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关、王、马三家杂剧特色及其在戏曲史上的意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关、王、马三家杂剧特色及其在戏曲史上的意义
  • 张锦瑶著 著
  • 出版社: 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986690968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关、王、马三家杂剧特色及其在戏曲史上的意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元代戏曲发展与关、王、马三家特色之形成11

第一节 由「戏曲本质」论「三家」12

一、戏曲本质的探讨14

二、三家散曲与杂剧16

(一)关汉卿散曲与杂剧19

(二)王实甫散曲与杂剧34

(三)马致远散曲与杂剧38

三、论关、王、马杂剧创作手法53

(一)关汉卿「以剧作剧」53

(二)王实甫「以诗作剧」56

(三)马致远「以剧作诗」57

第二节 由「时代背景」论三家杂剧创作主调59

一、时代背景61

(一)政治方面61

(二)社会经济方面64

(三)宗教方面67

二、时代背景在杂剧中之呈现69

(一)「破」与「批判」的元杂剧主调70

(二)「立」与「讴歌」的元杂剧主调72

(三)「避」与「退离」的元杂剧主调73

第三节 「三家」特色的确立76

一、由杂剧分类与剧作家分期论「三家」76

(一)杂剧分类76

(二)剧作家分期83

二、「三家特色」之确立85

(一)本色与文采87

(二)「元曲大家」说89

第三章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杂剧特色比较93

第一节 三家杂剧的「题材」论95

一、关汉卿96

二、王实甫99

三、马致远103

第二节 三家杂剧的「情节」论106

一、关汉卿106

(一)情节结构107

(二)情节的戏剧性109

(三)情节主题的一致性112

二、王实甫113

(一)情节结构113

(二)情节戏剧性冲突115

三、马致远117

(一)情节结构117

(二)情节主题呈现119

(三)情节与舞台演出120

第三节 三家杂剧的「人物」论123

一、关汉卿124

(一)多元化的人物描写124

(二)典型人物的塑造126

(三)人物塑造的手法127

二、王实甫132

(一)主要描写人物类型132

(二)人物职业与处境的同质性133

(三)人物描写134

三、马致远139

(一)剧作家化身的人物形象140

(二)人物塑造手法142

第四节 三家杂剧的「语言」论148

一、关汉卿149

(一)舞台性的语言特色149

(二)诗歌化语言的深化作用155

二、王实甫158

(一)剧诗与诗剧158

(二)引书用典164

(三)浓丽的「花间」语言166

三、马致远169

(一)尚轻俊清丽的文采特色170

(二)引书用典的文人气171

(三)以剧作诗的语言特点173

第五节 小结180

一、题材180

二、情节181

三、人物183

四、语言184

第四章 关、王、马三家杂剧特色与中国戏曲类型之关系189

第一节 「以剧作剧」与「批判」的「关汉卿类型」190

一、元代191

(一)前期作家192

(二)后期作家197

二、明代201

(一)明代初期「宪宗成化以前」(1368~1487)202

(二)明代中期「孝宗弘治以迄世宗嘉靖」(1488~1566)205

(三)明代后期「穆宗隆庆以至明亡」(1567~1644)207

三、清代212

(一)清代初期——包括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约公元1644~1735年)213

(二)清代中期——包括乾隆、嘉庆两朝(约公元1736~1820年)216

(三)清代后期——包括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以至宣统(由公元1821~1911年)219

第二节 「以诗作剧」与「讴歌」的「王实甫类型」220

一、元代221

(一)前期作家221

(二)后期作家222

二、明代225

(一)明代前期225

(二)明代中期228

(三)明代后期228

三、清代233

第三节 「以剧作诗」与「避」的「马致远类型」236

一、元代236

(一)前期作家237

(二)后期作家238

二、明代239

(一)明代前期240

(二)明代中期242

(三)明代后期245

三、清代249

(一)清代初期250

(二)清代中期255

(三)清代后期257

第四节 小结258

一、「双美」作家261

(一)明代261

(二)清代261

二、《西厢记》影响262

第五章 关、王、马三家在中国戏曲理论中的讨论263

第一节 元代264

一、理论专著的研讨265

二、诗文的研讨270

第二节 明代272

一、「元曲四大家」之争273

二、《西厢》、《拜月》、《琵琶》之争277

三、论争中形成的「审美标准」282

(一)本色与文采283

(二)主情与主理287

(三)「双美说」的创作趋向与三家的刺激290

四、馀论296

第三节 清代299

一、清代初期299

(一)戏曲理论专著与评点300

(二)诗文研讨305

二、清代中、后期307

(一)戏曲理论专著308

二、诗文研讨312

第四节 民国以后313

第六章 由戏曲理论系统与美学观念论关、王、马三家杂剧特色的意义319

第一节 由「戏曲理论系统」论关、王、马杂剧特色320

一、「曲学体系」论三家323

二、「叙事体系」论三家333

三、「剧学体系」论三家336

第二节 由「戏曲美学观念」论关、王、马杂剧特色339

一、传统思想的「中和」340

二、古典剧论审美理想:「雅」343

三、戏曲美学中的意境论344

四、戏曲美学中的形神论348

五、戏曲美学中的虚实论349

第七章 结论353

一、「三家特色」的确立354

二、「三家」杂剧特色355

三、「三家」杂剧特色与戏曲发展355

四、「三家」杂剧在戏曲史的意义357

参考书目3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