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11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应试指导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11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应试指导
  • 本书专家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36441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14页
  • 文件大小:158MB
  • 文件页数:626页
  • 主题词: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核-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11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应试指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中医基础理论1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

第二章 精气学说2

第三章 阴阳学说2

第四章 五行学说4

第五章 五脏7

第六章 六腑10

第一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10

第二节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1

第七章 奇恒之腑12

第八章 精、气、血、津液、神13

第九章 经络16

第十章 病因20

第十一章 发病24

第十二章 病机24

第十三章 防治原则34

二、中医诊断学37

第一章 绪论37

第二章 问诊38

第三章 望诊44

第四章 望舌50

第五章 闻诊53

第六章 脉诊54

第七章 按诊57

第八章 八纲58

第九章 病性辨证60

第十章 脏腑辨证63

三、中药学70

第一章 药性理论70

第二章 中药的配伍71

第三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72

第四章 中药的计量与用法72

第五章 解表药73

第六章 清热药77

第七章 泻下药82

第八章 祛风湿药83

第九章 化湿药85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86

第十一章 温里药88

第十二章 理气药89

第十三章 消食药91

第十四章 驱虫药92

第十五章 止血药92

第十六章 活血祛瘀药95

第十七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97

第十八章 安神药101

第十九章 平肝熄风药102

第二十章 开窍药105

第二十一章 补虚药105

第二十二章 收涩药112

第二十三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114

四、方剂学115

第一章 总论115

第二章 解表剂117

第三章 泻下剂119

第四章 和解剂120

第五章 清热剂122

第六章 祛暑剂125

第七章 温里剂126

第八章 补益剂127

第九章 固涩剂131

第十章 安神剂133

第十一章 开窍剂134

第十二章 理气剂134

第十三章 理血剂136

第十四章 治风剂138

第十五章 治燥剂140

第十六章 祛湿剂142

第十七章 祛痰剂144

第十八章 消食剂145

第十九章 驱虫剂146

五、针灸学147

第一章 经络腧穴147

第一节 经络总论147

第二节 腧穴总论148

第三节 经络腧穴各论150

第二章 刺法灸法158

第三章 临床治疗161

第一节 治疗总论161

第二节 治疗各论165

六、中西医结合内科学172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172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172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173

第三节 肺炎球菌肺炎175

第四节 肺结核177

第五节 原发性支气管癌180

第六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82

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184

第一节 慢性心功能不全184

第二节 心律失常187

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188

第四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92

第五节 心绞痛192

第六节 心肌梗死196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201

第一节 胃炎201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203

第三节 胃癌207

第四节 肝硬化209

第五节 原发性肝癌212

第六节 急性胰腺炎214

第七节 上消化道出血216

第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218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218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221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224

第四节 尿路感染226

第五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229

第五章 血液系统及造血系统疾病232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232

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235

第三节 急性白血病237

第四节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39

第五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40

第六章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242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42

第二节 糖尿病245

第七章 风湿性疾病249

第一节 风湿热249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252

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254

第一节 癫痫254

第二节 急性脑血管病256

第九章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266

第一节 急性中毒总论266

第二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269

第三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270

七、中西医结合外科学272

第一章 绪论272

第二章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273

第三章 无菌术277

第四章 麻醉279

第五章 体液与营养代谢281

第六章 输血282

第七章 休克283

第八章 围手术期处理284

第九章 重症救治与监测285

第十章 疼痛与治疗288

第十一章 内镜、腔镜及显微、移植技术290

第十二章 外科感染290

第十三章 损伤294

第十四章 肿瘤300

第十五章 急腹症303

第十六章 甲状腺疾病307

第十七章 乳腺疾病309

第十八章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311

第十九章 门静脉高压症313

第二十章 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314

第二十一章 腹外疝315

第二十二章 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处理原则315

第二十三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316

第二十四章 肛门直肠疾病320

第二十五章 周围血管疾病322

八、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326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326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326

