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络信息诊疗法 基于经络状态测定的诊断和针灸疗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络信息诊疗法 基于经络状态测定的诊断和针灸疗法
  • 任公越,汪湘,谢新才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51520394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56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经络信息诊疗法 基于经络状态测定的诊断和针灸疗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针灸是信息疗法25

第一节 什么是信息25

第二节 广义信息疗法26

一、通过条件反射神经系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输入治疗信息26

二、通过非条件反射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经络等)输入治疗信息27

三、通过口服或注射药物输入治疗信息28

四、基因疗法28

第三节 狭义信息疗法——广义针灸疗法28

第四节 信疗原理30

第五节 信疗治病的速度和治病极限31

第六节 狭义信疗的研究方法和工具31

一、经穴是信号变换器31

二、经络是信息传输系统31

三、经络是信息处理和控制系统32

第二章 藏象学说34

第一节 五脏的生理功能34

一、心34

二、肺36

三、脾39

四、肝42

五、肾45

六、心包48

第二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49

一、胆49

二、胃50

三、小肠50

四、大肠51

五、膀胱51

六、三焦51

第三节 脏与腑的关系52

一、心与小肠53

二、肺与大肠53

三、脾与胃53

四、肝与胆53

五、肾与膀胱54

第四节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54

一、相生的关系54

二、相克的关系55

第五节 先天之本、后天之本56

一、先天之本56

二、后天之本58

第六节 性命之根——性腺59

第三章 经络和经络学说60

第一节 经络60

一、经络的主要内容60

第二节《黄帝内经》有关经络认识的现代分析75

一、经络的发生与形态75

二、经脉的循行与功能76

三、腧穴77

四、针感与循感78

第三节 经络实质与假说78

一、经络假说78

二、特定穴与递质能神经元的对应关系80

三、相关及其他论述81

四、经脉——对应染色体活性轨迹83

第四节 经络研究进展及其探析86

一、经络的外周结构86

二、经络的神经主导论(中枢论)87

三、其他见解90

四、针刺的作用机制研究90

五、其他的相关研究91

六、本书作者的假说91

七、经络现象观测92

八、现代经络研究状况93

第四章 阴阳五行学说97

一、十二经和五输穴的五行配置97

二、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97

三、五输穴五行配置的验证99

四、作者对经络的理解100

第五章 经络的控制论研究101

第一节 经络——人体控制系统101

一、经络简述101

二、经络——人体控制系统101

三、“经络神经统一观”103

第二节 经络学说——古典的生物控制论106

一、从“整体”观念出发,着重系统功能106

二、“黑箱”方法的应用106

三、概念与术语的相似107

第三节 经络——“多级协调控制系统”107

一、协调控制信息107

二、“多级递阶”结构108

三、输入输出共享109

四、多种信息载体109

五、高度信息压缩与全息性110

六、低速信息传输112

第四节 广义“经络人”研究开发112

一、广义“经络人”的概念112

二、数字“经络人”研究113

三、软件“经络人”研究114

四、生物工程“经络人”研究116

五、“经络”与“经络人”的科学意义117

六、“经络”与“经络人”的应用价值117

第五节 针麻——“多级协调控制”过程118

一、针麻概况118

二、针麻是一种生物控制过程118

三、针刺信息与致痛信息输入通道120

四、针刺镇痛的多级协调控制过程121

五、针刺镇痛过程的控制方式124

六、针刺对生理功能的多级协调控制125

