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 余久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92281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19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前言1

总论3

第一章 自然保护区的基础理论3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概述3

一、什么是自然保护区3

二、自然保护区的地位和作用4

三、自然保护区的功能6

四、自然保护区的确立原则7

五、对自然保护区的重新认识8

第二节 生物圈保护区的基本理论10

一、生物圈保护区的概念10

二、生物圈保护区的空间结构11

三、生物圈保护区的功能12

四、《塞维利亚纲要》对21世纪自然保护区的展望14

五、生物圈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目标定位和分区管理15

六、生物圈保护区的现实指导意义16

第三节 IUCN与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18

一、自然保护区分类的基本概念18

二、IUCN保护地类别体系的概念与解析19

三、中国现行分类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20

四、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与中国现行分类比较21

第四节 生物区域规划和管理理论24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24

二、生物区域规划理和管理的基本含义和要求26

三、生物区域规划和管理的实践26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28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和发展28

第一节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28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现状30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发挥的作用33

四、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特点34

第二节 世界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35

一、世界自然保护区发展简史35

二、世界各大洲自然保护区发展状况36

三、世界国家公园的发展特点37

四、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发展历程38

五、国外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任务39

六、国外保护区建设的启示40

一、世界保护区思想与实践的发展41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趋势41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方向44

三、新世纪生物保护和发展的展望45

四、新世纪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新动向48

五、21世纪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49

六、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的建设52

第三章 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限制因素53

第一节 认识有失偏颇53

一、对自然保护区事业认识不统一53

二、自然保护区的性质与地位问题54

三、对保护和利用的辩证认识问题55

第二节 法律法规滞后57

一、缺乏系统性的法律体系57

二、自然保护区法律的滞后性58

三、法律法规相互冲突60

四、行政执法缺乏统一性61

五、中外保护法律制度和政策比较分析61

第三节 管理体制不顺65

一、体制问题的表现65

二、管理机构的性质不明确67

三、行政与业务的相互分离68

四、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69

五、自然保护区的划建及晋升审批问题70

第四节 社区相当贫困70

一、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处在“老少边穷”地区71

二、基础设施落后73

三、缺乏发展空间73

一、保护区发展量大而不均衡74

四、发展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74

第五节 投入严重不足74

二、自然保护区投入主体不明确75

三、投入总量不足77

四、地方财政缺乏积极性78

五、政府的投资差异性较大78

六、缺乏良好的投、融资体制80

第六节 社区冲突不断81

一、土地权属不清81

二、保护与发展政策的不对称引起的纠纷84

三、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冲突84

四、社区习俗与资源保护的冲突85

第七节 技术力量缺乏86

五、动物破坏方面存在矛盾与冲突86

六、管理经营合一存在的矛盾与冲突86

一、人员素质偏低,87

二、科研队伍待遇低87

三、科研工作层次低88

四、技术人才流动难89

五、技术设备落后89

第八节 盲目开发利用89

一、利益驱动的威胁90

二、对项目开发的屈从91

三、我国GDP考核的弊病93

四、法律执行的随意性94

一、保护为根本95

第一节 处理好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关系95

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几个关系95

二、社区为基础96

三、科技为先导97

四、发展为动力98

第二节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相互关系99

一、保护与发展政策目标的协调统一99

二、合理、合法、科学利用资源100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101

第三节 正确处理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利益关系102

一、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需求模型102

二、不同需求层次权益的关系103

四、自然保护区的成本分析105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社区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105

五、兼顾各方利益群体106

六、解决自然保护区成本的途径107

第五章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理论的探索108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系构建108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108

二、“蚂蚁”模型的提出110

三、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基本工具110

四、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手段112

五、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两个引擎113

六、制定符合中国实际、利于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自然保护区法》114

七、科学的理念和开拓创新是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助推器115

一、“136”房子模型的提出116

第二节 “136房子”模型——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新模式116

二、“136”房子模型的构成117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工具——分类指导118