第三章 妊娠生理328

第一节 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328

第二节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329

第四章 孕期监护及保健329

第五章 正常分娩330

第六章 正常产褥331

第七章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32

第八章 诊断概要333

第九章 治法概要335

第十章 妊娠病338

第一节 妊娠剧吐338

第二节 流产339

第三节 异位妊娠341

第四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42

第五节 胎儿生长受限343

第六节 前置胎盘344

第七节 胎盘早剥344

第八节 高危妊娠345

第十一章 妊娠合并疾病345

第一节 心脏病345

第二节 糖尿病346

第三节 急性肾盂肾炎347

第十二章 产时病348

第十三章 产时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350

第十四章 常见产时并发症351

第十五章 产后病352

第一节 晚期产后出血352

第二节 产褥感染353

第三节 产后缺乳354

第十六章 常见产后并发症354

第一节 产后关节痛354

第二节 产后排尿异常355

第十七章 外阴瘙痒355

第十八章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356

第一节 外阴及前庭大腺炎356

第二节 阴道炎357

第三节 宫颈炎359

第四节 盆腔炎359

第十九章 月经病361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61

第二节 闭经362

第三节 痛经363

第四节 代偿性月经363

第五节 经前期综合征363

第六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364

第二十章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365

第一节 宫颈癌365

第二节 子宫肌瘤366

第三节 卵巢肿瘤367

第二十一章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367

第一节 葡萄胎367

第二节 侵袭性葡萄胎368

第二十二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369

第一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369

第二节 子宫腺肌病370

第二十三章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与发育异常371

第一节 阴道脱垂371

第二节 子宫脱垂371

第二十四章 不孕症372

第二十五章 计划生育374

第一节 避孕374

第二节 人工流产374

第三节 中期引产376

第二十六章 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376

第一节 宫颈黏液检查376

第二节 基础体温测定377

第三节 女性内分泌激素测定377

第四节 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377

第五节 输卵管通畅检查378

第六节 常用穿刺检查378

第二十七章 妇产科常用手术379

九、中西医结合儿科学380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380

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380

第二节 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382

第三节 小儿喂养与保健383

第四节 小儿诊法概要385

第五节 儿科辨证的意义387

第六节 儿科治疗概要388

第七节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389

第二章 新生儿疾病390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391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91

第二节 急性支气管炎392

第三节 肺炎393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394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396

第一节 鹅口疮396

第二节 疱疹性口炎396

第三节 小儿腹泻397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399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399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401

第七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402

第八章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403

第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405

第一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405

第二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6

第十章 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407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407

第二节 风湿热409

第三节 过敏性紫癜411

第四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413

第十一章 营养性疾病415

第一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415

第二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416

第十二章 感染性疾病418

第一节 麻疹418

第二节 风疹420

第三节 幼儿急疹420

第四节 水痘421

第五节 猩红热421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422

第七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423

第十三章 寄生虫病424

第一节 蛔虫病424

第二节 蛲虫病425

第十四章 小儿危重症的处理425

第一节 心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术425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426

