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下水开发与利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戴长雷,付强,杜新强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1703689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16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25页
- 主题词:地下水资源-水资源开发-高等学校-教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利用-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下水开发与利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地下水调查1
1.1 水文地质测绘1
1.1.1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1
1.1.2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1
1.1.3 水文地质测绘的工作阶段3
1.2 水文地质钻探4
1.2.1 水文勘探钻孔的布置原则4
1.2.2 水文地质钻孔的结构和钻孔设计5
1.2.3 钻进过程中的水文地质观测工作6
1.3 水文地质试验与地下水动态调查6
1.3.1 水文地质试验6
1.3.2 地下水动态调查12
1.4 地下水调查成果15
1.4.1 地下水调查成果的编制要求15
1.4.2 地下水调查成果的主要内容15
第2章 地下水动态监测20
2.1 地下水位与地下水开采量的关系20
2.2 地下水水位监测21
2.2.1 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的任务21
2.2.2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布设22
2.3 地下水位动态图件制作30
2.3.1 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统计表的编制31
2.3.2 多年动态曲线及综合曲线的绘制31
2.4 地下水水质监测与处理40
2.4.1 地下水水质监测网的布设41
2.4.2 水样的采取、保存和送验41
2.4.3 地下水水质分析项目43
2.4.4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45
2.4.5 水分析成果的表示方法55
2.4.6 水化学分析成果的检查61
2.4.7 地下水的水化学分类方法63
第3章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评价67
3.1 地下水资源量的类别67
3.1.1 补给量67
3.1.2 储存量68
3.1.3 允许开采量69
3.2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69
3.2.1 水量均衡法70
3.2.2 数值法71
3.2.3 解析法76
3.2.4 开采试验法82
3.2.5 回归分析法87
3.2.6 地下水水文分析法93
3.3 水文地质参数分析与试验95
3.3.1 给水度95
3.3.2 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96
3.3.3 储水率和储水系数98
3.3.4 越流系数和越流因素98
3.3.5 降水入渗系数和潜水蒸发强度99
3.3.6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103
3.3.7 水动力弥散系数105
3.4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评价109
第4章 地下水水质评价111
4.1 地下水水质评价概述111
4.2 供水水质评价112
4.2.1 生活饮用水水质评价112
4.2.2 工业用水水质评价115
4.2.3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119
4.3 矿泉水的水质评价123
4.3.1 天然饮用矿泉水基本特征与开发利用现状123
4.3.2 天然饮用矿泉水特殊组分的界限指标与水质评价123
4.3.3 天然饮用矿泉水的分类与命名124
4.4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124
4.4.1 评价的内容及原则125
4.4.2 评价的类型125
4.4.3 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125
4.4.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26
第5章 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131
5.1 管井131
5.1.1 钻孔(井)及其要素131
5.1.2 管井结构132
5.1.3 井管的选择与联结133
5.1.4 滤水管设计140
5.1.5 井孔钻进149
5.1.6 成井工艺154
5.2 渗渠161
5.2.1 渗渠的位置的选择和布置方式162
5.2.2 渗渠的构造163
5.2.3 渗渠出水量的衰减及其控制措施163
5.2.4 渗渠的水力计算164
5.2.5 渗渠模拟165
5.3 辐射井166
5.3.1 辐射井的概念166
5.3.2 辐射井的型式167
5.3.3 辐射井的特点168
5.3.4 辐射井的发展历史168
5.3.5 几种典型辐射井169
5.3.6 中国辐射井技术170
5.3.7 辐射井设计171
5.3.8 出水量计算172
5.4 地下水取水建筑物的形式174
第6章 中国水文地质区划178
6.1 中国地下水分布的地质、地理背景178
6.2 地下水区域划分讨论179
6.3 水文地质分区概述180
6.3.1 东部大平原半湿润气候季风带水文地质区180
6.3.2 内蒙古高原、陕甘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草原带水文地质区181
6.3.3 西北内陆盆地干旱气候沙漠带水文地质区181
6.3.4 华东、华中及西南丘陵山地潮湿气候带水文地质区182
6.3.5 东南、华南海洋气候亚热带水文地质区183
6.3.6 青藏高原冰漠及高山草原带水文地质区183
第7章 地下水专论184
7.1 地热水184
7.1.1 地热资源主要调查内容184
7.1.2 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185
7.2 矿泉水186
7.2.1 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内容186
7.2.2 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方法187
7.2.3 天然矿泉水资源评价与环境保护189
7.3 瓶装水190
7.3.1 水源建设191
7.3.2 产水量下降常见原因194
7.4 农用地下水195
7.4.1 农用地下水调查195
7.4.2 专门水文地质实验197
7.4.3 农用地下水开发198
7.5 矿山地下水201
7.5.1 矿山水文地质分类201
7.5.2 矿山水文地质调查202
7.5.3 井下水文地质调查203
7.5.4 矿山充水条件调查205
7.5.5 矿山水文地质评价206
7.6 永冻区地下水208
7.6.1 永冻区地下水的分类208
7.6.2 冻结层上水的类型209
7.6.3 冻结层上水的分布规律211
7.6.4 人类活动对冻结层上水的补给的影响211
7.6.5 冻结层上水地区实用排水措施212
参考文献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