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 2 大战前夕1939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 2 大战前夕1939年
  • (英)阿诺德·汤因比,维罗尼卡·M·汤因比编著;劳景素,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译;靳文翰,周东辉校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ISBN:753276969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029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10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 2 大战前夕1939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导论&阿诺德·汤因比1

第一章 1939年希特勒的机会3

第一节 德国历史的嘲弄3

第二节 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政治地图5

第三节 欧洲小国的心理状态16

第四节 俄国同西方的疏远22

第二章 法国和英国对于捷克斯洛伐克消灭的反应35

第一节 希特勒向西欧列强的挑战35

第二节 法国的局势36

第三节 英国的反应45

(一)英国接受希特勒的挑战45

(二)英国反应的不足之处50

(1)英国自我暴露于被摧毁的危险之下50

(2)1939年3月17日以后张伯伦内阁的心理状态52

(3)议会和全国都继续不团结66

第二编 西方国家试图组织对轴心国进一步侵略的抵抗&V·M·汤因比83

第一章 西方国家对1939年3月15日事件的立即反应85

第二章 对罗马尼亚的明显威胁94

第三章 建立和平阵线的初次尝试(3月17—23日)100

第四章 对波兰的威胁和英国的保证111

第一节 波兰建议达成一项英波双边谅解111

第二节 英国政府对波兰的临时保证117

第三节 4月4—6日的英波伦敦会谈以及一项相互保证的协议130

第五章 英法两国对希腊和罗马尼亚的保证138

第一节 向希腊提供保证138

第二节 关于给予罗马尼亚保证的主张142

第三节 英法宣布给予希腊和罗马尼亚保证和这两个国家接受保证149

第六章 英法两国与土耳其的谈判以及巩固并扩大巴尔干协约问题154

第一节 导致5月12日英土声明的谈判154

第二节 6月23日的法土声明164

第三节 巩固巴尔干协约的尝试166

(一)与保加利亚的关系166

(二)南斯拉夫的立场和英土声明对巴尔干协约国的影响175

第四节 英法土三国为缔结一项互助条约而进行协商(5—10月)184

(一)政治问题184

(二)军事、财政和经济方面的问题196

第七章 英法两国在宣布给予保证后同被保证国家的关系202

第一节 波兰202

(一)政治和军事问题202

(二)经济和财政问题234

第二节 希腊241

第三节 罗马尼亚243

第八章 英国政府希望墨索里尼会约束希特勒258

第九章 英国对德政策的双重路线274

第三编 意大利&凯瑟琳·达夫301

第一章 1939年3月15日之后意大利的反应303

第二章 阿尔巴尼亚的被兼并317

第一节 准备步骤317

第二节 军事、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行动321

第三节 国际反响328

第四节 意大利利用阿尔巴尼亚作为继续扩张的基地345

第三章 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349

第一节 钢铁公约的谈判349

(一)1939年3月15日以前意德双方就缔约问题进行的接触349

(二)1939年3月15日以后墨索里尼的思想状态353

(三)德波两国关系紧张对意大利政策的影响354

(四)4月15—16日的罗马会谈357

(五)5月6—7日的米兰会谈361

(六)钢铁公约的缔结365

第二节 意德两国的关系,从钢铁公约到德苏条约370

第三节 南蒂罗尔的公民投票389

第四章 意大利同德、法、英以外各欧洲国家的关系(1939年4—8月)398

第一节 同苏联的关系398

第二节 同西班牙的关系399

第三节 同东南欧的关系403

第四编 德国417

第一章 布拉格的后果(1939年3月)419

第一节 最初的反应(3月15—17日)420

第二节 德国对第一次英法两国的包围企图的反应427

第三节 希特勒与他的盟国:匈牙利和意大利436

第二章 下一个目标:同波兰的一种“还可容忍的关系”(3月21日—4月6日)442

第一节 希特勒的问题443

第二节 外交压力448

第三节 波兰担心德国突然行动457

第四节 德国对英国3月31日给予波兰保证的反应461

第三章 悬而未决的一段时间(4月6日—5月23日)467

第一节 波兰467

第二节 西方国家479

第三节 德国在东南欧和西班牙的反包围措施484

(一)罗马尼亚485

(二)希腊486

(三)南斯拉夫486

(四)匈牙利488

(五)土耳其490

(六)保加利亚491

(七)西班牙492

第四节 希特勒拒绝把他引到国际会议桌旁来的努力495

(一)罗斯福4月14日的和平呼吁495

(二)教皇4月20日的呼吁498

第五节 希特勒同北方各国订立的互不侵犯公约500

(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501

