图书介绍

方志学通论 增订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方志学通论 增订本
  • 仓修良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1402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618页
  • 文件大小:261MB
  • 文件页数:657页
  • 主题词:方志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方志学通论 增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方志的性质和特点1

第一节 方志的性质1

第二节 方志的特点6

一、突出的地方性9

二、编纂的连续性11

三、内容的广泛性15

四、记载的多样性20

五、鲜明的时代性27

第二章 方志的起源35

第一节 关于方志起源的几种看法35

一、关于起源《禹贡》说35

二、关于起源《山海经》说39

三、关于起源《周官》说42

四、关于起源古代诸侯国史说52

五、方志多源论53

第二节 方志应是特定时代的产物56

一、探索方志起源不能离开时代背景56

二、需要与可能59

第三节 方志起源于两汉之地记60

一、历史观的变化促使人物传记的产生60

二、《史记》的诞生直接推动着人物传记的发展63

三、两汉魏晋的选举制度促使人物传记盛行64

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势力的强大是产生地记的社会基础和政治条件65

五、地记是方志发展的早期形式72

六、《越绝书》不是地方志78

第三章 方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地记84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地记发达的原因84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记概述88

一、当地人所撰之地记99

二、地方官吏所撰之地记102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记的内容106

一、表彰本地之人物108

二、记载地理之沿革116

三、描绘山水之秀丽118

四、叙述地名之由来119

五、介绍各地之水利交通121

六、反映各地之物产风俗122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记简评124

一、常璩的《华阳国志》124

二、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135

三、宋孝王的《关东风俗传》141

第四章 方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隋唐五代的图经144

第一节 隋唐五代图经发达的原因145

一、中央集权加强和地方世家大族势力的削弱145

二、东晋以来侨置州郡所造成的混乱是隋大修图经的重要原因146

三、修史制度与选举制度的变化对方志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48

第二节 图经是一种什么样的著作150

第三节 隋唐五代图经发展概况153

第四节 隋唐图经的内容159

一、叙建置的沿革160

二、释地名的由来160

三、述山河的走向161

四、载各地的物产161

五、讲风俗与民情162

六、记名胜与古迹162

第五节 敦煌图经残卷简介164

一、《沙州都督府图经》164

二、《西州图经》187

三、《沙州地志》190

第六节《沙州伊州地志》残卷的名称和《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版本问题194

第七节 敦煌图经残卷的价值和启示198

第五章 方志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体例趋于定型的宋元方志207

第一节 记人述地再度汇合一体207

一、宋代学术空气的活跃对方志发展与体例的完善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7

二、宋人研究当代史风气盛行直接推动记人述地再度汇合一体209

三、宋元方志作者已注意作志的目的性促使大量增加人文方面的内容210

四、许多学者参加方志的编修是促使方志逐步形成著述体裁的重要原因212

第二节 宋代方志编修概述213

一、宋代方志编修十分普遍213

二、宋代统治者重视图经的编修214

三、方志的实用价值是方志得以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216

第三节 方志体例趋于定型219

第四节 宋代方志述评233

一、范成大的《吴郡志》235

二、罗愿的《新安志》236

三、梁克家、陈傅良的《三山志》238

四、陈耆卿的《嘉定赤城志》241

五、周应合的《景定建康志》242

六、高似孙的《剡录》244

七、周淙的《乾道临安志》246

八、陈仁玉的《淳祐临安志》247

九、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250

第五节 稳步发展的元代方志255

一、元代创修《一统志》255

二、元代方志编修概况256

三、元代方志述评258

1.徐硕的《至元嘉禾志》258

2.于钦的《齐乘》259

3.袁桷的《延祐四明志》260

4.《重修琴川志》264

5.张铉的《金陵新志》264

第六章 迅速发展的明代方志266

第一节 明代方志发展概况266

第二节 明代方志编修的特点270

一、编修方志更喜贯通古今、空发议论270

二、订立凡例以明著书之宗旨和原则272

三、注意研究方志的性质,强调方志的作用277

四、关于方志编纂体裁的争论280

第三节 明代方志述评281

一、康海的《武功县志》281

二、韩邦靖的《朝邑县志》283

三、王鏊的《姑苏志》285

四、董斯张的《吴兴备志》286

五、冯梦龙的《寿宁待志》288

第七章 进入全盛时期的清代方志291

第一节 清代方志编修概况291

第二节 清代方志编修的体例296

第三节 清代修志中的流派301

一、考据派301

二、文献派308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方志编修与方志学研究31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方志编修概况314

第二节 民国时期方志评述316

一、黄炎培的《川沙县志》316

二、余绍宋的《龙游县志》319

三、张相文的《泗阳县志》321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方志学研究概述331

一、梁启超的方志理论331

二、李泰棻的《方志学》333

三、王葆心的《方志学发微》334

四、黎锦熙的《方志今议》336

五、甘鹏云的《方志商》337

第九章 新中国的修志事业概述339

第一节 马鞍形的新中国修志事业的发展339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方志编修339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修志事业的蓬勃发展351

