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百年清史纂修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百年清史纂修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0665229.jpg)
- 刘海峰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207273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29页
- 文件大小:145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史籍-编辑工作-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百年清史纂修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清史稿》纂修经过1
第一节 《清史稿》纂修之缘起1
一、北洋民国政府与《清史》纂修2
二、清史馆之设立8
第二节 《清史稿》体裁体例之商定10
一、《清史稿》体裁之争论11
二、《清史稿》体例、凡例之确定15
第三节 《清史稿》纂修之经过18
一、第一阶段(民国三年春至民国六年)18
二、第二阶段(民国六年至民国十五年)19
三、第三阶段(民国十五年至民国十六年)21
第四节 《清史稿》主要纂修人及其史稿贡献25
一、《清史稿》主要纂修人简介25
二、清史馆之桐城派与旗人派32
第五节 《清史稿》之付印35
一、《清史稿》之刊发35
二、《清史稿》关内本与关外本之区别38
第二章 《清史稿》评论40
第一节 前人关于《清史稿》之评论40
一、近代学者关于《清史稿》之评论40
二、现代学者关于《清史稿》之评论45
第二节 《清史稿》之学术价值47
一、内容翔实和编纂得体之处47
二、《清史稿》史观进步之处59
第三节 《清史稿》之学术失误67
一、政治立场问题68
二、学术失误71
第三章 台湾版《清史》编修经过88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与《清史》之重修88
一、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重修《清史》89
二、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重修《清史》92
第二节 台湾版《清史》编修之经过93
一、台湾版《清史》编修之缘起93
二、台湾版《清史》编修之经过94
第三节 台湾版《清史》与《清史稿》之主要区别102
一、总目录与卷数区别102
二、本纪主要区别103
三、诸志主要区别104
四、诸表主要区别105
五、列传主要区别106
第四节 台湾版《清史》主要编修人及其《清史》贡献109
第五节 台湾版《清史》立法院质询案始末117
一、立法院第一次质询案117
二、立法院第二次、第三次质询案119
三、立法院质询案对台湾版《清史》的影响122
第六节 台湾修订《清史》之最后努力123
一、台湾史学界与《清史稿校注》123
二、台湾史学界与“定本清史”125
第四章 台湾版《清史》评论127
第一节 台湾版《清史》之学术价值127
一、纠正《清史稿》诸多史观错误128
二、完善《清史稿》诸多义例129
三、修正《清史稿》诸多体例130
四、增补《清史稿》诸多内容131
五、纠正《清史稿》诸多史实错误134
第二节 台湾版《清史》之学术失误136
一、史观之失136
二、史实错误138
三、目录之失143
四、体例之失143
五、相互矛盾145
六、漏载重大史事147
七、内容繁冗149
八、赞论之失150
九、错字别字151
十、脱衍字词153
十一、时间错误154
十二、断句错误156
十三、缺少图录157
第五章 十九家《清史》纲目161
第一节 章节体《清史》161
一、陈怀与《清史要略》162
二、孟森与《清史讲义》164
三、稻叶君山(日本)与《清朝全史》166
四、萧一山与《清代通史》168
五、郑天挺与《清史》171
六、戴逸与《简明清史》173
七、费正清(美国)与剑桥《清史》175
八、王戎笙与《清代全史》178
九、李治亭与《清史》181
第二节 纪传体《清史》184
十、刘承幹与《清国史》185
第三节 编年体《清史》187
十一、戴逸、李文海与《清通鉴》188
十二、章开沅与《清通鉴》190
十三、李文海与《清史编年》192
第四节 纪事本末体《清史》194
十四、黄鸿寿与《清史纪事本末》194
十五、南炳文与《清史纪事本末》195
第五节 综合体《清史》197
十六、白寿彝与《中国通史·清史》197
十七、朱诚如与《清朝通史》199
第六节 章回体《清史》201
十八、蔡东藩与《清史通俗演义》201
十九、黎东方与《细说清朝》202
第六章 国家《清史》纂修经过(上)205
第一节 国家《清史》纂修缘起205
一、新中国第一次《清史》纂修动议206
二、新中国第二次《清史》纂修动议209
三、新中国第三次《清史》纂修动议213
四、新中国第四次《清史》纂修动议215
五、新中国第五次《清史》纂修动议217
第二节 国家《清史》纂修第一阶段——体裁体例讨论阶段224
一、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体裁体例工作小组224
二、11次《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学术座谈会226
三、国家《清史》体裁体例商讨目录229
四、体裁体例商讨综述238
第三节 国家《清史》纂修第二阶段——项目立项阶段246
一、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之架构246
二、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管理之机构248
三、国家《清史》项目之立项250
第七章 国家《清史》纂修经过(下)256
第一节 国家《清史》纂修第三阶段——初稿撰写和阶段性成果评估阶段256
一、编委会工作指导257
二、《通纪》撰写与初评估经过264
三、《典志》撰写与初评估经过269
四、《史表》编纂与初评估经过273
五、《传记》撰写与初评估经过277
六、《图录》编纂与初评估经过283
七、国家《清史》主体类三、四级项目结项程序289
第二节 国家《清史》主要纂修人290
一、《通纪》主要纂修人291
二、《典志》主要纂修人292
三、《传记》主要纂修人297
四、《史表》主要纂修人299
五、《图录》主要纂修人300
六、其他主要纂修人301
第三节 国家《清史》纂修第四阶段——审改合成阶段302
一、启动审改合成工作302
二、国家《清史》审改合成之经过305
三、国家《清史》纂修之艰难310
第八章 国家《清史》刍议316
第一节 国家《清史》之学术价值316
一、体裁之创新317
二、体例之创新318
三、凡例之创新321
四、史观之创新322
五、史料占有更丰富324
六、史实记载更准确327
七、内容之创新328
八、纂修方式之创新332
第二节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之附属贡献335
第三节 国家《清史》能否成为国家正史337
一、国家《清史》与“二十四史”之比较337
二、国家《清史》与《清史稿》之比较343
三、国家《清史》能否成为国家正史349
四、《清史稿》《新元史》措置之商榷355
第九章 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及其若干理论359
第一节 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萌发359
一、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九大变局”360
二、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概念的提出365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内涵与外延367
一、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内涵367
二、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外延368
第三节 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理论基础370
一、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理论体系之基石——“大一统”国家观370
二、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三大支柱——“易代修史”正统论、“纪传国史”统领论、“鉴戒史观”经世论371
三、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逻辑基础——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的二律背反373
第四节 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理论之主要内容377
一、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基本特征378
二、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发展阶段380
三、近代中国民族史学之“史学革命”与“革命史学”382
四、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正史——正史为中国史学主体论384
五、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史理——实事求是史理论385
六、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体裁——史体各有优劣论386
七、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体例——史学体例精细论387
八、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史馆——中国大史馆论388
九、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功能——史学经世论389
十、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史家——当代史家超越古代史家论390
十一、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家之爱国主义史情——史家六长论392
十二、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史料——史料源头活水论394
十三、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史籍——史籍为史学精华论396
十四、近现代中国民族史学之特色对象——百科皆史论398
十五、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地方史——国史与地方史志互为表里论399
十六、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大众史学——精英史学与大众史学一体化发展论402
十七、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的国际化——中国史与世界史相得益彰论404
十八、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之弊端——当代中国史学八病论405
十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民族特色史学的发展——近现代中国民族特色史学螺旋式发展论406
参考文献409
后记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