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6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6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0665816.jpg)
- 史念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0260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852页
- 文件大小:154MB
- 文件页数:8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6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河山集九集2
释《禹贡》雍州“终南惇物”和“漆沮既从”2
附图 漆沮图14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15
上篇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16
一、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符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16
二、西汉中叶黄土高原上有关郡县的设置及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分界线向西北的推移19
三、从事畜牧业民族的内迁及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向东南的推移21
四、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的逐渐向西回摆24
五、隋及唐代前期农牧地区分界线恢复到司马迁规划的原来的方位27
六、唐代中叶以后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又在推移摆动29
七、金和元时黄土高原上的农耕地区与畜牧地区35
八、明清时期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的大幅度推移37
下篇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推移的影响43
一、司马迁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43
二、黄土高原原的逐渐残破和河流显得浑浊49
三、黄土高原沟壑的增多和诸原的继续破碎59
余论62
黄土高原的演变及其对汉唐长安城的影响64
一、见于先秦文献记载的黄土高原66
二、秦汉时期的黄土高原71
三、隋唐时期的黄土高原77
四、黄土高原的农耕地区与汉唐长安城的粮食供应87
五、黄土高原所产的马匹与汉唐王朝的军力装备104
六、黄土高原的地势与拱卫都城的关隘112
附图一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与范围图65
附图二 周原地区略图68
附图三 大原范围推测示意图70
附图四 汉代黄土高原州郡图73
附图五 西汉元始时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地区人口分布图74
附图六 汉代泾水、泥水流域图76
附图七 唐代黄土高原政区图78
附图八 西晋时期黄土高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杂居图80
附图九 汉代长安萧关之间道路图81
附图十 《水经注》中长安城外诸原图84
附图十一 唐代长安城附近诸原图86
附图十二 围绕汉长安城的八水及农田水利图90
附图十三 唐代长安城附近农田水利图93
附图十四 西汉供应都城长安粮食的主要地区及运输路线图95
附图十五 唐代前期供应都城长安粮食主要地区图96
附图十六 唐代后期供应都城长安粮食的运输路线图97
附图十七 汉代畜牧养马地区图106
附图十八 唐代畜牧养马地区图110
附图十九 汉代西北边患及长安周围关隘设置图116
附图二十 唐代关内道四周关隘图118
西安地区地形的历史演变122
一、蜿蜒西安之南的秦岭122
二、原的分布及其切割破坏129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144
一、汉唐长安城的优良生态环境145
二、优良生态环境的人为运用150
三、优良的生态环境与汉唐长安城的创建153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157
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的渠道170
一、“八水绕长安”170
二、西安附近的重要渠道176
三、渭水南侧诸支流流量的增减193
最早建置都城的构思及其对汉唐诸代的影响196
先秦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216
一、先秦的城市216
二、对于适宜建立城市地址的选择218
三、城市营建的规模223
四、城市普遍发展的趋势228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撰著渊源232
一、《考工记》的来由及《匠人营国》的内容232
二、早期周人都城的营建233
三、雒邑的营建及其后成为东周的都城234
四、齐国的临淄城和鲁国的曲阜城237
五、侯马古城和郑韩故城所显示的春秋时期都城制度242
六、楚国纪南城有关交通的设施243
七、秦国雍城中市的设置244
八、魏国安邑城的大城和小城245
九、《考工记·匠人营国》撰著时期的推测245
附图一 东周城址实测图236
附图二 临淄齐国故城平面图239
附图三 鲁故城遗址遗迹分布图240
附图四 郑韩故城平面图242
附图五 侯马晋国古城平面图243
