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保护生物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保护生物学原理
  • 蒋志刚,马克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0909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704页
  • 文件大小:139MB
  • 文件页数:729页
  • 主题词:保护生物学-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保护生物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1

1.1.1 生物多样性1

专栏1.1 物种3

专栏1.2 生物分类系统4

1.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6

专栏1.3 物种的相对价值8

1.2 人类文明史9

1.2.1 采集狩猎文明9

1.2.2 农耕文明9

1.2.3 工业文明10

1.2.4 信息文明11

1.3 人类面临的危机11

1.3.1 人口增长12

专栏1.4 朝韩非军事区的生物多样性14

1.3.2 资源危机15

1.3.3 生态足迹15

1.3.4 地球生命力18

1.3.5 物种生存危机20

1.3.6 生物多样性危机21

1.4 保护生物学22

1.4.1 原始社会的自然保护23

1.4.2 现代自然保护的启蒙24

1.4.3 保护生物学的诞生25

1.4.4 人类的共识:保护生物多样性26

专栏1.5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原则27

1.5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27

1.5.1 物种多样性28

1.5.2 农业品种多样性29

1.5.3 中国保护生物学问题29

1.5.4 中国保护生物学研究30

本章小结32

思考题33

阅读书目34

参考文献34

第2章 保护生物学原理与研究方法38

2.1 学科特征与结构38

2.1.1 学科特征38

2.1.2 研究方法论39

2.2 学科结构41

2.2.1 物种多样性41

专栏2.1 物种管理方法41

2.2.2 遗传多样性46

2.2.3 生态系统多样性47

2.2.4 人与自然的关系47

2.3 学科现状49

2.3.1 学科知名度49

2.3.2 谁在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50

2.3.3 传统学科的渗透53

2.3.4 国际国内立法的需求54

2.4 机遇与挑战54

2.4.1 价值和实用55

2.4.2 机理探索55

2.4.3 方法缺陷56

2.4.4 灰色信息56

2.4.5 立法挑战56

2.4.6 全球化和网络化挑战57

2.5 对策57

2.5.1 明确价值取向57

2.5.2 完善理论体系57

2.5.3 重视尺度问题58

2.5.4 收集灰色文献58

2.5.5 开展立法研究58

2.5.6 应对全球化59

本章小结59

思考题60

阅读书目60

参考文献60

第3章 物种大灭绝63

3.1 概论63

3.1.1 大灭绝现象64

3.1.2 灭绝的原因65

3.1.3 研究大灭绝的方法69

专栏3.1 对以物种-面积公式反推物种灭绝速率的质疑71

3.1.4 灭绝的进化意义73

专栏3.2 盖娅假说与雏菊世界模型73

3.1.5 物种大灭绝的周期性76

3.2 更新世物种灭绝77

3.2.1 美洲77

3.2.2 大洋洲78

3.2.3 非洲与欧洲78

3.3 全新世物种大灭绝80

3.3.1 马达加斯加群岛80

3.3.2 新西兰80

3.3.3 太平洋诸岛80

3.4 我们正面临第6次大灭绝吗?81

3.4.1 从哺乳动物灭绝率外推81

3.4.2 从哺乳动物濒危率外推83

3.4.3 现代的物种灭绝85

3.4.4 全球变化下的灭绝趋势88

3.4.5 人类的作用89

3.5 物种易灭绝机制90

3.5.1 进化濒危种和生态濒危种90

3.5.2 灭绝的非随机模式90

3.5.3 物种的生活史特征90

3.5.4 物种生态特征92

3.5.5 系统发育年龄94

3.5.6 特有性94

3.5.7 外来种95

3.5.8 物种的利用价值95

本章小结95

思考题96

阅读书目和网站97

参考文献97

第4章 物种濒危评估体系101

4.1 物种濒危等级评估方法101

4.1.1 iucn物种濒危等级101

4.1.2 各国的濒危等级评价体系102

4.1.3 基于生境丧失率的濒危等级评价体系104

4.1.4 物种抗灭绝能力指数105

4.1.5 濒危等级评价体系间的比较106

4.2 中国濒危物种评估进展107

4.2.1 中国濒危植物物种评估进展107

4.2.2 中国濒危动物物种评估进展107

4.3 中国陆生脊椎动物濒危等级评估107

4.3.1 评估原理108

4.3.2 评估过程109

4.4 展望111

本章小结112

思考题112

参考网站112

参考文献113

第5章 中国高等植物及其濒危状况117

5.1 中国高等植物概况117

5.1.1 种类与分布117

5.1.2 全球意义119

专栏5.1 银杉122

专栏5.2 野生稻125

5.2 中国高等植物面临的威胁126

5.2.1 受威胁现状127

5.2.2 受威胁原因129

专栏5.3 紫茎泽兰132

5.3 《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134

5.3.1 《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评估134

5.3.2 评估结果138

5.4 红色名录的启示142

5.4.1 优先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的依据142

5.4.2 长期监测的基础142

5.4.3 优先研究植物红色名录143

本章小结144

思考题145

阅读书目和网站145

参考文献145

第6章 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149

6.1 物种多样性地带性格局149

6.1.1 物种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格局149

6.1.2 物种分布的海拔格局153

6.1.3 海洋物种分布格局156

6.2 物种多样性的假说161

6.2.1 能量假说(energy hypothesis)161

6.2.2 气候因子假说(climate factor hypothesis)163

