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0657531.jpg)
- 李建东,贾广和,盛连喜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843090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84页
- 文件大小:161MB
- 文件页数:603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研究-吉林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态环境的自然格局1
1.1 生态格局1
1.1.1 东部森林生态区3
1.1.2 中部台地平原农业生态区5
1.1.3 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7
1.2 气候格局11
1.2.1 气候要素的地理分布11
1.2.2 气候区划23
1.2.3 主要灾害性气候26
1.3 物种分布格局39
1.3.1 分布格局的概念及研究意义39
1.3.2 维管植物分布格局39
1.3.3 动物分布格局53
1.4 产业定位格局63
1.4.1 东部林矿业区63
1.4.2 中部农业区83
1.4.3 西部畜牧业区91
1.4.4 大中城市工业区99
第二章 独具优势的生态环境119
2.1 我国六大林区之一的长白山林海119
2.1.1 吉林省森林生态区划119
2.1.2 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概况120
2.1.3 长白山森林种群结构与分布121
2.1.4 长白山森林消长动态123
2.1.5 长白山天然林保护工程124
2.1.6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25
2.2 我国八大牧区之一的松嫩草原127
2.2.1 吉林省西部松嫩草原的自然特点127
2.2.2 吉林省西部松嫩草原的植被特点130
2.2.3 吉林省西部松嫩草原的主要功能134
2.3 天下粮仓——肥沃的黑土地135
2.3.1 黑土地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形成135
2.3.2 黑土地的肥力优势139
2.3.3 黑土地与玉米带的粮食生产149
2.4 地球之肾——广大西部湿地150
2.4.1 湿地形成和演替151
2.4.2 湿地类型和分布152
2.4.3 湿地主要功能154
2.5 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156
2.5.1 河流水系特征156
2.5.2 各水系诸河157
2.5.3 湖泊159
2.6 关东三宝的故乡——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163
2.6.1 野生植物资源163
2.6.2 野生动物资源167
2.6.3 野生真菌资源168
第三章 环境系统支撑能力的弱化171
3.1 长白林海功能弱化171
3.1.1 长白山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171
3.1.2 长白山森林的主要功能172
3.1.3 影响长白山森林功能发挥的主要因子173
3.1.4 长白山森林功能的变化176
3.2 草原荒漠化177
3.2.1 草原退化178
3.2.2 草原盐碱化180
3.2.3 草原沙化181
3.2.4 草原荒漠化的间接原因184
3.2.5 荒漠化趋势分析185
3.3 黑土地的质量退化186
3.3.1 现行的耕作制度与黑土地土壤质量退化186
3.3.2 现行施肥制度与黑土质量退化189
3.3.3 水土流失是薄层黑土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193
3.4 水土流失加剧194
3.4.1 水土流失类型194
3.4.2 影响和制约水土流失的环境因子195
3.4.3 水土流失发展趋势分析197
3.5 湿地干涸干旱化197
3.5.1 河川径流减少197
3.5.2 湿地损失破坏200
3.6 城乡垃圾废弃物的窘境203
3.6.1 城乡垃圾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203
3.6.2 城市垃圾日益增加与处理率低的矛盾204
3.6.3 农村垃圾肆意堆放205
3.7 生物物种的灭绝206
3.7.1 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的威胁207
3.7.2 吉林省动植物物种受威胁状况209
第四章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反思211
4.1 生态环境的体制性破坏211
4.1.1 农业经营体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11
4.1.2 林业经营体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12
4.1.3 草地经营体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13
4.1.4 地方保护主义下的工业污染213
4.2 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214
4.2.1 吉林省人口增长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214
4.2.2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16
4.2.3 贯彻人口政策的思考218
4.3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影响221
4.3.1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221
4.3.2 吉林省经济发展格局224
4.3.3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226
4.3.4 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228
4.4 局部发展观和短期行为的驱使232
4.4.1 局部发展观和短期行为的表现形式232
4.4.2 局部发展观和短期行为的危害234
4.4.3 局部发展观和短期行为的根源剖析235
4.4.4 树立全局观念,扼制短期行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236
4.5 开发与保护的脱节238
4.5.1 资源开发工作的回顾238
4.5.2 资源保护成果评述242
4.5.3 开发与保护关系244
4.5.4 开发与保护脱节的危害245
4.5.5 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246
4.6 生态环境建设与法律的相互背离247
4.6.1 生态环境政策与法律概述247
4.6.2 生态环境政策与法律的不当之处248
4.6.3 生态环境政策与法律的完善250
第五章 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思维255
5.1 可持续发展观255
5.1.1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基础255
5.1.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258
5.2 平衡统筹观259
5.2.1 平衡统筹区域发展259
5.2.2 平衡统筹城乡发展260
5.2.3 平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260
5.2.4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61
5.2.5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261
5.3 流域整体生态思维262
5.3.1 流域及其生态管理262
5.3.2 流域的生态环境意义263
5.3.3 流域生态管理的关键问题264
5.3.4 流域中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措施265
5.4 循环发展观266
5.4.1 循环经济266
5.4.2 循环发展的运行机制268
5.4.3 吉林省循环发展的可实现途径269
5.5 近自然思想论及实践275
5.5.1 近自然思想275
5.5.2 近自然技术276
5.6 灾害资源观279
5.6.1 灾害资源观的理论基础279
5.6.2 灾害资源观的举证280
5.6.3 科学利用灾害资源观的对策建议283
5.7 生态伦理观284
5.7.1 生态伦理的不同观点285
5.7.2 生态道德的基本原则288
5.7.3 生态道德的行为规范291
第六章 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管理294
6.1 生态系统修复的原则与标准294
6.1.1 生态修复概念294
6.1.2 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技术294
6.1.3 吉林省主要生态短路问题探讨295
6.1.4 吉林省生态修复原则297
6.1.5 修复对策与目标298
6.1.6 吉林省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298
6.2 水资源的保护与统调299
6.2.1 水资源概况299
6.2.2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供需平衡展望305
6.2.3 水资源的保护与统调307
6.3 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管理310
6.3.1 森林生态系统修复与管理的基本理论310
6.3.2 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技术315
6.3.3 参后地生态系统恢复与再利用模式322
6.3.4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技术326
6.4 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管理332
