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0463342.jpg)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21903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55页
- 主题词:大地板块构造-学科发展-发展战略-中国;地球动力学-学科发展-发展战略-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发展战略主研究报告3
第一章 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3
第一节 学科发展与科学意义3
一、当代地球科学的主导学术思想与理论3
二、新的挑战、突破与重大科学意义4
三、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与突破口5
四、引领相关学科发展及交叉拓展,推动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6
第二节 战略作用与战略价值8
一、当代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战略指导作用8
二、服务社会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作用与理论支撑9
三、我国地球科学和大地构造学发展的难得机遇与战略价值11
第二章 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13
第一节 学科定义与内涵13
一、学科定义13
二、学科发展与内涵及态势14
第二节 发展规律15
一、学科发展的驱动力16
二、科学技术进步带动学科发展17
三、多学科协同攻关17
四、在固体地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指导作用18
五、聚焦目标,拓展领域,面向需求,服务社会,创造新发展18
第三节 研究特点19
一、广泛实践、高度综合、理论概括19
二、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地质思维20
三、理论创造和实践检验21
第三章 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22
第一节 发展历史与现状22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24
第三节 发展态势25
一、新的思维给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带来新的思路26
二、学科深度融合,地球系统科学理念深化27
三、技术先导和技术创新促进学科发展28
四、面向社会,服务社会29
第四节 中国的优势29
一、学术优势30
二、地域优势32
第五节 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34
一、发展方向34
二、科学挑战与优先研究方向35
第四章 前板块构造与板块起源38
第一节 科学挑战1:大陆起源与早期构造体制39
一、问题的提出39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40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44
四、有利条件、研究目标、应对策略和重点研究内容46
第二节 科学挑战2:板块构造启动的时间与机制50
一、问题的提出50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51
三、面临的问题和挑战56
四、有利条件、研究目标、应对策略和重点研究内容58
第五章 大陆的生长与再造61
第一节 科学挑战3:大陆增生61
一、问题的提出61
二、面临的挑战与重点研究内容63
第二节 科学挑战4:大陆的保存与再造68
一、问题的提出68
二、研究现状69
三、存在问题与研究意义70
四、重点研究内容72
五、展望与条件74
第三节 科学挑战5:巨量花岗岩与大陆构造意义74
一、问题的提出74
二、发展历史与现状75
三、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其科学意义75
四、应对策略与重点研究内容75
五、预期目标及有望突破的方向85
六、目前有利于实现突破与取得进展的条件86
第四节 科学挑战6:陆内构造与动力学86
一、问题的提出87
二、发展历史与现状88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91
四、重点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92
五、预期目标及有望突破的方向94
第五节 科学挑战7:大陆流变性状与大陆变形96
一、问题的提出96
二、面临的挑战97
三、关键科学问题与重点研究方向99
四、展望与条件103
第六节 科学挑战8:沉积盆地动力学104
一、问题的提出104
二、发展历史与现状105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13
四、关键科学问题与重点研究方向116
五、展望与条件119
第七节 科学挑战9:洋-陆过渡带地质过程与效应121
一、问题的提出121
二、发展历史与现状121
三、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其科学意义123
四、应对策略与重点研究内容124
五、预期目标及有望突破的方向134
六、目前有利于出现突破与取得进展的条件135
七、需要加强的措施135
第八节 科学挑战10:超大陆聚散及其动力机制136
一、问题的提出136
二、发展历史与现状137
三、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其科学意义140
四、重点研究内容143
第九节 科学挑战11:大陆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144
一、大陆构造与成矿作用144
二、大陆构造与成藏作用151
第十节 科学挑战12:青藏高原生长及其周缘响应158
一、问题的提出158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159
三、近期重点研究领域及有望突破的方向160
四、需要加强的措施163
第六章 构造与环境协同演化165
第一节 科学挑战13:重大构造事件的环境与生命巨变166
一、问题的提出166
二、应对策略167
三、主要研究方向167
四、结语177
第二节 科学挑战14: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的相互作用178
一、问题的提出178
二、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其科学意义180
三、机遇与优选方向184
