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新儒学的现代性哲学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发展与影响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黄玉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750732335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43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新儒学的现代性哲学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发展与影响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思想视域问题——如何来研究现代新儒家?&黄玉顺1
1.研究方法:生活—存在的思想视域1
2.现代新儒家之产生: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4
3.现代新儒家之发展:从现代性到当代性的转向6
4.现代新儒家之影响:形而上学的言说方式16
5.研究立场:在共同视域中的思想开放18
第一章 在“尚情无我”与“用心致意”之间——梁漱溟“新孔学”的内在紧张&郑志峰23
一 引论:问题的提出23
1.尚情无我:梁漱溟的生活感悟23
2.用心致意:梁漱溟的形上言说24
3.问题:在形上言说与生活感悟之间25
二 感悟生活,归宗儒门26
1.尚情:从生活情感到孔家态度27
2.无我:从生活体悟到孔家言说31
三 用心致意,释本开新36
1.致意:梁漱溟的“意欲”说36
2.用心:梁漱溟的“理性”说45
四 结论:“尚情无我”与“用心致意”之紧张54
第二章 儒家“宋学”之“新”何以可能?——张君劢“新宋学”的意义&秦国杨60
一 新宋学的提出60
1.针对西化派的新“宋学”60
2.针对复古派的“新”宋学63
3.问题的提出65
二 新宋学的基本内涵65
1.新宋学之为“宋学”66
2.新宋学之“新”75
三 新宋学存在的问题78
1.西方哲学的纠缠79
2.中国哲学的误读87
四 新宋学的意义92
1.“宋学”为什么应该“新”?——现代性问题93
2.“宋学”为什么可以“新”?——思想性问题94
第三章 苦心孤诣求自证——熊十力“体用论”的言说方式&邓曦泽103
一 引论:命名的尴尬和言说的困难——从“现代”“新”“儒学”说起103
二 本论:熊十力“自我观”的言说方式109
1.自我观:对言说方式的自觉110
2.体用不二通大道113
3.时势造成的言说困难123
三 结论:面对困境而突围128
第四章 阐旧邦以辅新命——冯友兰“新理学”的问题视域&崔罡143
一 引言:问题之提出143
1.冯友兰研究中的视域问题143
2.冯友兰“新理学”的问题视域147
3.所谓“贞元”之际148
二 新理学之“理”153
1.对理学与心学的判分154
2.新理学何以是“理学”157
3.对“理”与“事”的判分160
三 新理学之“新”162
1.理学能否“新”:哲学进步之可能与不可能162
2.理学如何“新”:“照着讲”与“接着讲”168
四 继承与反思174
第五章 道德自我与心灵九境——唐君毅哲学的主体性反思&石永之184
一 唐君毅的文化意识184
1.文化意识185
2.文化悲情186
二 唐君毅的主体观念及其展开190
1.道德自我190
2.心灵九境192
3.宗教哲学196
三 唐君毅哲学的评价问题200
第六章 儒家良知论问题——牟宗三“良知坎陷”说评析&杜霞207
一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提出及其问题207
1.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提出207
2.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问题211
二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理论架构216
1.康德之为助缘: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判分217
2.言康德所未言:智的直觉220
3.两层存有论:一心开二门224
三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困境227
1.中与西的纠缠228
2.形上学奠基之缺失231
四 儒家良知论的历史回溯235
1.熊十力“良知呈现”说236
2.王阳明的“致良知”说240
3.孟子的“良知良能”说244
五 儒家良知论的重新阐释249
1.牟宗三对现象学的误解249
2.回归基础存在论252
3.与海德格尔良知论的比较257
4.儒家良知论的一种存在论阐释262
第七章 让儒学的活水流向世界——杜维明对“儒学第三期发展前景”的探索&崔发展268
一 “让儒学的活水流向世界”的意向性分析268
1.“让”——现代新儒家心态、姿态之转换269
2.“儒学的活水”——现代新儒家之为“新”、“儒家”273
3.“流向世界”——从“比较”、“判教”到“对话”277
二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279
1.“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提出280
2.“儒学第三期发展”的设想与展开282
三 问题与评价292
1.方法:言说方式的“兑换”292
2.问题意识:新轴心时期的文明对话295
3.途径:儒学的“荣归故里”?298
4.希望中的问题,问题中的希望300
第八章 从“血缘性纵贯轴”到“道的错置”——林安梧“后新儒学”的切入点&杨生照305
一 引论:“后新儒学”的提出305
1.“后新儒学”之为“儒学”305
2.“后新儒学”之为“新”307
3.“后新儒学”之为“后”308
二 血缘性的纵贯轴——中国传统社会之根本结构311
1.一个崭新的视角——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世界312
2.血缘性的纵贯轴——中国传统社会的根本结构314
三 被错置的道——血缘性纵贯轴之基本限制330
1.血缘性纵贯轴之基本构成330
2.“以理杀人”的发生——从“根源性的慎独伦理”到“宰制性的顺服伦理”331
3.“道的错置”的发生——血缘性纵贯轴的基本限制337
四 结语:一条“接续学统”而“切中当下”的运思之路339
后记&黄玉顺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