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于ICTS核心信息能力的信息化测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基于ICTS核心信息能力的信息化测度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0054252.jpg)
- 李国秋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9080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428页
- 主题词:信息化社会-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于ICTS核心信息能力的信息化测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信息化的理论思考1
1.1 概念辨析1
1.1.1 用语的差异1
1.1.2 概念的提出及含义4
1.1.3 我国关于信息化定义的界定5
1.1.4 苏联和俄罗斯对信息化概念的讨论8
1.2 信息化主流视角的确立11
1.3 信息化的核心和实质18
1.4 信息化发展的阶段20
1.4.1 从技术逻辑划分信息化发展的阶段21
1.4.2 我国信息化发展阶段24
1.5 信息化的内在逻辑26
1.6 信息化的领域和层次29
1.6.1 国民经济信息化29
1.6.2 社会信息化31
1.7 信息化的结构模型34
第2章 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和实践——进展和问题39
2.1 8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和实践概况39
2.1.1 文献类别40
2.1.2 研究队伍40
2.1.3 学科建制特点分析41
2.2 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的理论和概念框架42
2.2.1 信息化概念42
2.2.2 信息化的观察视角43
2.2.3 关于测度理论44
2.2.4 对测度指标的研究46
2.3 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中的测度方法研究46
2.3.1 统计学方法47
2.3.2 对波拉特方法和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的探讨48
2.3.3 提出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新方法49
2.4 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中的案例研究和测评实践49
2.4.1 第一阶段:国信办的方案公布以前的测评实践50
2.4.2 第二阶段:国信办的方案公布以后的测评实践56
2.4.3 案例所涉及的方面64
2.5 产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65
2.6 企业信息化测度70
2.7 城市信息化测度76
2.8 对国外研究的介绍与分析81
注释与参考文献82
第3章 国际信息化测度研究和实践:范式的转变86
3.1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测度86
3.1.1 马克卢普测度理论与方法86
3.1.2 波拉特测度理论与方法88
3.1.3 信息化指数法91
3.2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测度新范式93
3.2.1 新范式特征95
3.2.2 新范式背景97
3.3 商业性机构的研究和测度102
3.3.1 IDC/WorldTimes的信息社会指标102
3.3.2 Mosaic Group的分析框架104
3.3.3 MI/e-Readiness105
3.4 学术机构的研究和测度108
3.4.1 EIU/e-Readiness108
3.4.2 WEF/Networked Readiness110
Index(NRI)110
3.5 国家进行的研究和测度111
3.6 国际组织进行的研究和测度112
3.6.1 OECD(经合组织)113
3.6.2 ITU(国际电联)120
3.6.3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20
3.6.4 UNCTAD(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21
3.6.5 欧盟的工作125
注释与参考文献126
第4章 信息化测度的创新概念基础——基于ICTS的核心信息能力130
4.1 信息能力概念及国内外研究130
4.1.1 国外对信息能力概念的研究130
4.1.2 国内对信息能力的研究133
4.1.3 概念研究的分析和不足136
4.2 核心信息能力139
4.2.1 信息能力的时代性和核心信息能力139
4.2.2 现时代的核心信息能力——基于ICTS的核心信息能力143
4.3 核心信息能力的要素和层次148
4.3.1 界定核心信息能力的几种思路148
4.3.2 核心信息能力的要素149
4.3.3 核心信息能力的层次154
注释与参考文献163
第5章 信息化测度的理论框架165
5.1 长波理论及信息长波165
5.1.1 长波理论165
5.1.2 历史上的长波171
5.1.3 信息长波173
5.1.4 长波理论对信息化测度的启示177
5.2 产业融合理论178
5.2.1 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技术融合178
5.2.2 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183
5.2.3 影响190
5.2.4 产业融合理论对测度的启示193
5.3 信息技术—经济范式194
5.3.1 概念194
5.3.2 技术—经济范式的逻辑曲线模型197
5.3.3 信息技术—经济范式200
5.3.4 信息技术—经济范式对测度的启示202
注释与参考文献203
第6章 ICTS测度指标研究205
6.1 若干评价系统中的评价指标205
6.2 指标构建模型217
6.3 关于ICT指标的界定和定义222
6.4 对不同技术发展阶段指标的考虑227
6.5 全球ICT指标状况231
6.5.1 调查问卷231
6.5.2 家庭ICT指标233
6.5.3 企业部门的ICT指标237
6.5.4 教育部门的ICT指标241
6.5.5 政府部门的ICT指标242
注释与参考文献243
第7章 ICTS测度的方法论研究245
7.1 关于数据的来源和获得245
7.1.1 家庭使用ICT的数据来源245
7.1.2 收集和企业ICT指标相关的数据来源248
7.2 ICT测度的统计方法论问题251
7.2.1 ICT测度的统计方法特点251
7.2.2 ICT指标构建过程254
7.3 欧盟和OECD对复合指标方法论的研究258
7.3.1 复合指标概述258
7.3.2 复合指标构建的步骤259
7.3.3 复合指标的质量评价265
7.4 ICT调查问卷268
7.4.1 ICT调查问卷268
7.4.2 问卷数据收集方式274
注释与参考文献276
第8章 基于ICTS的信息化测度实证分析279
8.1 UNCTAD的ICT扩散指数(ICT-DI)279
8.2 ITU的DOI(数字机遇指数)283
8.3 ITU和ORBICOM的ICT-OI(ICT机遇指数)(INFOSTATE)286
8.4 WEF(世界经济论坛)的NRI(网络准备指数)291
8.5 课题组的国际可比IDI(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297
8.5.1 IDI(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及功效系数法简介298
8.5.2 评价结果304
注释与参考文献311
第章从ICT统计到信息社会统计312
9.1 信息技术统计的挑战312
9.1.1 ICT技术313
9.1.2 ICT产业和产品314
9.1.3 涉及ICT的职业315
9.2 ICT影响的测度研究318
9.2.1 测度ICT济影响319
9.2.2 ICT的社会影响的测量320
9.2.3 建议的未来工作323
9.3 信息经济统计的挑战325
9.4 信息社会统计的挑战330
9.5 建立新学科的要求333
9.5.1 信息社会统计需要新的理论基础333
9.5.2 信息社会统计需要新的统计概念、指标类型和综合测度335
9.5.3 信息社会统计需要新的方法337
注释与参考文献339
第10章 对我国信息化测度的建议342
10.1 国内外对信息化测度的认识342
10.1.1 对信息化测度的认识和定位342
10.1.2 我国信息化测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345
10.2 我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国际核心指标体系的比较348
10.2.1 论框架的比较348
10.2.2 指标的比较353
10.3 建议的测度指标体系357
10.3.1 部分采用国际核心指标357
10.3.2 根据我国实际,增加辅助指标360
10.4 加强理论研究和测度实践361
注释与参考文献368
附录1 IDI原始数据—家庭接入和使用ICTS369
附录2 IDI原始数据—基础设施和接入核心指标375
附录3 IDI原始数据—企业接入和使用ICTS382
附录4 IDI原始数据—公共部门 ICTS接入和应用388
附录5 IDI原始数据—ICT部门394
附录6 表录400
附录7 图录403
参考文献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