6.2.3 环境稳定性假说(environmental stability hypothesis)164

6.2.4 生境异质性假说(habitat heterogeneity hypothesis)164

6.2.5 面积假说(area hypothesis)165

6.2.6 时间假说(time hypothesis)165

6.2.7 竞争假说(competition hypothesis)166

6.2.8 干扰假说(disturbance hypothesis)166

6.3 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地理分布格局166

6.3.1 物种多样性格局167

6.3.2 空间自相关分析167

6.3.3 物种多样性格局假说的检验168

6.3.4 能量假说170

6.3.5 环境稳定性假说171

6.3.6 生境异质性假说171

专栏6.1 种域地理分布格局及相关假说172

6.4 中国陆生哺乳动物种域地理分布格局176

6.4.1 纬度种域大小176

6.4.2 纬度种域地理分布格局178

6.4.3 数据处理方法对rapoport法则检验结果的影响179

6.4.4 中域效应对种域纬度分布的影响180

6.4.5 环境因子对物种种域分布格局的影响181

6.4.6 假说的检验182

本章小结183

思考题184

参考文献185

第7章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98

7.1 全球气候变化198

7.1.1 全球变暖198

7.1.2 中国的气候变化200

7.1.3 海洋温度上升201

7.1.4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202

专栏7.1 对全球变暖的质疑202

7.2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205

7.2.1 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205

7.2.2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205

7.3 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208

7.3.1 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变化209

7.3.2 雪盖减小和冰川消融211

7.3.3 海平面上升212

7.3.4 极端气候213

7.3.5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14

7.3.6 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后果215

7.4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15

7.4.1 对物种的影响216

7.4.2 对种群和群落的影响218

7.4.3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19

7.4.4 对生态区系的影响220

7.4.5 对物种多样性及其格局的影响220

7.4.6 对物种多样性的其他影响220

7.5 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221

7.5.1 长期进化适应(genetic evolution)和快速可塑性适应(short-term plastic adaption)221

7.5.2 物种对气候变化反应的三个维度(axes)221

7.6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格局影响的研究223

7.6.1 研究方法223

7.6.2 研究进展226

7.6.3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27

专栏7.2 裂腹鱼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229

7.7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242

7.7.1 全球各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努力242

7.7.2 减缓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应对措施244

本章小结244

思考题246

参考文献246

第8章 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259

8.1 元伦理与伦理规范259

8.1.1 元伦理259

8.1.2 伦理规范261

8.2 生命伦理——伦理学的复活261

专栏8.1 关于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争执262

8.2.1 生命伦理学的原理263

8.2.2 伦理与保护生物学的关系264

8.3 环境伦理——人类的反思264

8.3.1 人类中心主义265

8.3.2 生态伦理267

8.4 生态文明268

8.4.1 生态文明的诞生268

8.4.2 生态文明以人类价值为核心269

专栏8.2 动物意识与生命伦理270

8.4.3 动物意识与生命伦理273

本章小结273

思考题274

阅读书目274

参考文献274

第9章 所有权、价格与保护成本277

9.1 所有权277

9.1.1 公共物品或服务277

9.1.2 传统野生生物的所有权279

专栏9.1 冬虫夏草、松茸和红松子280

9.1.3 现代社会的野生动植物281

专栏9.2 强霾污染与公共物品、公共服务285

9.1.4 公共的悲剧287

专栏9.3 消费行为289

9.2 自然资源法293

9.2.1 立法历史294

9.2.2 我国的自然资源法294

9.3 价格296

9.3.1 资源的价格296

9.3.2 生物多样性定价的方法与可能性297

9.4 野生动物价格与可持续利用300

9.4.1 狩猎300

9.4.2 影响野生动物产品价格的因素302

9.4.3 盘羊案例304

9.5 价格的作用305

9.5.1 边际效应及其影响因素305

9.5.2 野生生物价格的负面效应307

9.5.3 野生生物价格的正面效应308

9.6 保护成本309

9.6.1 问题的提出309

9.6.2 牡蛎礁的保护309

9.6.3 保护成本的缺口310

9.6.4 管理问题311

本章小结313

思考题314

阅读书目314

参考文献314

第10章 保护生物学中的立法问题318

10.1 国际环境法概论318

10.1.1 国际环境法产生的必然性318

