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地方史 第2卷 1949-1978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地方史 第2卷 1949-1978](https://www.shukui.net/cover/49/30482854.jpg)
- 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978750980006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13页
- 文件大小:115MB
- 文件页数:637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党史-连云港市-1949~1978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地方史 第2卷 1949-1978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篇1
一、全境解放及接管城市、盐场3
二、解放初期的党组织建设10
三、开展经济建设14
四、恢复文教卫生事业17
五、社会改造和剿匪肃特20
六、全民支前23
七、民主政治建设27
第一编 实施《共同纲领》与恢复国民经济(1949年10月——1952年12月)33
第一章 建立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33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行政区划调整及党政机构设置33
一、原行政区划概况33
二、新海连特区改为新海连市34
三、新海连市与东海县合并成立新海县35
四、撤销新海县,恢复新海连市和东海县建置3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37
一、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37
二、健全基层政权组织42
三、大力培养和选拔干部45
四、建立健全公检法机构和户籍管理制度47
第三节 加强党对人民团体的领导和建设49
一、发展工会组织49
二、召开农民代表会议54
三、建立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55
四、建立民主妇女联合会57
第四节 继续剿匪肃特,取缔反动会道门59
一、继续开展剿匪肃特斗争59
二、全面取缔反动会道门60
第五节 镇压反革命运动64
一、部署镇反工作64
二、依法捕办反革命分子68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组织建设72
第一节 地方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72
一、党组织公开时的组织状况72
二、进行党性教育,加强思想建设74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78
四、建立党内监督机制81
第二节 开展整风整党运动82
一、1950年的整风运动82
二、1951年下半年开始的整党运动83
第三节 开展“三反”运动,加强廉政建设91
一、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动员部署91
二、领导率先垂范,动员坦白检举93
三、掀起“打虎”高潮,运动不断升温95
四、坚持不枉不纵,进行定案追赃98
五、加强思想组织建设,巩固提高运动成果99
第四节 加强思想、宣传、文化、教育工作101
一、建立宣传教育网络101
二、改革教育制度,贯彻“学校向工农子女开门”的方针103
三、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106
四、落实党的统战政策108
第三章 恢复经济,发展生产110
第一节 救济灾民和失业工人110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严重灾情110
二、组织群众,生产救灾112
三、救济失业工人114
第二节 整顿金融,稳定物价117
一、整顿金融市场,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17
二、统一财经体制,加强现金管理118
三、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120
第三节 恢复工商业121
一、扶持私营工商业生产121
二、打击倒买倒卖,稳定市场秩序124
三、进行商业调整,组织物资交流125
第四节 开展“五反”运动126
一、组织发动群众,动员坦白检举126
二、分类排队,进行定案处理128
三、复核评议,稳妥处理违法人员129
第五节 恢复港口和盐业生产130
一、整顿工人队伍,恢复港口生产130
二、清理盐滩产权,没收、代管、租营、收买盐田132
三、依靠广大盐工,发展盐业生产134
四、盐场第一个集体生产组的建立及经验的推广137
第四章 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民主改革140
第一节 稳步推进的土地改革运动140
一、土地改革前的农村概况140
二、土地改革的准备143
三、土地改革政策的全面实施149
四、颁发土地证,结束土地改革156
五、土地改革后的农村新气象158
六、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在土改完成后的初步发展160
第二节 工矿交通企业的民主改革162
一、清除暗藏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162
二、在旧企业中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164
第三节 清除旧社会遗毒的各项民主改革168
一、宣传贯彻《婚姻法》,改革旧的婚姻制度168
二、禁娼肃毒,荡涤旧社会的污浊174
第五章 抗美援朝运动176
第一节 广泛开展抗美援朝宣传动员工作176
一、成立抗美援朝分会和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176
二、举行大规模集会游行及和平签名活动178
三、遍及城乡的宣传动员工作180
四、参军参干,保家为国181
第二节 爱国增产、援朝捐献及优抚工作182
一、订立爱国公约和开展捐献运动182
二、掀起爱国增产、厉行节约热潮187
三、深入做好群众性的优抚工作188
第三节 朝鲜战场上的英烈190
一、市、县子弟兵赴朝参战概况190
二、领导干部的楷模吴书烈士193
三、特等功臣阚礼田、徐学胜等烈士194
第六章 全面展开新民主主义建设198
第一节 整顿提高农村互助合作组织198
一、进行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典型示范198
二、培训互助合作骨干,落实农村相关政策200
三、农村互助组的新发展201
四、查田定产,实行合理负担202
五、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203
第二节 打响大规模治水的第一仗205
一、导沭工程的决策和施工205
二、导沂工程的决策和施工209
三、市、县抗洪抢险斗争214
四、全民动员,兴修农田水利216
第三节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全面完成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219
一、工农业生产大幅增长,国民经济稳步恢复219
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21
第二编 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53年1月——1956年9月)226
