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病因与病理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迟达明,李春昌,杨明信总主编;李嘉纯,王占民,杨德信副总主编;章锁江主编;毛峥嵘,李国利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842023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108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病因与病理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疾病的概念1
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1
第二节 疾病的概念1
第三节 疾病的致病因素2
一、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2
二、生物性因素3
三、物理性因素3
四、化学性因素3
五、营养性因素4
六、遗传性因素4
七、先天性因素4
八、免疫性因素4
第四节 疾病的发病机制5
一、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5
二、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导环节5
三、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5
第五节 疾病的分期6
一、潜伏期6
二、前驱期6
三、症状明显期6
四、转归期6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8
第一节 细菌总论8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8
二、细菌生理12
三、环境和细菌14
四、消毒和灭菌14
五、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5
六、细菌的致病性和抗菌免疫17
第二节 细菌各论20
一、球菌20
二、肠道杆菌24
三、弧菌属28
四、厌氧性细菌30
五、白喉棒状杆菌34
六、分枝杆菌属36
七、动物源性细菌38
八、其他细菌40
第三节 病毒41
一、病毒概述41
二、呼吸道病毒45
三、肠道病毒47
四、肝炎病毒49
五、虫媒病毒53
六、疱疹病毒55
七、其他病毒57
第四节 其他致病微生物59
一、支原体59
二、立克次体61
三、衣原体63
四、螺旋体65
五、放线菌68
六、真菌70
第三章 医学寄生虫74
第一节 概述74
一、寄生现象74
二、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75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76
第二节 医学蠕虫77
一、概述77
二、线虫77
三、吸虫85
四、绦虫92
第三节 医学原虫97
一、概述97
二、叶足虫98
三、鞭毛虫100
四、孢子虫103
第四节 医学节肢动物109
一、概述109
二、疥螨111
三、蠕形螨112
四、蝇蛆113
五、虱113
第四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医学病因学115
第一节 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115
一、心理因素与疾病115
二、社会因素与疾病116
三、行为因素与疾病118
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致病的理论解释120
一、心理应激理论120
二、行为学理论122
三、精神分析理论124
第三节 心理社会因素致病的心身中介途径124
一、心理神经中介系统125
二、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系统125
三、神经免疫系统125
第五章 环境与疾病126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126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126
二、环境污染及其危害126
第二节 生活环境与疾病127
一、空气污染与疾病127
二、水污染与疾病129
三、地质环境与疾病130
第三节 生产环境与疾病131
一、职业病概述131
二、职业中毒133
三、噪声性耳聋134
第六章 细胞适应和损伤136
第一节 细胞适应136
一、萎缩136
二、肥大137
三、增生137
四、化生138
第二节 细胞变性138
一、细胞肿胀138
二、脂肪变性139
三、玻璃样变性140
四、纤维素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变性)141
五、粘液变性142
六、淀粉样变142
第三节 坏死142
一、环死的原因142
二、坏死的病理变化142
三、坏死的类型143
四、坏死的结局144
第七章 修复145
第一节 再生145
一、组织的再生能力145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145
第二节 创伤愈合147
一、肉芽组织147
二、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148
三、创伤愈合的类型149
四、影响再生的因素151
第八章 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152
第一节 充血152
一、动脉性充血152
二、静脉性充血152
第二节 出血154
一、出血的分类和原因154
二、病理变化154
三、后果154
第三节 血栓形成154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155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155
三、血栓的结局155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156
第四节 栓塞157
一、栓子运行途径157
二、栓塞的类型和后果157
第五节 梗死158
一、梗死的原因158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158
第六节 水肿159
一、水肿的概念159
二、水肿的原因和发生机制160
三、水肿的病变特点162
四、水肿对机体的影响163
五、常见的水肿类型及发病机制163
第七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65
一、原因和发病机制165
二、诱发因素166
三、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167
四、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168
第九章 炎症170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170
一、生物性因子170
二、物理性因子170
三、化学性因子170
四、免疫反应170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171
一、变质171
二、渗出171
三、增生171
第三节 急性炎症171
一、血管动力学改变(炎性充血)171
二、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渗出)172
三、细胞反应(炎性浸润)173
四、炎症介质176
第四节 慢性炎症177
一、原因177
二、一般慢性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178
三、肉芽肿性炎症178
第五节 炎症的形态学分类179
一、变质性炎症179
二、渗出性炎症179
三、增生性炎症181
第六节 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181
一、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181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182
第七节 炎症的结局182
一、痊愈182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182
三、蔓延扩散182
第十章 免疫与疾病184
第一节 移植排斥反应184
一、排斥反应的机制184
二、排斥反应的病变185
三、延长移植物的生存186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186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及诊断标准187
二、原因及发病机制187
三、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举例188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189
一、免疫缺陷病的基本特征189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190
第十一章 遗传与发育障碍192
第一节 遗传病192
一、染色体病192
二、单基因遗传病194
三、多基因遗传病195
第二节 先天畸形196
一、畸形的基本概念196
二、胚胎的发育和畸形的形成196
三、先天畸形的成因197
四、先天畸形的形成方式和类型198
第十二章 肿瘤200
第一节 概述200
一、肿瘤的概念200
二、肿瘤的形态学表现200
三、肿瘤的代谢特点202
四、肿瘤的生长和扩散202
五、肿瘤对机体的影响204
六、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204
七、肿瘤的命名原则204
八、肿瘤的分类205
九、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和原位癌212
第二节 我国常见癌症介绍212
一、肺癌212
二、鼻咽癌213
三、胃癌214
四、食管癌215
五、大肠癌215
六、原发性肝癌215
七、乳腺癌216
八、子宫颈癌217
九、白血病217
十、恶性淋巴瘤219
第三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21
一、肿瘤的病因221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222
三、肿瘤的演进和异质性223
第十三章 缺氧225
第一节 血氧指标225
一、血氧分压(PO2)225
二、血氧容量225
三、血氧含量225
四、血氧饱和度225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226
一、低张性缺氧226
二、血液性缺氧226
三、循环性缺氧227
四、组织性缺氧228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229
一、代偿性反应229
二、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229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231
一、缺氧的类型、速度和持续时间231
二、年龄和环境温度231
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和机体的代谢状况231
第十四章 发热232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232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232
一、致热原和激活物232
