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0526462.jpg)
- 鲍福廷,黄熙君,张振鹏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 ISBN:780218177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78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03页
- 主题词: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冲压喷气发动机2
1.2 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9
1.3 整体式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19
1.4 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25
1.5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发展及应用情况31
第2章 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45
2.1 发动机的推力和阻力45
2.1.1 推力和阻力的概念及推力的计算45
2.1.2 阻力的计算53
2.2 发动机的推力特性62
2.3 发动机的经济特性63
第3章 超声速进气道65
3.1 进气道设计目标66
3.2 超声速进气道类型及其工作过程71
3.2.1 外压式超声速进气道71
3.2.2 内压式超声速进气道(倒拉瓦尔管式)84
3.2.3 混合式超声速进气道88
3.3 超声速进气道的特点89
3.3.1 外压式超声速进气道的几种工作状态89
3.3.2 外压式超声速进气道的流量特性91
3.3.3 外压式超声速进气道的速度特性92
3.4 不可调节超声速进气道特性综述93
3.3.4 外压式超声速进气道综合特性93
3.5 超声速进气道的工作不稳定现象98
3.6 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步骤101
3.6.1 设计任务101
3.6.2 设计方法问题101
3.6.3 亚声速扩压段的设计108
3.6.4 进气道几何形状的设计114
3.6.5 后置进气道的一些问题121
3.6.6 进气道性能计算123
3.7 超声速进气道的调节124
3.8.2 设备和仪器125
3.8.1 试验目的和内容125
3.8 超声速进气道的试验125
第4章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燃气发生器127
4.1 燃气发生器的特点127
4.2 固体贫氧推进剂128
4.2.1 固体贫氧推进剂在燃烧过程中的基本物理化学参数128
4.2.2 对固体贫氧推进剂的基本要求131
4.2.3 贫氧推进剂的组分135
4.3 固体贫氧推进剂的燃烧140
4.3.1 氧化剂和粘合剂的热分解及其物理化学过程140
4.3.2 金属燃烧特性144
4.3.3 燃气发生器燃烧室中金属颗粒的燃烧147
4.3.4 含硼贫氧推进剂的燃烧152
4.4 燃气发生器内弹道计算164
4.5 壅塞式固体燃气发生器设计165
4.5.1 燃气发生器主要尺寸和燃烧室压力p?的确定165
4.5.2 装药设计166
4.5.3 影响燃气发生器工作的因素169
4.5.4 燃气发生器的喷管设计173
4.6 非壅塞式燃气发生器设计176
4.7 贫氧推进剂热力计算的近似估算方法178
4.7.1 推进剂的热值、理论空气量和密度179
4.7.2 推进剂的假定化学式181
4.7.3 发生器燃烧室中燃气成分的估算182
4.7.4 贫氧推进剂总焓的计算185
4.7.5 燃烧产物总焓的计算185
4.7.6 贫氧推进剂的爆热反算燃烧温度186
4.7.7 燃烧产物的其他热力参数187
4.7.8 燃气发生器喷管出口参数的计算190
第5章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助推补燃室192
5.1 助推补燃室设计目标192
5.2 引射掺混段中气体的流动过程194
5.3 引射掺混段气流的损失196
5.4 引射掺混段出口气流参数的确定198
5.5 压缩比π及其主要的影响参数201
5.5.1 掺混段进口截面上空气流速λK的影响202
5.5.2 燃气发生器喷管出口总压比p?/p?对压缩比π的影响203
5.5.3 燃气发生器喷管出口气流膨胀对压缩比π的影响203
5.5.4 引射掺混段出口混合气流速度λmx对压缩比π的影响204
5.6 等截面补燃段中加热过程的流体动力学205
5.7 补燃段的总压损失209
5.7.1 流动损失210
5.7.2 加热损失211
5.8 补燃段中燃料的燃烧过程212
5.8.1 金属燃料的燃烧213
5.9 补燃段出口气流参数的确定220
5.8.2 碳氢燃料的燃烧220
5.10 助推补燃室临界工作状态的流量特性223
5.10.1 第一种临界工作状态223
5.10.2 第二种临界工作状态225
5.10.3 第三种临界工作状态226