第七章 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及行政区划调整226
第一节 行政区划调整及机构整编226
一、新海连市、赣榆县、东海县划归江苏省226
二、盐区隶属关系与区划的调整228
三、党政机构整编228
第二节 贯彻总路线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230
一、掀起宣传贯彻总路线的热潮230
二、严峻的粮食形势及统购统销政策的颁布231
三、贯彻与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233
四、纠正统购工作偏差235
五、超额完成1953年、1954年度粮食统购任务236
六、试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238
七、实行粮食计划供应240
第八章 农(渔)业社会主义改造243
第一节 初级农(渔)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和发展243
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243
二、渔业生产合作化的试点246
三、总结推广朝阳乡前进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典型经验247
四、初级社的整顿和加快发展250
第二节 高级社的全面升办255
一、引起毛泽东重视的朝阳乡前进农业生产合作社255
二、全面掀起高级社升办高潮256
三、整顿和巩固高级社258
第九章 私营工商业、手工业及盐场的社会主义改造261
第一节 实行公私合营,改造私营工商业261
一、市、县工商业在改造前的基本状况261
二、进行工商业公私合营试点262
三、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263
第二节 合营企业的经济改组与发展265
一、进行清产核资和经济改组265
二、落实对工商业者的政策266
三、工商业的新发展267
第三节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试办和初步发展268
一、试办合作组织,引导健康发展268
二、推进改组改造,统筹安排生产270
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整顿提高273
第四节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加速完成274
一、掀起改造高潮274
二、改造的成效275
三、纠偏与调整277
第五节 淮北盐场的社会主义改造278
第十章 政治思想建设的发展281
第一节 召开市、县党员代表会议及第一次代表大会281
一、中共新海连市党员代表会议及第一次代表大会281
二、中共赣榆县党员代表会议及第一次代表大会283
三、中共东海县党员代表会议及第一次代表大会284
四、中共灌云县党员代表会议及第一次代表大会285
第二节 民主建政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285
一、全面开展第一次普选工作285
二、各级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87
三、市、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88
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海连市委员会的成立291
第三节 “肃反”审干运动292
一、全面开展审干工作292
二、群众“肃反”运动294
第十一章 “一五”计划的编制实施和胜利完成298
第一节 “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宣传贯彻298
第二节 “一五”计划的实施302
一、农业生产302
二、工业生产304
三、手工业生产307
四、渔业生产308
五、商贸财经工作309
六、交通邮电事业310
七、教科文卫事业310
第三编 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315
第十二章 贯彻中共八大精神,迎接经济建设热潮315
第一节 行政区划调整及机构整编315
一、撤区并乡315
二、设置灌南县317
三、精简整编318
第二节 编制建设规划320
第十三章 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324
第一节 市、县整风运动324
一、运动在市、县级机关首先展开324
二、运动全面推开,掀起大鸣大放热潮329
三、市、县召开党代会,运动推向高潮332
四、干部下放劳动334
第二节 市、县反右派斗争的开展336
一、层层发动,推动整风运动的主题转向反右派斗争336
二、以工商联为切入点,反右派斗争全面推开338
三、斗争不断升温,反右派严重扩大化339
四、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的反右派斗争342
五、反右扩大化的影响及复查改正343
第三节 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的逐步推开345
一、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整风整社运动345
二、企业整风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347
第十四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49
第一节 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发动349
一、制订“跃进”计划,进行宣传发动349
二、大摆高产擂台,“跃进”指标层层加码351
三、浮夸风的盛行及教训354
第二节 掀起水利工程建设高潮355
一、兴建石梁河水库355
二、赣榆县的水利工程建设357
三、东海县的水库工程建设358
四、新海连市的水库工程建设359
五、大搞河网化和挡潮闸工程建设359
第三节 工业生产“大跃进”的发动与展开362
一、市、县争放工业“卫星”362
二、全党全民大炼钢铁364
三、掀起办厂热潮369
四、大搞公路交通建设和矿产资源勘探372
第四节 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大跃进”373
一、开展群众性的科技革新运动373
二、大办各类学校和扫盲班374
三、掀起群众文体活动热潮375
第五节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377
一、并乡建社377
二、刮起强劲的“共产风”378
三、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组织军事化380
四、大办公共食堂381
第六节 整顿农村人民公社382
一、农村人民公社的初步整顿382
二、初步纠正“共产风”385
三、开展增产节约运动387
第七节 “反右倾”斗争388
一、“反右倾”斗争的全面展开388
二、掀起继续“跃进”高潮392
第十五章 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前进395
第一节 严重困难中的奋斗与探索395
一、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395
二、干群一心,共度难关397
第二节 贯彻“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400
一、反对“五风”,纠正“一平二调”,停办公共食堂400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探索农业发展道路404
三、改变农业基本核算单位407
四、工业布局的调整和发展411
