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
  • 张士运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3187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技术转让-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论篇3

第一章 技术转移的概念辨析3

1.1 何为技术转移3

1.1.1 技术转移的概念3

1.1.2 技术转移的主体7

1.1.3 技术转移的主要渠道9

1.2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知识转移10

1.2.1 技术与知识的概念10

1.2.2 技术转移中的知识转移12

1.3 与技术转移相关的其他概念14

1.3.1 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14

1.3.2 技术转移与技术交易19

1.3.3 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20

1.4 技术转移与创新的关系22

第二章 技术转移的模式与途径24

2.1 技术转移的基本模式24

2.1.1 按照技术转移的主导因素来区分24

2.1.2 按照技术转移供需方的参与程度来区分24

2.1.3 按照技术转移的方向来区分25

2.1.4 按照技术内容的完整性来区分25

2.1.5 按照技术转移的具体形式来区分25

2.1.6 按照技术转移的过程来区分27

2.2 技术转移的主要途径30

2.3 技术转移的具体方式32

第三章 技术转移的动因、机理和影响因素36

3.1 技术转移的动因36

3.2 技术转移的机理38

3.3 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40

第四章 技术转移的一般规律和作用43

4.1 技术转移的一般规律43

4.1.1 技术转移适用律43

4.1.2 技术转移选择律44

4.1.3 技术转移的技术经济互动律44

4.1.4 技术转移的梯度扩散律44

4.1.5 技术转移的加速律45

4.1.6 技术转移的生命周期律46

4.1.7 技术的网络转移律46

4.2 技术转移的作用49

实践篇59

第五章 中国技术转移实证研究59

5.1 中国技术转移体系概况59

5.2 中国技术转移主体概况62

5.2.1 企业研发概况与技术转移62

5.2.2 科研院所研发概况与技术转移66

5.2.3 高等学校研发概况与技术转移69

5.2.4 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与技术转移71

5.2.5 政府与技术转移82

5.3 中国技术转移的法律体系85

5.3.1 基本情况85

5.3.2 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87

5.4 中国技术转移的政策体系90

5.4.1 中央政策91

5.4.2 地方政策105

5.5 技术转移政策的特点、问题及完善对策109

5.5.1 技术转移的特点109

5.5.2 技术转移政策存在的问题111

5.5.3 技术转移政策的完善对策113

5.6 中国研发经费与技术转移116

5.6.1 中国研发经费的总体发展状况116

5.6.2 基本结论和存在的问题119

5.7 中国科技风险投资与技术转移120

5.8 中国技术转移典型案例130

5.8.1 案例1: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30

5.8.2 案例2: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体系134

5.8.3 案例3: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139

5.8.4 案例4: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142

5.8.5 案例5:北京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统筹资金147

5.8.6 案例6: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2

5.9 中国技术转移的具体实践——以北京为例156

5.10中国技术转移总结分析164

第六章 德国技术转移实证研究171

6.1 德国技术转移体系概况171

6.2 德国技术转移机构172

6.3 德国技术转移政策体系178

6.4 德国研发经费与技术转移183

6.5 德国科技风险投资与技术转移189

6.6 德国技术转移典型案例192

6.6.1 案例1:弗劳恩霍夫协会192

6.6.2 案例2:德国电信实验室(T-Lab)196

6.6.3 案例3:尖端集群竞赛198

6.6.4 案例4:德国联邦工业研究协会201

6.6.5 案例5:史太白基金会和史太白转移中心204

6.6.6 案例6:高科技创业基金206

6.7 德国技术转移的具体实践207

6.8 德国技术转移总结分析208

第七章 美国技术转移实证研究213

7.1 美国技术转移体系概况213

7.2 美国技术转移机构214

7.2.1 联邦层面的技术转移机构216

7.2.2 地方层面技术转移机构222

7.3 美国技术转移政策体系223

7.3.1 政策总体框架223

7.3.2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决策224

7.3.3 政府支持的具体计划228

7.4 美国研发经费与技术转移237

7.5 美国科技风险投资与技术转移245

7.6 美国技术转移典型案例248

7.6.1 案例1: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中心(I/UCRC)248

7.6.2 案例2:工程研究中心(ERC)252

7.7 美国技术转移的具体实践255

7.8 美国技术转移总结分析258

第八章 中德美三国技术转移对比分析与政策建议265

8.1 中德美三国技术转移对比分析265

8.1.1 政府支持产学研互动的一般立场265

8.1.2 中央政府的职责266

8.1.3 地方政府的作用268

8.1.4 政府干预的形式268

8.1.5 中介机构的形式特征270

8.1.6 政府协调技术转移活动的形式270

8.1.7 产业部门的自我组织271

8.1.8 非公共资金的特征形式272

8.2 完善中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274

8.2.1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人员和机构的分配收益274

8.2.2 完善制度框架,保障政策的一致性和执行效率274

8.2.3 集中支持关键领域技术转移,确保未来优势275

8.2.4 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技术转移和转化效率275

8.2.5 支持应用研究与产业合作,保持与产业需求紧密联系276

8.2.6 自下而上发展中介组织,保证服务的专业化和有效性277

第九章 中德企业技术转移对比分析与政策建议278

9.1 中国企业技术转移现状分析278

9.1.1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278

9.1.2 北京地区企业技术转移现状283

9.2 德国企业技术转移现状分析289

9.2.1 德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290

9.2.2 德国企业技术转移现状295

9.3 中德企业技术转移对比分析与政策建议299

9.3.1 中德企业技术转移对比分析299

9.3.2 中国企业技术转移的政策建议306

参考文献315

后记3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