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本国情解读系列 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 中国通代表人物的思想轨迹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日本国情解读系列 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 中国通代表人物的思想轨迹
  • 刘家鑫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004944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汉学家-人物研究-日本-近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日本国情解读系列 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 中国通代表人物的思想轨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章 走近日本的中国通1

第一节 问题之所在1

第二节 何谓“中国通”5

1.渡边龙策的“日本浪人”论5

2.中村义的“日本浪人”论8

3.三石善吉的“中国通”论10

4.锁定“中国通”13

第三节 脱亚与兴亚15

1.中江兆民的对外政策观15

2.“脱亚论”与“兴亚论”17

3.小结20

第四节 后藤朝太郎与长野朗22

1.后藤朝太郎简介22

2.长野朗简介24

3.两人的联接点26

第五节 中国通研究方法管见28

第一章 后藤朝太郎其人33

第一节 先行研究介绍33

第二节 生平、著作及中国旅行36

第三节 朝太郎研究拾零41

1.生前事迹与死因41

2.朝太郎的战争体验44

3.小结48

第二章 后藤朝太郎的中国认识50

第一节 中国社会认识50

1.国家观念论50

2.民族特征论55

第二节 中国民众认识59

1.经济生活论59

2.国民性格论63

第三节 中国认识的思想内涵68

1.要点归纳68

2.思想内涵70

第三章 后藤朝太郎的中日关系论(一)——从日本出兵山东到九一八事变75

第一节 问题提起75

第二节 中日地位平等观77

1.批判出兵政策77

2.中日地位平等观81

第三节 沉默与批判84

1.一改常态84

2.打破沉默86

第四章 后藤朝太郎的中日关系论(二)——从七七事变到日本战败前夜92

第一节 思想性变化92

1.初期变化92

2.本质性转变95

第二节 祈求和平再来99

1.文化政策论99

2.和平幻想102

第三节 中日关系论的思想实质106

1.要点归纳106

2.思想实质108

第五章 长野朗其人112

第一节 先行研究介绍112

第二节 生平、著作、与中国的关系114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长野朗120

1.问题提起120

2.历史形迹121

3.思想实质129

第六章 长野朗的中国观135

第一节 中国社会民众观135

1.中国社会认识135

2.中国民众认识137

3.政府与民众139

4.历史与现实142

第二节 中国国家观144

1.中国进步论144

2.国家观念增强论149

第三节 中国观的思想内涵152

1.要点归纳152

2.思想内涵155

第七章 长野朗的中日问题观(一)——“满洲占有论”与“反对抵制日货论”158

第一节 问题提起158

第二节 “满洲占有论”辨析160

1.基本认识160

2.“满洲占有论”之谬误164

3.小结168

第三节 “反对抵制日货论”辨析169

1.基本认识169

2.“反对抵制日货论”之理由173

3.小结177

第八章 长野朗的中日问题观(二)——“英美离间论”与“中日合作联盟论”180

第一节 “英美离间论”辨析180

1.基本认识180

2.“英美离间论”之偏见185

3.小结189

第二节 “中日合作联盟论”辨析189

1.基本认识189

2.“中日合作联盟论”的实质195

3.小结198

第三节 中日问题观的思想特点198

1.要点归纳198

2.思想特点201

终章 日本近代中国通的特征206

第一节 全书概述206

第二节 中国认识的试金石208

第三节 体制扶翼和非战主张215

1.体制扶翼215

2.非战主张219

第四节 大亚细亚主义的末流222

第五节 全书结论228

补论 日语中“支那”一词蔑视中国之意的历史成因234

附录一 后藤朝太郎著作目录249

附录二 长野朗著作目录260

附录三 参考文献资料目录268

附录四 历史人物事件注释280

附录五 日本年号与公元对照表305

附录六 柴田幹夫序言原文307

后记3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