第十五章 中医相关病证428

第一节 咳嗽428

第二节 腹痛429

第三节 积滞430

第四节 厌食430

第五节 惊风431

十、药理学434

第一章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434

第二章 拟胆碱药435

第三章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436

第四章 抗胆碱药436

第五章 拟肾上腺素药437

第六章 抗肾上腺素药439

第七章 镇静催眠药440

第八章 抗癫痫药441

第九章 抗精神失常药441

第十章 抗帕金森病药442

第十一章 镇痛药443

第十二章 解热镇痛药444

第十三章 H1受体阻滞剂445

第十四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445

第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447

第十六章 抗心律失常药448

第十七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449

第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450

第十几章 血液系统药451

第二十章 消化系统药452

第二十一章 呼吸系统药453

第二十二章 糖皮质激素454

第二十三章 抗甲状腺药456

第二十四章 降血糖药457

第二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458

第二十六章 抗生素459

第二十七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462

第二十八章 抗结核病药462

十一、诊断学基础463

第一章 症状学463

第一节 发热463

第二节 胸痛464

第三节 腹痛464

第四节 咳嗽、咳痰466

第五节 咯血467

第六节 呼吸困难468

第七节 呕血与黑便469

第八节 黄疸470

第九节 抽搐471

第十节 昏迷472

第二章 问诊472

第三章 体格检查474

第一节 基本检查法474

第二节 全身状态检查475

第三节 皮肤检查478

第四节 淋巴结检查479

第五节 头部检查480

第六节 颈部检查483

第七节 胸壁及胸廓检查484

第八节 肺和胸膜检查485

第九节 心脏、血管检查488

第十节 腹部检查493

第十一节 肛门和直肠检查497

第十二节 脊柱与四肢检查498

第十三节 神经系统检查499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500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500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502

第三节 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502

第四节 肾功能检查504

第五节 常用生化检查505

第六节 酶学检查505

第七节 免疫学检查506

第八节 尿液检查506

第九节 粪便检查509

第十节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510

第十一节 脑脊液检查511

第五章 心电图诊断511

第六章 影像学诊断514

第一节 超声诊断514

第二节 放射诊断515

第七章 病历书写方法517

十二、传染病学519

第一章 传染病学总论519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519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519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520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520

第五节 防治521

第二章 病毒性肝炎521

第一节 病原学521

第二节 流行病学521

第三节 临床表现522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523

第五节 诊断524

第六节 治疗524

第七节 预防525

第三章 流行性出血热525

第一节 病原学525

第二节 流行病学525

第三节 临床表现526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526

第五节 诊断526

第六节 治疗及预防527

第四章 艾滋病527

第一节 病原学527

第二节 流行病学528

第三节 临床表现528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529

第五节 诊断529

第六节 治疗529

第七节 预防530

第五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530

第一节 病原学530

第二节 流行病学531

第三节 临床表现531

第四节 辅助检查531

第五节 诊断532

第六节 治疗532

第七节 预防532

第六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533

第一节 病原学533

第二节 流行病学533

第三节 临床表现533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534

第五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534

第六节 治疗535

第七节 预防536

第七章 细菌性痢疾536

第一节 病原学536

第二节 流行病学536

第三节 临床表现536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537

第五节 诊断537

第六节 治疗及预防538

第八章 霍乱538

第一节 病原学538

第二节 流行病学539

第三节 发病机制539

第四节 临床表现539

第五节 实验室检查540

第六节 诊断540

第七节 治疗与预防540

第九章 消毒与隔离540

第一节 消毒540

第二节 隔离541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541

十三、医学伦理学543

第一章 绪论543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544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546

第四章 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548

第五章 医患关系道德553

第六章 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556

第七章 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560

第八章 医学道德评价、教育和修养561

第九章 生命伦理学562

十四、卫生法规566

第一章 卫生法566

第一节 卫生法概述566

第二节 我国卫生法律体系568

第二章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569

第一节 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569

第二节 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570

第三节 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571

第三章 执业医师法572

第一节 执业医师的概念和职责572

第二节 执业医师资格取得与注册572

第三节 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574

第四节 医师的考核与培训575

第五节 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575

第四章 药品管理法577

第一节 药品管理法的概念577

第二节 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劣药578

第三节 特殊管理的药品578

第四节 《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584

第五节 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588

第五章 传染病防治法592

第一节 传染病的概念、分类及防治管理592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594

第三节 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596

第四节 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597

第六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599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总则的内容599

第二节 预防与应急准备600

第三节 报告与信息发布601

第四节 应急处理601

第五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603

第七章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604

第一节 医疗事故的概念及特征604

第二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604

第三节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605

第四节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606

第五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607

第八章 中医药条例609

第一节 《中医药条例》总则的内容610

第二节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611

第三节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611

第四节 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612

第九章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613

第一节 制定医德规范的目的613

第二节 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6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