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问题中的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问题中的哲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0652055.jpg)
- 陈先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0746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问题中的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哲学与哲学问题3
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3
一、哲学新变革与旧哲学的终结3
二、最具生命力的哲学体系是源自问题中的哲学7
哲学与生活、科学的关系14
一、哲学植根于生活又可能远离生活14
二、中国与西方哲学中的哲学与科学关系特色18
三、正确处理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26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点与共同本质26
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基本原理的普遍性29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与基本原理研究32
四、正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34
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的条件性37
六、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当代价值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45
一、应该加强哲学与经济学的对话4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取向和价值取向47
三、市场经济问题考察的整体性与哲学视角5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文本解读62
一、文本当代解读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6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本质64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及其应用69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而不是实证科学69
二、社会规律的载体是社会而不是人72
三、社会形态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而不是公式78
四、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而不是唯一作用80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性85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不同含义和争论的本质85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87
三、正确理解和处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98
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104
一、历史事实的本质及其特点105
二、历史现象的多样性及其相似性114
三、历史规律的条件性及其重复性116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科学发展观122
一、规律性与目的性属于不同领域122
二、规律的人化和异化128
三、作为科学发展观依据的客观规律135
历史主体与社会更替141
一、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社会地位的矛盾141
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与社会的更替144
三、政权更迭与历史经验的总结147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财富观151
一、“小国寡民”与“安贫乐道”151
二、“经济人”假设与财富异化153
三、解放生产力和共同富裕160
农民战争与宗教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166
一、宗教在农民战争中的组织和舆论作用的普遍性167
二、革命性质是判断宗教功能和价值取向的根据169
三、以宗教为外衣斗争的时代和民族特点171
四、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173
五、农民革命的社会根源与领导者的主观动机175
中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历史周期率18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胜利181
一、道路的艰难曲折与灿烂辉煌181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82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83
四、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法184
五、牢记苏共亡党失政的教训18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实践解读190
一、当代中国最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题190
二、立足变化着的实际191
三、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标准194
四、准确理解和坚持基本原理应该重视文本研究196
五、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199
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201
真理标准讨论意义的哲学蕴涵203
一、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03
二、实践始终是判断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07
三、坚持实践标准与继续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211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学术道路21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17
一、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217
二、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218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223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2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历史周期率232
一、历史周期率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新问题232
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23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伟大意义237
四、居安思危和增强忧患意识240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实现247
一、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247
二、毛泽东的远见和历史认识的局限251
三、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53
四、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中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259
下篇 文化与文化强国之路265
社会历史考察中的文化视角265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文化决定论265
二、文化问题成为时代热点的社会背景268
三、文化问题考察中的两种历史观270
四、当代人类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危机272
五、中国文化争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选择274
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7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282
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而不是取代民族文化282
二、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多样性的必然产物284
三、重视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286
四、立足当代与背靠传统和面向世界288
中华文化经典与中华文化精神290
一、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291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人民294
三、历史杰出人物与中华文化精神的人格化29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04
一、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性质304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05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308
一、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308
二、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311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贯彻双百方针315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19
一、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经之路319
二、文化强国与提高文化软实力320
三、文化安全与文化交流323
四、破解文化强国建设的体制之谜325
五、建立文化强国的迫切性326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不是走尊孔读经道路328
一、文化复兴与尊重文化传统328
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的民族文化因素331
“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334
一、拒斥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334
二、重视人类“价值共识”336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344
学术评价的主体和评价标准346
一、学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不同的价值取向346
二、学术评价中的科学标准和价值标准347
三、优化评价标准与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352
主要参考文献354
索引357
后记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