一、自然保护区的分类管理118

二、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119

三、自然保护区的分级管理121

第四节 解决社区冲突的有效途径——实验区的规划与管理122

一、实验区规划与管理的提出122

二、实验区规划与管理模型123

三、实验区规划与管理模型剖析124

四、实验区规划与管理目标125

五、对策建议126

一、发展方向——三大目标127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现代化建设的“345”发展战略127

二、建设目标——四大基地128

三、建设内容——五大体系129

第六章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突破口130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发展理念130

一、以“保护第一”的观念保护生物多样性131

二、用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指导自然保护区工作132

三、以“以人为本”的群众基点提高社区生活水平134

第二节 制定与保护区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135

一、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的必要性135

二、《条例》上升为法律的有关问题136

三、关于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的建议138

一、自然保护区发展对管理体制的要求141

第三节 改革现有的保护区管理体制141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模式设计142

三、建立“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144

四、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147

第四节 制定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政策148

一、生态补偿政策148

二、扶贫政策152

三、产业政策155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机制创新156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创新的现实要求156

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制度158

三、引入市场管理机制159

四、建立特许经营权的公开拍卖制度160

五、自然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应注意的问题160

六、世界各地自然保护区的例证161

七、多元化的投融资制度162

第六节 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165

一、严格的分区管理165

二、科学规划管理165

三、运用科学管理措施165

四、加强保护区的信息宣传167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169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概述169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169

第二节 中国生物多样性评价172

一、我国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评价172

二、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172

二、中国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173

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173

四、复杂的生态系统类型175

五、中国的生物圈保护区175

六、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176

七、我国的世界遗产名录177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178

一、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178

二、生物多样性所受威胁的因素180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任务181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182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184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184

第八章 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84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动态186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190

一、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190

二、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分析191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193

一、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现状评价193

二、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概念、分类与特征197

三、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199

四、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原理和原则201

五、我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方式202

六、资源利用收益的合理分配与监督管理204

七、自然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立法建议205

一、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07

第四节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207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208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对策209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210

第九章 发展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212

第一节 生态旅游概述212

一、什么是生态旅游212

二、对我国生态旅游的评价216

三、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218

四、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219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基本原理219

一、生态旅游的四大要素220

二、科学评价生态旅游资源222

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224

四、游客容量的设计225

五、生态旅游产品的属性227

六、严格评估生态旅游产品228

七、建立当地社区参与的发展机制228

八、生态旅游的管理228

第三节 《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介绍229

一、概述229

二、主要目标231

三、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231

四、基本原则的要求说明232

五、词语解释237

六、《行为守则汇编》239

一、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246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246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风险247

三、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250

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对策251

五、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成功的关键和基本的保证252

第十章 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254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概述254

一、什么是社区共管254

二、社区共管的现实意义256

二、国际研究的最新动态259

第二节 社区权益保护与社区共管261

一、共管实践中值得探索的几个问题261

二、共管实践的几点启示262

三、社区共管对策建议263

四、社区共管的措施265

各论269

第十一章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269

第一节 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价269

一、自然资源的本底调查269

二、经济社会的本底调查270

三、调查成果的综合评价270

三、本底调查的资料整理271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271

一、总体设计原则271

二、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272

三、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273

四、分区管理274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道路设计275

一、道路建设性危害275

二、道路设计的指导思想276

三、自然保护区道路初步设计步骤276

四、道路设计生态优化277

第四节 野外保护管理站设计278

第十二章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279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防火279

一、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特点279

二、森林防火的对策280

三、森林防火的措施281

一、破坏资源的形式和特点283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管理283

二、资源保护的内容284

三、资源保护的对策285

四、资源保护的措施286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野外巡护287

一、目的及任务287

二、巡护的职责288

三、巡护的内容288

四、主要措施288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的行政执法289

一、违反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责任289

二、几种常见的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292

三、行政执法程序294

四、行政处罚的复议、起诉和强制执行程序295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的防灾抗灾295

一、地质灾害类型295

二、预防治理296

第十三章 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298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的对象298