5.11 助推补燃室与其他部件的共同工作227
5.11.1 助推补燃室和进气道的协同工作227
5.11.2 助推补燃室与尾喷管的协同工作229
5.12 无喷管助推器230
5.12.1 一维非定常内弹道233
5.12.2 一维准定常内弹道244
5.12.3 零维内弹道248
第6章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尾喷管253
6.1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尾喷管的特点253
6.2 尾喷管工作对发动机推力的影响256
6.2.1 喷管冲量损失与发动机推力损失的关系256
6.2.2 喷管出口截面的气流总冲量和富裕冲量257
6.2.3 尾喷管中的推力损失(总冲量损失)259
6.2.4 最大推力条件与喷管工况266
6.3 尾喷管的流量特性268
6.4 两相流动效应270
6.4.1 两相流动效应的一般概念271
6.4.2 喷管内两相平衡流动272
6.4.3 喷管内速度滞后与温度滞后为极大值时的两相流动278
6.4.4 两相效应对喷管型面设计的影响279
6.5 尾喷管的设计280
6.5.1 喷管的计算280
6.5.2 锥形喷管的设计282
6.5.3 特型喷管的设计286
第7章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内弹道性能计算289
7.1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内弹道计算的任务289
7.2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性能指标表示形式291
7.2.1 基本假设291
7.2.2 基本性能参数293
7.3.1 轴对称头部进气的内弹道计算296
7.3 内弹道计算296
7.3.2 侧旁进气内弹道计算305
7.4 参数的选择312
7.4.1 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σin的影响312
7.4.2 进气道流量系数ФH的影响313
7.4.3 速度系数λ2的影响313
7.4.4 余气系数α的影响(对加热比的影响)317
7.4.5 燃气发生器压力比?r的影响319
7.4.6 发动机的临界检验319
8.1 概述322
第8章 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弹道特性322
8.2 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的特性323
8.2.1 速度特性323
8.2.2 高度特性328
8.2.3 综合特性331
8.3 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特性的计算334
8.3.1 假设条件334
8.3.2 特性计算的已知条件和原始参数335
8.3.3 特性计算步骤335
8.4 一体化内外弹道联合计算337
9.1 补燃室掺混反应流场数值计算344
9.1.1 补燃室数值计算的现状344
第9章 流动过程数值分析344
9.1.2 湍流反应流场的计算模型346
9.1.3 湍流两相燃烧模型357
9.1.4 多相湍流反应流动的数值解法364
9.1.5 应用举例365
9.2 进气道数值分析373
9.2.1 控制方程373
9.2.2 湍流模型376
9.2.3 湍流的壁面处理377
9.2.4 离散方法379
9.2.5 边界条件的处理381
9.2.6 算例分析382
第10章 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试验技术389
10.1 概述389
10.2 发动机的试验类型及试验系统391
10.2.1 飞行试验391
10.2.2 地面模拟试验392
10.3 自由射流式试验的模拟技术398
10.3.1 进口模拟399
10.3.2 出口模拟404
10.4 直联式试验技术406
10.4.1 试验系统406
10.4.2 测量参数407
10.4.3 进气模拟411
10.4.4 试验数据处理414
第11章 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一体化设计417
11.1 发动机总体设计417
11.1.1 任务分析418
11.1.2 空气进气系统的选择422
11.1.3 贫氧推进剂的选择424
11.1.4 发动机结构方案设计428
11.1.5 总体设计参数选择与质量估算432
11.1.6 发动机设计计算和总体方案综合评定438
11.2 燃气发生器设计440
11.2.1 推进剂配方441
11.2.2 设计参数的选择442
11.2.3 燃气发生器流量调节方案444
11.3 助推补燃室设计447
11.3.1 补燃室设计447
11.3.2 助推器装药设计455
11.4 进气道设计458
11.4.1 进气道内型面的设计459
11.4.2 进气道性能估算462
11.5 组合发动机设计点性能计算464
11.6 一体化内外弹道的联合计算468
参考文献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