6.4.1 盐碱化草地的恢复与治理332
6.4.2 沙化草地的修复与治理360
6.4.3 放牧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377
6.4.4 割草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378
6.4.5 草地生态旅游379
6.4.6 草地保护的保障体系建设383
6.5 黑土地土壤肥力的调控与管理384
6.5.1 土壤肥力调控与管理技术的发展现状385
6.5.2 黑土地土壤肥力的调控386
6.5.3 吉林玉米带推广的耕作制和施肥制388
6.6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388
6.6.1 湿地的定义389
6.6.2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391
6.6.3 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394
第七章 特殊区域的生态环境保育397
7.1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397
7.1.1 自然保护的生态学原理397
7.1.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规划、选建与评价401
7.1.3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405
7.1.4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406
7.1.5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407
7.1.6 吉林省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409
附:吉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416
7.2 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与管理420
7.2.1 示范区的涵义、特征、类型及选建420
7.2.2 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原则423
7.2.3 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内容及模式425
7.2.4 示范区的功能及评价指标体系427
7.2.5 示范区的管理机制429
7.2.6 示范区建设的保障措施430
7.3 开发区的建设与管理430
7.3.1 开发区的概念、类型、分布及意义430
7.3.2 开发区的功能与作用438
7.3.3 开发区的管理440
7.3.4 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444
第八章 统筹协调城乡生态环境448
8.1 人居环境生态化448
8.1.1 城市绿地生态建设448
8.1.2 垃圾处理459
8.1.3 水污染处理463
8.1.4 大气污染处理466
8.2 产业发展区域化467
8.2.1 产业发展区域化的原则与依据467
8.2.2 产业发展分区467
8.2.3 产业发展区域化与生态环境保护468
8.3 服务措施标准化469
8.3.1 行政服务措施标准化469
8.3.2 法律服务措施标准化469
8.3.3 技术服务措施标准化470
8.4 消费营养健康化470
8.4.1 绿色消费的兴起470
8.4.2 绿色消费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471
8.4.3 我国绿色消费现状472
8.4.4 促进消费健康营养化的措施472
8.5 文化娱乐品位化473
8.5.1 公众素质与文化娱乐方式473
8.5.2 文化娱乐品位化与生态环境保护474
8.5.3 文化娱乐品位化的保证措施474
第九章 崛起的新兴生态经济产业475
9.1 生态农业475
9.1.1 生态农业产生的历史背景475
9.1.2 生态农业的内涵475
9.1.3 生态农业系统优化与效益476
9.1.4 生态农业的功能477
9.1.5 生态农业外部环境的空间调适479
9.2 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479
9.2.1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概念的基本内容479
9.2.2 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480
9.2.3 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482
9.2.4 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生产加工技术规范484
9.2.5 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490
9.3 生态旅游产业490
9.3.1 生态旅游产业及其现状490
9.3.2 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493
9.3.3 吉林省的生态旅游产业494
9.4 草产业498
9.4.1 草产业的概念和内涵498
9.4.2 吉林省草产业建设的基本现状499
9.4.3 吉林省草产业发展潜力与展望501
9.5 中药现代化502
9.5.1 对中药现代化的认识502
9.5.2 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505
9.5.3 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原则、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目标506
9.5.4 中药现代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508
9.5.5 吉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探索与实践509
9.6 生态能源512
9.6.1 常规能源与生态环境512
9.6.2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515
9.6.3 生态能源产业的选择与发展516
第十章 生态环境建设支撑的体系架构526
10.1 生态文明建设526
10.1.1 生态文明及其形成526
10.1.2 生态文明的构成要件526
10.1.3 生态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527
10.1.4 吉林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情况527
10.2 管理支撑体系528
10.2.1 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基础设施与决策528
10.2.2 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原则528
10.2.3 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的方式与手段529
10.2.4 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530
10.3 制度支撑体系531
10.3.1 环境建设制度框架531
10.3.2 生态环境制度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533
10.4 政策支撑体系534
10.4.1 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方针534
10.4.2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基本政策534
10.4.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35
10.5 法律支撑体系535
10.5.1 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出现及其必然性535
10.5.2 中外生态环境建设法律体系536
10.5.3 生态环境建设的刑法保护538
10.5.4 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制度543
10.5.5 法律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45
10.6 资金支撑体系545
10.6.1 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情况和渠道545
10.6.2 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46
10.7 科技、人才支撑体系547
10.7.1 生态环境建设科技、人才支撑系统547
10.7.2 生态环境建设科技、人才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47
第十一章 综合建设工程与实例549
11.1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549
11.1.1 天然林保护工程549
11.1.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551
11.1.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552
11.1.4 西部治碱工程553
11.1.5 水土保持工程554
11.1.6 湿地保护工程556
11.1.7 人工增雨防雹工程557
11.1.8 环境在线监测工程558
11.2 生态环境建设与恶化的典型实例558
11.2.1 欣欣向荣的碱巴拉生态村558
11.2.2 一个村屯的整体搬迁563
11.2.3 喜看“鹿乡”新变化564
11.2.4 走“生态立市”之路的边陲城市569
参考文献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