一、环境生态研究298

二、生物资源研究299

三、生物资源保护研究300

四、生态经济研究301

五、生物资源管理研究301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管理302

一、科学研究的内容302

二、科学研究的特点303

三、科学研究的管理304

四、参与交流与合作305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305

一、生态监测指标体系305

二、生态监测点的布设306

三、生态监测的频率307

四、生物资源的监测307

五、生态质量评价307

六、生态质量变化原因分析309

七、生态监测结果的处理309

三、对学校生态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补充310

二、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310

一、促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自然保护事业310

第一节 科普教育的意义310

第十四章 自然保护区的科普教育310

四、有利于协助解决区域生态问题311

第二节 科普教育内容与形式311

一、宣传教育的内容311

二、宣传教育方式312

三、开展各种生态教育活动312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教育设计314

一、保护区介绍材料314

二、科普知识宣传实例314

三、学生野外环境教育活动的设计315

四、学生野营活动计划与生态教育317

一、科普教育——旅游产业发展永恒的主题319

二、“寓教于游”——构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互动体系319

第四节 科普教育的途径——“寓教于游”319

三、例证——香港米埔保护区321

第五节 游客中心321

一、目标322

二、地点选择322

三、组成322

四、设计322

五、管理323

第六节 野炊点和野营323

一、野炊点323

二、野营323

第七节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介绍325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26

二、过程与方法327

三、知识与能力329

第八节 科普教育对策与措施334

一、科普教育的对策334

二、科普教育的措施334

第十五章 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336

第一节 社区共管的目标336

一、必须以减少资源直接利用为目的336

二、必须以解决社区贫困为目标337

三、必须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337

四、必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337

二、共管体系应该解决的问题338

一、原则338

第二节 社区共管体系建设338

三、共管过程的阶段和主要步骤339

第三节 共管的类型和方法339

一、共管的类型340

二、共管的方法340

第四节 社区共管中的激励341

第五节 社区共管的过程342

一、项目过程简介342

二、共管的初始阶段342

三、社区共管计划阶段345

四、项目推广阶段349

第六节 社区共管的措施350

一、规划的目标353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353

第十六章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353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353

三、规划的基本内容354

四、功能分区356

五、游客容量的设计357

六、规划期限357

第二节 生态旅游地景观生态设计358

一、什么是景观生态设计358

二、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359

三、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内容360

四、设计目标361

五、技术过程361

一、产品设计的原则363

第三节 生态旅游的产品形象设计363

二、产品设计的内容364

第四节 生态旅游的有效管理365

一、生态旅游的资源管理366

二、游客管理367

三、管理对策368

四、管理措施370

第十七章 自然保护区的组织管理372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机构设置372

一、内设机构372

二、人员配备373

三、办公选址374

二、人事制度改革375

一、目标责任制度化375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制度建设375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的激励机制377

一、激励机制设计原则377

二、工作人员激励机制378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的信息档案管理382

一、自然保护区档案的分类382

二、档案收集范围382

三、立卷原则与形式383

四、案卷的操作程序383

五、案卷质量要求384

六、档案的管理和利用385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培训385

一、培训意义385

第六节 管理站规范化建设386

四、职称评定386

二、培训方式386

三、培训计划386

第十八章 自然保护区的信息沟通388

第一节 公众心理沟通388

一、公众心理沟通的概念388

二、心理沟通的类别388

三、公众心理沟通的作用389

四、公众心理沟通的方法389

五、公关人员的心理素质390

六、沟通方式390

七、沟通方法391

第二节 标示和游览图392

一、标示392

一、旅游线路的设计393

二、游览图393

第三节 旅游线路及解说393

二、旅游线路上的解说394

第四节 信息共建共享——中国自然保护区网395

一、建站目的395

二、基本框架395

三、网站特点398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相关的名词解释399

一、自然保护区涉及的主要名词术语399

二、常用的规范化名词术语(共159个)399

参考文献415

后记4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