附图六 楚纪南城平面图244
附图七 秦都雍城考古发现示意图246
附图八 魏都安邑故城平面图247
郑韩故城溯源251
一、郑国东迁对于都城的建置及其在列国并立时所显示的作用251
二、韩国的崛起及其灭郑和迁都258
三、郑韩两国对于都城新郑的建置和当前考古工作的发掘264
四、郑国社稷遗址质疑272
五、小结275
西安附近的原始聚落和城市的兴起277
一、原始初民的足迹277
二、秦岭山下渭水诸支流沿岸的原始聚落279
三、周都丰镐的肇建284
四、咸阳的兴起和扩建289
汉代长安城的营建规模296
一、汉长安城作为都城的原委296
二、陆海中的天府之国300
三、汉长安城的布局及其内外设施305
四、汉长安城的残破与隳废321
附图 西汉长安城图318
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325
汉代零陵郡始安县城址刍议335
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341
司马迁与历史地理341
区域经济地理的具体区划342
山西、山东两大经济地区中的小区344
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的经济地区中的小区350
经济地区中的经济都会353
余论357
附图 《史记·货殖列传》区域经济地理图345
再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359
一、方志演变历程的回顾359
二、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的关系续说365
三、历史地理学的继续发展371
四、历史地理学可以配合方志学共图发展373
论陕西省的历史民族地理377
一、上古时期各族活动的地区377
二、所谓“五胡”的由来及其与汉族的杂居384
三、鲜卑族的西迁及其所建立的政权388
四、党项族的内迁及其居地393
五、回族与其他各族的居民和居地397
《西安历史地图集》后记403
方志刍议410
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410
一、历史地理学和方志学的历史渊源410
二、方志学的演变412
三、历史地理学的发展416
四、方志学今后趋向刍议418
论旧方志与新方志422
一、旧方志撰述的渊源422
二、对旧方志的管见424
三、新方志的撰述和向旧方志的借鉴428
论方志中的史与志的关系430
一、章学诚和戴震关于史与志的争论430
二、由方志的源流演变探索史与志的关系432
三、当前的撰修方志与史和志的具体运用438
论方志的续旧与创新441
方志的纂修和对于自然与社会演变规律的探索447
一、旧方志论述的重点447
二、方志的续旧和创新450
三、方志中对于自然演变规律的探索452
四、方志中对于社会演变规律的探索454
五、方志中对于自然和社会交错演变规律的探索458
论方志的纂修与实地考察461
一、早期方志的特色461
二、实地考察的消沉466
三、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撰成新志472
论方志的断限问题476
一、历史载籍断限的体例476
二、旧方志的断限问题478
三、新方志的断限问题482
论宋敏求的《长安志》485
一、渊源于西汉以来述地一派的方志体例486
二、关于唐皇城京城的记述及其与韦述《两京新记》的关系490
三、前代和当世有关文献的征引493
四、《长安志》在方志群书中的地位及其记述的特点497
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图志》505
上篇 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506
一、天宝和元和间的唐王朝506
二、反对藩镇割据的谋略509
三、筹边御侮的经营511
下篇 学术方面的贡献513
一、承前启后的地理学名著513
二、实事求是重视客观存在516
三、重视对于自然的利用和改造518
四、论述详瞻包罗广泛521
五、为封建王朝的政治服务525
结论528
跋529
论文 考证532
两汉郡国县邑增损表532
一、废省之部532
二、增置之部537
表一、两汉长江流域郡县增损比较表542
表二、两汉黄河流域郡县增损比较表543
表三、两汉珠江流域郡县增损表545
关于《两汉郡国县邑增损表》547
两《唐书·地理志》互勘550
关内道551
河南道557
河东道563
河北道565
山南道570
淮南道576
江南道577
陇右道585
剑南道589
岭南道599
西汉侯国考610
京兆尹614
左冯翊614
右扶风614
河东郡614
太原郡615
上党郡616
河内郡616
河南郡617
东郡617
陈留郡618
颍川郡619
汝南郡619
南阳郡621
南郡624
江夏郡624
庐江郡625
九江郡625
山阳郡625
济阴郡627
沛郡627
魏郡629
钜鹿郡630
常山郡631
清河郡632
涿郡633
渤海郡634
平原郡636
唐宋两代广州之对外贸易637
一、唐宋以前广州对外贸易概论637
二、唐宋两代广州对外贸易之范围640
三、唐宋两代广州贸易中之重要物品及榷货645
四、唐宋两代贸易中之货币及禁钱出口653
五、唐宋两代广州之市舶司656
六、唐宋两代流寓广州之外人664
七、唐宋两代制裁外人之法律670
钱竹汀先生之史学672
西汉淮南三国考688
秦县考693
西汉燕代二国考——思桐室西汉地理札记之二770
燕770
代774
晋永嘉乱后中原流人及江左居民777
晋永嘉流人及其所建的坞壁785
“汉子”和“伧父”793
关中水利与西北盛衰之史的研究798
一、关中的形势798
二、秦汉时关中的水利事业800
三、秦汉时关中的繁荣和食粮的不足803
四、关中的萧条时代806
五、隋唐时关中的水利和漕运810
六、结论813
永嘉乱后江左对于流人之安置815
汉代对于西北边郡的经营821
秦汉时代的民族精神831
晁错及其边防政策840
论战国时宋国之疆土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