(二)波罗的海国家502

第六节 轴心国同苏联的关系503

第七节 轴心国同日本的关系505

第四章 从5月23日开始的反波兰潮流508

第一节 引言508

第二节 德国准备战争509

(一)希特勒同他的总司令们的5月23日秘密会议509

(二)西线战争的可能性511

(三)进攻波兰的军事准备工作513

第三节 德国对西方国家和波兰的外交政策516

(一)企图蒙蔽全世界的耳目516

(二)希特勒拒绝调停并回避谈判520

(三)力图使战争局部化并把责任全推在英国和波兰身上524

第四节 但泽当地的事态发展529

(一)军事局势529

(二)纳粹的恫吓534

(三)海关争端540

(四)希特勒进行干预546

第五节 波兰的孤立:德国同它的盟国、卫星国以及中立国家的交易555

(一)大国555

(1)俄国555

(2)意大利559

(3)日本562

(二)东北欧和东欧的小国家564

(1)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565

(2)卫星国: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568

(3)“不可靠的”中立国: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574

(三)土耳其581

(四)结论584

第五编 苏联587

第一章 1939年初苏联的经济计划及其军事上的意义589

第二章 斯大林3月10日的演说591

第三章 莫洛托夫取代李维诺夫596

第四章 俄德两国和解的背景602

第五章 4月14日至5月31日的英法俄三国谈判:互惠问题607

第六章 莫洛托夫5月31日的演说624

第七章 一项英法苏三国互助公约的谈判(6月1日—8月4日)626

第八章 德苏谈判(6月8日—8月12日)655

第九章 派赴莫斯科的英法军事代表团(8月1—25日)664

第十章 德苏公约及秘密议定书签订(8月14—24日)686

第十一章 苏联批准公约699

第六编 欧洲和平的最后10天&P·E·贝克703

第一章 伦敦:柏林705

第一节 英国对德苏公约的反应705

第二节 张伯伦和希特勒互换照会(8月22—23日)707

第三节 戈林召见达勒鲁斯712

第四节 重新召开议会(8月24日)713

第五节 总理府会议(8月24—25日)715

第六节 希特勒向英国作最后一次建议717

第七节 柏林(8月25日)719

第八节 德国准备战争724

第九节 英国答复希特勒的“最后建议”726

第十节 希特勒要求波兰的全权特使于24小时内到达731

第十一节 德国向波兰提出的十六点建议738

第十二节 德国发动进攻(9月1日)743

第十三节 英法两国发出最后警告745

第十四节 最后通牒749

第二章 巴黎754

第一节 对德苏公约的反应754

第二节 法国军事上毫无准备756

第三节 博内决心要保持和平760

第四节 达拉第和希特勒的信件往返(8月25—27日)762

第五节 法国准备战争765

第六节 最后通牒767

第三章 华沙771

第四章 罗马777

第一节 对德苏公约的反应777

第二节 墨索里尼的犹豫不决779

第三节 意大利的不插手介入:希特勒同墨索里尼互换信件(8月25—27日)781

第四节 墨索里尼建议召开一次会议787

第五章 中立国的立场799

第一节 低地国家800

第二节 斯堪的纳维亚、瑞士和西班牙805

第六章 最后的和平呼吁808

第七编 美利坚合众国&康斯坦斯·霍华德813

第一章 美国外交政策的日标和局限性815

第二章 对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的反应818

第三章 围绕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中立法进行的斗争824

第四章 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834

第五章 重整军备计划和西半球的防务841

第六章 最后一个月852

第八编 远东&F·C·琼斯857

第一章 中日战争的继续859

第二章 日本人对外国租界施加压力868

第三章 苏联与日本的关系904

第四章 日本和轴心国家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的夭折912

第一节 反共公约(1936—1937年)912

第二节 1938年德日两国为缔结一项军事同盟而进行的谈判915

第三节 在日本政府内部以及日本与轴心国之间引起争论的一些问题918

第四节 1939年的事态发展920

第九编 从慕尼黑危机到战争爆发这一期间英法两国的重整军备&奇尔斯顿子爵937

第一章 1938年9月30日和1939年9月3日的军备和防务措施平衡表939

第一节 空中940

第二节 地面943

第三节 海上948

第四节 民防系统953

第五节 防空部队956

第二章 重整军备进展缓慢的政治原因958

第一节 顽固的绥靖思想958

第二节 英国议会中的反对派965

第三节 法国试图提高劳动生产率时遇到的阻力970

第四节 重整军备最后阶段中的财政困难972

第三章 工艺技术的落后978

第一节 工业和军需供应系统的改组缓慢978

第二节 与德国空中力量竞争的失败985

第三节 战略多变和互不协调对武器类型不良影响995

(一)空中995

(二)地面1001

索引10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