四、需要采取的措施185
第三节 科学挑战15:大陆地壳变形局部化过程与地震188
一、问题的提出188
二、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其科学意义190
三、应对策略与重点研究内容191
第七章 地球动力系统与重建198
第一节 科学挑战16:变形与微板块构造恢复199
一、问题的提出199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200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应对策略和重点研究内容202
第二节 科学挑战17:东亚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与状态207
一、概念的提出207
二、发展历史与现状209
三、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其科学意义213
四、应对策略与重点(优先)研究内容214
五、预期目标和有望突破的方向217
六、现有的有利于形成突破与进展的条件218
七、需要加强的措施219
第三节 科学挑战18:动力地形与深部地幔耦合220
一、问题的提出220
二、发展历史与现状220
三、面临的问题、挑战及其科学意义223
四、应对策略与重点研究内容227
五、预期目标229
第四节 科学挑战19:四维行星地球动力学230
一、问题的提出230
二、发展历史与现状230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重点研究内容232
四、应对策略236
第八章 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237
第一节 加强学科布局与激励国际领先237
一、加强部门协作与国际合作的宏观调控237
二、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大科学计划238
三、鼓励学科交叉、注重新兴学科的培育与发展238
四、保持优势、激励国际前沿创新238
第二节 加强新技术平台建设239
一、鼓励新技术和新理论的探索研究239
二、加强观测与实验平台建设239
三、大力扶持大数据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240
第三节 加强科研与教学基地建设240
一、模范野外基地建设240
二、探索“科学研究中心”资助模式241
三、地学教育研究基地建设242
四、强调社会服务功能(科普、资源与灾害)242
主要参考文献243
第二篇 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发展战略研究分报告305
第九章 大地构造物理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305
第一节 大地构造物理学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305
一、大地构造物理学的研究对象305
二、大地构造物理学的研究路线306
三、大地构造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310
四、大地构造物理学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310
第二节 大地构造物理学的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311
一、研究固体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属性和运动311
二、针对大地构造和演化假说的关键问题研究311
三、通过预测找证据证实假说312
四、追求对地球内部更深更精细的成像314
第三节 大地构造物理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316
一、从岩石圈构造探测到大陆地质作用的研究316
二、研究物理学定律和地质统计规律的兼容性316
三、综合岩石圈探测成果推测岩石圈地质作用过程317
四、用科学钻探和模拟验证地质作用规律318
第四节 大地构造物理学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318
一、发展新方法技术,提高地球探测的效率与精度318
二、通过反演成像建立地壳上地幔的三维结构图像320
三、通过地球探测数据的大量积累和信息提取分析发现各种类型的地质作用机制321
四、通过全球对比发现和验证地球演化规律323
五、正视地球资源匮乏与地质灾害频发,为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理论根据323
第十章 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大地构造学发展战略研究326
第一节 发展与研究方向326
一、总体概述326
二、三个重要研究方向327
第二节 若干关键科学问题328
一、陆壳起源问题328
二、大陆热状态与热体制328
三、地球历史上的构造机制转变329
四、花岗岩与地学思维革命330
五、大陆与大洋的差异演化与洋-陆过渡带330
六、矿产资源与大陆同步演化331
七、中国大陆研究的先导性课题331
第三节 几个热点的描述332
一、大陆地壳形成、生长和再造332
二、TTG片麻岩与早期陆壳增生334
三、麻粒岩与早前寒武纪地壳热体制336
四、大陆地幔的演化及其地球化学研究339
五、大陆与花岗岩问题341
六、地热梯度随地质时代的演变及地壳的刚性程度、蠕变强度342
七、洋-陆过渡带的物质循环343
八、地球中年期的地质过程与意义347
第十一章 地层学和古生物学与大地构造学发展战略研究350
第一节 生物地层学研究是解决构造界面时空分布的关键351
第二节 基于地层和古生物数据库之上的古地理重建353
第十二章 海洋地质领域的发展战略研究358
第一节 海洋地质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359
一、板块构造理论起源于海洋地质359
二、板块学说的成就与不足359
第二节 在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领域海洋地质的发展方向360
一、发展地球系统理论,强化深海大洋海底构造研究360
二、探索洋-陆过渡带,揭示大陆岩石圈的形成规律361
三、重建冈瓦纳陆块裂解,探索欧亚板块形成演化机制361
四、结合全球变化研究,揭示地球系统动力学过程362
五、比较类地行星的研究,探索地球早期演化机制363
第三节 洋-陆交接转换过程364
一、洋-陆交接转换过程与跨圈层物质交换365
二、洋-陆交接转换过程与机制的动态转换366
三、洋-陆过渡带深-浅部构造关联368
四、洋-陆过渡带的资环效应:构造控制374
五、海底过程观测与模拟:海底观测网络及数值和物理模拟技术379
主要参考文献381
关键词索引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