第二节20世纪80年代第一届志书述评357

一、王庸华主编的《东阳市志》358

二、任桂全主编的《绍兴市志》361

三、吴孝桐主编的《萧县志》364

四、杨杏芝主编的《广陵区志》367

1.真正按照方志体裁的要求编写368

2.篇目设置合理,完全从本地实际出发,没有受到“突出经济”、“突出工业”风气的冲击和影响368

3.集中反映古城新貌的地方特色369

4.为旧社会下层人民树碑立传369

五、俞福海主编的《宁波市志》和《宁波市志外编》370

六、王孝俭主编的《上海县志》373

七、陈晖主编的《苏州市志》376

八、张尚质主编的《通渭县志》379

九、章志诚主编的《温州市志》382

第十章 章学诚和方志学386

第一节 坎坷的一生386

第二节 章学诚的方志理论393

一、确立方志的性质和作用393

二、主张方志分立三书398

三、“志”书的体裁和内容404

四、辨清各类方志记载范围和界限413

五、建议州县设立志科415

六、章学诚方志理论的局限性417

第三节 章学诚方志理论的三大来源420

一、史学理论是章学诚建立方志学的重要源泉420

二、修志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着章学诚的方志理论426

三、总结吸取前人修志经验和教训438

第十一章 旧方志的价值和整理443

第一节 旧方志的价值443

一、研究民俗学的源泉443

二、研究历史地理不可缺少的资料445

三、研究明清以来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宝库448

四、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资料450

五、为研究各个地区自然灾害提供丰富的资料453

六、研究各地教育史的重要园地457

第二节 旧方志的整理460

一、利用方志资源著作成书460

二、辑佚已经失传的旧志463

三、考录与索引469

四、分类资料的汇编477

五、影印点校出版旧志479

第十二章 新方志的编纂481

第一节 建立修志机构481

一、要有一个精干的领导班子481

二、组织、培训一批强有力的专业人员481

第二节 资料的搜集、整理和鉴别482

一、广泛搜集资料482

1.前人的著作482

2.各类档案资料484

3.实地考察,搜集第一手资料486

二、精心整理488

三、慎重考订真伪,鉴别正误489

1.辨伪489

2.正误493

四、如何选择和运用史料504

第三节 关于新志编修的几点意见505

一、从实际出发,拟定好篇目与编写大纲505

二、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509

三、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513

四、充分发扬据事直书的优良传统515

五、新编方志必须反映新时代的特点,体现新时代的社会面貌522

六、关于人物传撰写的几个问题524

1.入传的标准524

2.生人不宜立传526

3.人物传应突出人物贡献,写出人物个性528

4.撰写人物传不要轻易下结论532

5.吸取前人写好列传的良好方法534

七、关于专业志撰写的几点意见537

1.坚持以类相从,按类撰写537

2.专业志要“专”538

3.专业志要突出重点、反映特色539

八、关于山志编修的四点意见542

1.山志的篇目设置问题542

2.应对本山作实事求是的评价545

3.应当突出名山的特点547

4.对历史上形成的名称不要轻易改动548

九、方志文体要做到叙而不论550

第十三章 新一轮志书的编纂551

第一节 上一轮修志的巨大成就552

一、出版了数量空前的新修志书552

二、培养出数以万计的修志专业人才559

三、造就了一批方志理论工作者559

第二节 上一轮修志中存在的问题560

一、民国时期的内容记载太少561

二、对“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副作用很少记载563

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在许多新修志书中是个空白566

四、对改革开放后的新事物记载仍有疏漏567

第三节 上一轮修志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568

一、初次修志,没有经验568

二、思想尚未解放,“左”倾思想影响尚未肃清568

三、修志初期有些领导意图不太明确,各省修志领导水平不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志书质量570

第四节 新一轮修志的精品意识571

一、历史上的志书精品都是锤炼出来的571

二、创精品、出佳志576

三、新修方志都应增加《前志传》和《杂述篇》580

四、凡入志者皆应当有正式的篇章节目585

五、主编得人是一部志书成功的关键587

第十四章 胡乔木的方志理论589

第一节 胡乔木的生平简述589

一、胡乔木的生平589

二、方志编修的倡导者和发动者593

第二节 明确阐述修志工作和地方志书的性质597

一、编修地方志就是做学问597

二、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599

第三节 针对志书弊病,提出编纂要求602

一、要避免“政治化”倾向和宣传色彩602

二、地方志不是评论历史的书606

三、志书的详略要得当608

第四节 确保志书质量的关键在于把好人选关611

一、修志必须重视质量611

二、修志要把好人选这一关613

后记6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