10.1.2 国际环境法的主体和客体319

10.1.3 国际环境法的特点320

10.1.4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320

10.2 国际野生生物法323

10.2.1 《生物多样性公约》323

10.2.2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324

10.2.3 《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326

10.2.4 《拉姆萨尔公约》326

10.2.5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327

10.2.6 其他野生生物保护条约328

10.3 中国环境法概论329

10.3.1 国家环境法的概念及特征329

10.3.2 中国环境法体系330

10.3.3 环境管理的原则331

10.3.4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332

10.3.5 中国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法的关系333

10.4 中国有关于野生生物及其环境保护的法律333

10.4.1 环境保护基本法333

10.4.2 野生生物海洋环境保护法334

10.4.3 野生生物陆地栖息环境保护法334

10.4.4 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336

10.4.5 野生生物物种保护法337

本章小结340

思考题341

阅读书目342

参考文献342

第11章 遗传多样性343

1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343

11.1.1 遗传多样性的定义343

11.1.2 遗传多样性的描述344

11.1.3 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344

11.1.4 遗传多样性的产生和丧失346

11.2 遗传标记与遗传多样性检测347

11.2.1 同工酶和等位酶347

11.2.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348

11.2.3 dna指纹图谱349

11.2.4 基于聚合酶链反应的分子标记349

11.2.5 基于dna序列分析的分子标记354

11.3 遗传多样性与进化潜力360

11.3.1 进化的必要性360

11.3.2 影响种群进化的因素361

11.3.3 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361

11.3.4 遗传多样性如何决定物种的进化潜力362

11.3.5 进化潜力与遗传力363

11.3.6 分子变异与数量性状遗传变异间的相互关系363

11.3.7 通过临界种群大小来保持物种的进化潜力363

11.4 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变化364

11.4.1 遗传多样性的空间变化364

专栏11.1 中心区和边缘区大仓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367

专栏11.2 用种群统计学来解释林蛙的种群遗传结构367

11.4.2 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变化369

专栏11.3 大仓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369

11.4.3 遗传多样性的时空变化371

专栏11.4 螳螂虾蛄(haptosquilla pulchella)和雕尾定虾蛄(h.glyptocercus)的种群重建和遗传多样性371

11.5 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与维持373

11.5.1 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373

11.5.2 遗传多样性的维持380

11.6 遗传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383

11.6.1 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383

11.6.2 通过遗传学方法保护濒危物种384

本章小结385

思考题386

阅读书目386

参考文献386

第12章 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398

12.1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398

12.1.1 农作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398

12.1.2 林木植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399

12.1.3 畜禽动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400

12.1.4 水产生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401

12.1.5 花卉植物遗传资源本底现状402

12.1.6 药用生物遗传资源现状403

12.1.7 能源植物多样性404

12.2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405

12.2.1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405

12.2.2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管理407

12.2.3 生物遗传资源的利用409

12.3 遗传资源受威胁因素及保护与管理的问题412

12.3.1 遗传资源野生生境遭到威胁和破坏412

12.3.2 品种单一化造成大量地方传统优良品种的丧失413

12.3.3 生物遗传资源管理不善导致大量资源流失414

12.3.4 生物遗传资源编目、收集与保存力度不够415

12.3.5 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开发水平偏低415

12.3.6 法规与管理体制不健全416

12.4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417

12.4.1 “生物海盗”与《生物多样性公约》417