二、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233
三、内生致热原233
四、致热原的作用部位234
五、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234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235
一、体温上升期235
二、高峰期235
三、退热期236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主要机能和代谢改变236
一、生理机能改变236
二、代谢改变236
第十五章 休克238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238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238
二、根据血液动力学变化分类238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238
一、正常微循环的结构与生理特点238
二、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240
三、休克时微循环障碍发展过程分期240
第三节 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其意义243
一、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的改变243
二、白细胞粘着和嵌塞243
三、血小板粘附和聚集243
四、血浆粘度增大243
第四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的变化以及功能、结构的损害244
一、休克时细胞的代谢变化244
二、细胞的损害244
第五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244
一、心功能的改变244
二、肾功能的改变245
三、肺功能的改变245
四、脑功能的改变245
五、肝和胃肠功能的改变245
六、多器官功能衰竭246
第十六章 应激247
第一节 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247
一、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247
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反应248
三、其他激素反应248
第二节 应激时代谢变化248
一、高代谢率(超高代谢)248
二、糖代谢248
三、脂肪代谢249
四、蛋白质代谢249
第三节 应激和疾病249
一、应激时心血管系统变化249
二、应激时凝血和纤溶的变化249
三、泌尿机能的变化250
四、免疫功能的变化250
五、应激性急性胃粘膜病变和应激性溃疡250
第十七章 老化和衰老251
第一节 老化的原因与机制251
一、遗传学说251
二、调控学说251
三、代谢学说251
第二节 老化的病理生物学变化251
第三节 老化和老年病252
第十八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254
第一节 风湿病254
一、风湿病概论254
二、急性风湿性心脏病255
三、慢性风湿性心脏病256
四、心脏外的风湿病变258
第二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258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9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9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26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60
二、基本病理变化261
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264
第四节 高血压病26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267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267
第五节 低血压270
一、发病机制271
二、病理生理学改变271
第六节 心力衰竭272
一、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273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274
三、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274
四、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活动277
五、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改变279
第十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282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282
一、慢性支气管炎282
二、肺气肿284
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286
第二节 肺炎287
一、大叶性肺炎287
二、小叶性肺炎289
三、间质性肺炎290
第三节 呼吸功能的代偿及功能障碍292
一、正常时的代偿能力292
二、病理情况下的代偿292
三、呼吸功能及呼吸功能障碍292
四、防御功能及防御功能障碍292
五、肺的代谢功能及代谢功能变化293
第四节 呼吸衰竭294
一、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294
二、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机能变化297
[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300
第二十章 消化系统疾病302
第一节 慢性胃炎30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02
二、病理变化303
三、临床病理联系303
第二节 溃疡病30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03
二、病理变化303
三、临床病理联系304
四、结局及并发症304
第三节 阑尾炎30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05
二、病理变化305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30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05
二、基本病理变化306
三、临床病理类型307
四、临床病理联系308
第五节 肝硬变309
一、门脉性肝硬变309
二、坏死后性肝硬变311
三、胆汁性肝硬变311
第六节 消化道功能障碍311
一、运动功能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11
二、分泌功能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13
三、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13
第七节 肝性脑病314
一、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315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315
三、肝性脑病的病理变化317
第二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319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31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19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320
第二节 肾盂肾炎32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25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326
第三节 肾功能衰竭328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329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331
第四节 尿毒症334
一、发生机制334
二、尿毒症时的机能和代谢变化335
第二十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337
第一节 慢性子宫颈炎337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337
二、病理变化337
第二节 纤维囊性乳腺病338
一、乳腺组织增生338
二、乳腺腺病338
三、囊肿病339
第二十三章 神经、内分泌及营养缺乏病340
第一节 糠尿病340
一、分类340
二、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糖尿病340
三、病理变化340
第二节 Alzheimer病341
一、病因341
二、病理变化341
第三节 震颤性麻痹342
第四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343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43
二、病理变化343
第二十四章 传染病345
第一节 结核病345
一、概述345
二、各器官系统结核病347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35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52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352
三、临床病理联系353
第三节 伤寒35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53
二、病理变化354
三、并发症355
四、临床病理联系355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5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55
二、病理变化355
三、临床病理联系356
四、结局356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35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57
二、病理变化357
三、临床病理联系357
第六节 性病359
一、梅毒359
二、淋病360
三、尖锐湿疣360
第二十五章 常见寄生虫病361
第一节 阿米巴痢疾361
第二节 血吸虫病361
第二十六章 多系统器官衰竭363
第一节 概述363
一、概念363
二、确定各系统器官衰竭的指标363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364
一、病因364
二、发病机制364
第三节 代谢和功能改变366
一、肺衰竭366
二、肾衰竭366
三、肝衰竭366
四、胃肠道衰竭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