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瞿林东文集 第6卷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瞿林东文集 第6卷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0482455.jpg)
- 瞿林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21542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92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703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时代-文集;中国历史-隋唐时代-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瞿林东文集 第6卷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形势与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3
第一节 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形势3
一、朝代频繁更迭和隋唐的统一3
二、民族、门阀、中外交流5
第二节 史学发展的阶段和特点13
一、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3
二、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24
三、直书与曲笔的斗争37
四、转折与创新47
第二章 “正史”撰述的兴盛50
第一节 撰写皇朝史的高潮50
第二节 《续汉书》和《后汉纪》的思想特点59
一、司马彪与《续汉书》59
二、袁宏与《后汉纪》61
第三节 范晔《后汉书》的成就64
一、范晔撰《后汉书》64
二、范晔的历史形势观和社会伦理观67
三、《后汉书》的社会视野和历史视野83
四、《后汉书》史论的境界95
五、《后汉书》在史学思想上的两个特点108
六、范晔历史思想的局限性119
第四节 陈寿《三国志》的特点122
一、《三国志》在历史编纂上的特点122
二、陈寿的历史思想127
三、裴松之的《三国志注》133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朝史撰述140
一、沈约和《宋书》140
二、《宋书》志的成就142
三、萧子显和《南齐书》146
四、魏收《魏书》及其特点150
五、魏收《魏书》与门阀势力152
六、魏收《魏书》的历史地位156
第三章 “正史”撰述的进一步发展160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重大变局160
一、关于私人撰写国史的禁令和隋朝修史的失误160
二、“《汉书》学”的兴起165
第二节 历史意识的增强和史馆的设立169
一、关于撰写前朝史的认识169
二、历史意识的增强和皇家史馆的设立172
三、令狐德棻和唐初史学的兴盛175
第三节 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180
一、五代史纪传的成书180
二、《隋书》的历史思想182
三、《五代史志》的历史价值191
第四节 唐修《晋书》及其历史意义193
一、唐太宗的《修晋书诏》及其对诸家晋史的评论193
二、唐修《晋书》是一部完整的晋朝史196
第五节 《南史》和《北史》198
一、李大师的南北史观念198
二、李延寿撰《南史》、《北史》202
三、《南史》、《北史》的历史编纂思想206
四、《南史》、《北史》的历史影响214
第六节 “正史”撰述的成就及其局限220
第四章 通史、地方史和民族史222
第一节 通史撰述不断增多的趋势222
一、南北朝时期的通史撰述——《科录》和《通史》222
二、唐代史家的纪传体通史和传记体通史撰述225
三、唐代史家的编年体通史撰述228
四、唐代史家的典制体通史和文征体通史撰述233
五、通史撰述复兴的意义237
第二节 地方史和民族史撰述241
一、地方史撰述241
二、民族史撰述及其历史价值245
第三节 地理书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248
一、《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248
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256
第五章 谱牒之学的显要地位261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谱牒之学261
一、门阀重谱牒之书261
二、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262
三、谱学之弊266
第二节 唐代的谱牒之学267
一、谱学在唐代的兴替267
二、唐代谱学与士庶斗争及社会风气275
三、家史与别传286
第三节 礼书的纂修288
第六章 起居注、实录、国史及会要294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起居注的撰写294
第二节 唐修实录的成就297
一、唐修实录的几个特点297
二、韩愈《顺宗实录》的历史价值301
第三节 唐代的国史307
一、唐国史的修撰307
二、吴兢和唐国史309
三、韦述、柳芳与唐国史311
第四节 会要体史书315
一、苏冕撰《会要》315
二、《会要》的面貌319
三、苏冕的史识324
第七章 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333
第一节 魏晋至唐初史学批评的演进333
第二节 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336
一、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336
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339
第三节 刘知幾的“史才三长”思想和史学功用论346
一、史才、史学、史识346
二、史学的审美要求349
三、史之为用,其利甚博352
第四节 刘知幾史学思想的局限354
一、《六家》、《二体》未能包举百代史学354
二、三志并非“为志者所宜先”357
三、名实、体例和史识359
第八章 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通典》364
第一节 杜佑所处的时代和《通典》的宗旨364
一、杜佑所处的历史时代364
二、《通典》的撰述宗旨369
三、《通典》的社会历史思想376
第二节 《通典》在历史编撰上的创新383
一、关于立分门384
二、关于主会通387
三、重视前人的论议得失389
第三节 《通典》撰述的逻辑方法395
一、《通典》之宏观考察的逻辑方法395
二、《通典》之微观考察的逻辑方法401
第四节 杜佑史论的特色及理论价值405
一、序和论405
二、说、议、评的区别408
三、“不可将后事以酌前旨”的方法论原则411
四、史学批评413
五、人物评价及其他416
第五节 《通典》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局限419
第九章 历史文献学的成长421
第一节 史书部类趋于定型421
第二节 史注的突出成就423
第三节 文献整理,总集、类书和历史笔记431
第四节 历史文献学思想的不断丰富438
一、关于历史文献价值的认识438
二、关于文献学史的思想442
三、关于史注的见解447
四、唐代君臣对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视454
第十章 历史思想的特点及主要成就457
第一节 历史思想发展大势457
第二节 关于天人关系之认识上的突出进步465
第三节 历史人物评价和《人物志》的理论价值467
一、历史形势与历史人物467
二、《人物志》的理论价值469
第四节 关于君主的评价及其理论上的探讨473
一、关于君主的评价473
二、虞世南与《帝王略论》475
三、唐太宗与《帝范》481
第五节 历史认识与治国论的丰富488
第六节 兴亡之辩中的方法论502
第七节 民族观及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的发展511
第八节 关于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的新认识514
第十一章 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523
第一节 史学思想的重大发展523
一、发展大势及主要问题523
二、史传通议和史学通论525
三、史学家主体意识的增强531
第二节 关于史学与经世致用及政治决策的认识537
一、史学家对政治的关注537
二、史学与经世致用540
三、政治家的史学自觉544
四、史学自觉对政治实践的意义547
第三节 史学批评意识的提升555
一、关于对修史制度的审视555
二、关于史学批评之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的认识558
第四节 体裁、求真、良史相统一的思想570
一、重视体裁的优良传统570
二、体裁、求真和良史的统一572
第五节 历史比较方法的运用578
一、史家多用比较之法578
二、《帝王略论》的历史比较方法579
三、历史比较的意识和历史比较的标准589
后记592
附 《南史》和《北史》597
一 时代和作者597
二 李延寿撰《南史》和《北史》612
三 《南史》、《北史》在编撰上的特点622
四 《南史》、《北史》中南北统一的历史思想639
五 《南史》、《北史》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659
附录一689
附录二690
后记691
出版说明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