12.4.2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国际制度419

12.4.3 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国际公约及其内容421

本章小结424

思考题425

阅读书目426

参考文献426

第13章 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428

13.1 动物行为与物种保护的关系428

13.1.1 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与保护行为学429

13.1.2 动物行为研究与物种保护430

13.2 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与生境需求431

13.2.1 动物行为的弹性、多样性与空间需求431

13.2.2 动物行为与栖息地利用432

13.2.3 栖息环境的异质性与行为多样性433

13.3 繁殖行为与物种保护434

13.3.1 繁殖抑制434

13.3.2 配偶系统和配偶选择435

13.3.3 杀婴行为436

13.4 领域行为、迁移与物种保护437

13.4.1 领域行为、边缘效应与保护437

13.4.2 迁移与种群生存力439

13.5 警戒反应、生理紧张与人类干扰441

13.5.1 野生环境中动物的警戒反应和生理紧张441

13.5.2 警戒反应、生理紧张与迁地保护443

13.6 行为学方法及其在保护中的应用445

13.6.1 行为学研究方案设计445

13.6.2 保护行为学研究方法447

13.6.3 保护行为学应用途径450

本章小结452

思考题454

阅读书目和网站454

参考文献454

第14章 种群生存力分析462

14.1 灭绝因素的划分和种群保护的目标462

14.1.1 灭绝因素的划分462

14.1.2 系统压力463

14.1.3 随机干扰467

14.1.4 种群保护中的基本问题467

14.2 种群生存力分析468

14.2.1 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概念和发展历史468

14.2.2 物种灭绝的特征——涡漩模型470

14.2.3 种群统计随机性和环境随机性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470

14.2.4 灾害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471

14.2.5 遗传随机性对小种群生存力的影响473

14.3 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模型和软件477

14.3.1 模型的类型477

14.3.2 软件类型479

14.4 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应用和种群保护的一般原则481

14.4.1 种群生存力分析争论的焦点:准确性和适用范围481

14.4.2 种群生存力分析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483

14.4.3 下降种群的种群生存力分析和保护原则485

14.4.4 小种群保护的步骤和方法486

本章小结486

思考题487

阅读书目487

参考文献487

第15章 生态系统多样性492

15.1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492

15.1.1 生态多样性指数492

15.1.2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义492

15.2 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493

15.2.1 生态系统的类型493

专栏15.1 生态系统的主要分类途径493

15.2.2 生态系统分布495

15.2.3 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495

15.2.4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496

15.3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498

15.3.1 多样性的测度方法499

15.3.2 β多样性的测度方法501

15.4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动态及其监测504

15.4.1 生态系统的变化504

15.4.2 生境破碎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505

15.4.3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监测506

专栏15.2 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的意义506

15.5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508

15.5.1 有关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假说508

15.5.2 关键种的概念与类型509

15.5.3 功能群的划分及其意义510

15.5.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511

专栏15.3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a)512

15.6 濒危生态系统评估514

15.6.1 评估的必要性514

15.6.2 评估的标准515

本章小结517

思考题519

阅读书目和网站519

参考文献519

第16章 自然保护区523

16.1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523

16.1.1 什么是保护区(protected area)523

16.1.2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526

16.1.3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527

专栏16.1 保护区的类型528

16.2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530

16.2.1 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531