第六章 经络特定穴128

一、背部俞穴128

二、腹部募穴128

三、原穴128

四、五输穴128

五、络穴129

六、郄穴130

七、六腑下合穴130

八、八会穴131

九、八脉交会穴131

十、交会穴131

第七章 腧穴总论136

第一节 穴位的命名136

一、水流和山谷136

二、生物和体形136

三、居处与活动136

四、脏象和功能136

五、天象和位置136

第二节 穴位的演变与发展137

第三节 穴位定位尺度和方法137

一、体表标志138

二、骨度分寸138

三、指寸法140

第四节 生物全息现象141

第八章 信疗常用腧穴146

一、背俞和腹募146

二、原穴和络穴146

三、井穴146

四、合穴146

五、等位穴146

六、八会穴、奇经八脉交会穴和各经交会穴147

第九章 经络状态的测定148

第一节 经络状态的测定148

一、压痛点、皮下硬结、凹陷、皮肤着色探测法148

二、知热感度测定法148

三、穴位皮肤电导测定法149

四、穴位皮肤阻抗测定法149

五、EVA(Electroacupuncture According to Voll——弗尔电刺激疗法)诊断法149

六、EA V药物疗效预测150

七、穴位皮肤温度测定法150

八、穴位皮肤电位测定法150

九、皮电点测定法150

十、差电点测定法151

十一、红外线热像摄影法151

十二、液晶热像摄影法151

十三、电晕放电摄影法151

十四、穴位红外线辐射强度测定法151

十五、穴位可见冷光辐射强度测定法151

第二节 知热感度测定法152

一、测量点152

二、测量方法156

三、病经分析157

第三节 电导测定法159

一、测量点159

二、测量方法160

三、病经分析161

第四节 疾病的预防和疗效预测162

第五节 经络状态自动测试、诊断系统162

第十章 狭义信息疗法的基本规律164

一、循经律164

二、反映律164

三、虚实律164

四、补泻律165

五、阴阳表里律167

六、左右律168

七、手足律169

八、交叉律170

九、生克律171

十、巨刺律172

十一、等位律175

十二、全息律175

十三、俞募律175

十四、对偶律176

第十一章 治疗过程177

第一节 经络状态测定177

第二节 治疗过程179

第三节 治疗实例180

附录:183

第四节 信疗方式与刺激信息185

一、机械刺激信息185

二、电刺激信息186

三、超声波刺激信息186

四、光刺激187

五、磁刺激信息187

六、热刺激信息187

七、化学刺激信息187

八、综合刺激信息187

第五节 常用信疗取穴法(最优信息输入点选取法)188

一、寻找经络反应点188

二、选用要穴188

三、选用特定穴188

四、循经取穴188

五、病区局部沿经取穴188

六、巨刺与偶刺188

第六节 简便针灸188

第七节 信息输入区的选择189

第十二章 生物节律与子午流注——备受争议的课题190

一、生物节律现象190

二、时间针灸的内容190

三、有待验证的课题190

第十三章 信息疗法的诊断处方自动化——经络信息协调诊疗系统192

第一节 临床研究192

一、慢性支气管炎192

二、心律紊乱(1970年8~11月)193

三、精神病(1994~1996年)193

第二节 诊治机制194

一、测定经络状态194

二、输入负反馈信息194

三、经络信息协调疗法与传统针灸疗法的差异195

四、经络信息协调疗法与现代科学的关系195

第三节 中医经络信息协调诊疗系统196

一、引言196

二、方法196

三、功能模块197

四、临床应用效果198

第十四章 狭义信息疗法展望201

一、经络状态测定201

二、经络实质研究201

三、经络信息编码201

四、经络控制论的诞生201

五、全自动信疗系统202

附录一经络穴位图203

附录二针灸常用穴214

一、手太阴肺经214

二、手阳明大肠经215

三、足阳明胃经217

四、足太阴脾经221

五、手少阴心经223

六、手太阳小肠经224

七、足太阳膀胱经226

八、足少阴肾经233

九、手厥阴心包经235

十、手少阳三焦经237

十一、足少阳胆经239

十二、足厥阴肝经243

附录三 奇经八脉245

一、督脉245

二、任脉247

三、冲脉250

四、带脉250

五、阴维脉250

六、阳维脉250

七、阴跷脉250

八、阳跷脉250

附录四 经络是如何正在被证明的251

参考文献2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