五、做好商业工作,改善市场供应状况418
六、做好财政金融和增产节约工作420
七、国民经济调整任务胜利完成422
八、各项社会事业的新发展423
第三节 精减、压缩城镇人口424
一、精减职工,下放城镇人口424
二、精简党政机构、压缩人员编制428
三、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30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432
一、省委提出“地学苏州、县学启东、社学朝阳、队学塘桥”432
二、赣榆人民整山治水,立志改变贫困面貌434
三、灌云人民大力创建“梯级河网化”435
四、灌南人民大打治水改土翻身仗436
五、东海人民持续掀起水利建设热潮438
第五节 甄别平反被错误批判处理的党员干部439
第十六章 在调整中前进的思想文化及战备工作443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学习活动443
第二节 学习雷锋、王杰、焦裕禄等先进人物449
一、学习雷锋与连云港市的“雷锋车”449
二、学习王杰,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452
三、学习焦裕禄、董加耕、吕祥璧等先进模范人物454
第三节 以战备为中心的民兵工作“三落实”456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政治上“左”的错误的再度发展460
第一节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巩固农村集体经济46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试点463
一、“四清”试点的开始463
二、“四清”试点的扩大和全面推开465
三、“四清”试点的过程467
四、“四清”试点的总结46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全面推开470
一、面上社教试点和运动方案的制定470
二、“四清”范围扩大,运动全面展开471
第四节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476
第四编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1966年5月——1976年10月)482
第十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造反夺权风暴482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发动时的形势482
一、在政治批判的压力中坚持经济建设482
二、开展政治批判和贯彻“五一六通知”485
第二节 各级党委向文教单位派驻工作组488
一、大字报引发社会大动荡488
二、“文化大革命”工作组的派出与撤销489
三、贯彻“十六条”,“左”的思潮愈演愈烈491
第三节 狂热的“红卫兵”、“造反”运动491
一、红卫兵组织的迅速成立491
二、红卫兵大串联493
三、大批“资反路线”,引发全面内乱494
四、席卷城乡的夺权风暴496
第四节 军管会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500
一、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纷纷成立500
二、四县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502
第五节 中央举办连云港班及连云港市革命委员会的成立504
一、连云港班的举办和两派实现大联合504
二、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连云港市革命委员会506
第十九章 全面开展“斗、批、改”运动509
第一节 举办学习班与恢复党组织509
一、层层举办“审查”干部的学习班509
二、向学校派驻工宣队、贫宣队513
三、“整党建党”与恢复市、县委515
第二节 “斗、批、改”引发新混乱519
一、“清理阶级队伍”519
二、“一打三反”运动523
三、深挖“5·16”运动524
第三节 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上山下乡运动527
一、上山下乡的动员工作527
二、下乡知青的安置531
三、知青回城533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运动对经济工作的影响535
第二十章 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批判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537
第一节 开展整风运动,进行经济建设538
一、批判林彪、陈伯达反党集团538
二、群众团体恢复活动539
三、内乱中的经济建设541
第二节 连云港港口建设大会战545
一、国务院和省委关于建设连云港的决策545
二、煤码头建设首战告捷548
三、人民群众全力支持港口建设550
第三节 反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553
一、各行各业的全面整顿553
二、抵制“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556
三、欢庆粉碎“四人帮”斗争的胜利558
第五编 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在徘徊中前进(1976年10月——1978年12月)562
第二十一章 政治思想拨乱反正的初步开始562
第一节 开展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563
第二节 党组织的整顿和建设566
一、加强理论学习566
二、整党整风567
三、组织整顿和建设569
第三节 平反冤假错案与落实党的各项政策570
第四节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学习576
第二十二章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的初步发展579
第一节 继续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579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再掀高潮582
第三节 港口建设宏伟蓝图的提出587
一、连云港市对外开放587
二、建设“世界名港”设想的提出588
三、港口建设总体规划的确定589
第四节 各项社会事业的初步恢复与发展593
结束语598
附录:党政主要负责人名录(1948年11月——1978年12月)600
一、历任中共特委、市委(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主要负责人名录600
二、历任特区专员公署、市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革命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名录603
三、历任中共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县委(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主要负责人名录606
四、历任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革命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名录609
后记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