专栏16.2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立标准及类型与级别划分532

16.2.2 自然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原则533

16.2.3 自然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原则535

16.3 自然保护区网络规划536

16.3.1 自然保护区网络536

16.3.2 自然保护区系统规划原则537

专栏16.3 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545

16.4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评价546

16.4.1 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内容546

16.4.2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共管548

16.4.3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管理计划555

16.4.4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556

专栏16.4 国家环保部组织的七部委保护区评估563

16.5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565

16.5.1 起步阶段(1956~1966年)567

16.5.2 停滞与恢复阶段(1967~1984年)568

16.5.3 建设发展阶段(1985年至今)568

本章小结570

思考题570

阅读书目和网站570

参考文献571

第17章 迁地保护573

17.1 迁地保护的意义和原则573

17.1.1 迁地保护的意义573

专栏17.1 普氏野马574

专栏17.2 黑足鼬576

17.1.2 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577

17.2 迁地保护与小种群问题578

17.2.1 确定迁地保护的最小种群578

专栏17.3 麋鹿579

17.2.2 奠基者及遗传贡献582

17.3 迁地保护环境中的行为发育583

17.3.1 迁地保护环境584

17.3.2 印痕584

17.3.3 亲代哺育585

17.3.4 生存技能586

17.4 迁地种群的管理586

专栏17.4 国际物种信息系统(intemational species information system,isis)587

17.4.1 繁育方案587

17.4.2 放归自然588

专栏17.5 野化华南虎再引入项目候选地点考察590

17.4.3 重建动物区系594

专栏17.6 重建北美的野生动物区系594

17.5 动物园、水族馆和植物园596

17.5.1 动物园和水族馆596

专栏17.7 中国动物园动物种类600

17.5.2 植物园610

17.6 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615

17.6.1 种子库615

17.6.2 基因资源库616

17.7 保护繁育专家组(iucn/ssc/cbsg)及其全球性迁地保护计划618

17.7.1 保护繁育专家组618

17.7.2 物种存活计划618

17.7.3 保护评估和管理计划619

17.7.4 全球人工繁育行动计划620

本章小结621

思考题622

阅读书目和网站622

参考文献622

第18章 野生动植物贸易与管制626

18.1 野生动植物的开发626

18.1.1 生存性开发与商业性开发626

18.1.2 野生动物“经济灭绝”与生存危机627

18.2 野生动植物贸易629

18.2.1 野生动植物的利用629

18.2.2 贸易活动对资源的影响及其原因633

18.3 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现状634

18.3.1 药用野生动植物634

18.3.2 观赏野生动植物636

18.3.3 食用野生动植物637

18.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640

专栏18.1 cites概要640

18.4.1 cites基本原则642

18.4.2 cites附录642

专栏18.2 藏羚与“沙图什”645

18.5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645

18.5.1 世界贸易组织的演化645

18.5.2 cites与《世界贸易组织法》的关系646

18.6 中国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管制647

18.6.1 中国履行cites的措施647

18.6.2 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647

18.7 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前景与对策648

18.7.1 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前景648

18.7.2 中国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对策649

本章小结651

思考题651

有关网站652

参考文献652

第19章 社区、生计、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655

19.1 社区、家庭能耗与自然保护655

19.1.1 人口和家庭结构655

19.1.2 家庭能耗657

19.2 生计与自然保护658

专栏19.1 中药材与野生动植物658

19.2.1 生计问题661

19.2.2 资源竞争662

19.2.3 天然林保护工程663

19.3 人兽冲突665

19.3.1 冲突的形式与后果665

19.3.2 冲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668

19.3.3 中国的现状671

19.4 传统文化与传统知识671

19.4.1 文化多样性672

19.4.2 传统知识674

19.5 社区共管676

19.5.1 社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676

19.5.2 基于社区的保护677

本章小结678

阅读书目和网站679

参考文献679

名词解释686

索引6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