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 第1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0455475.jpg)
- 王光军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 ISBN:780000405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1
第一节 原始群与氏族公社2
一、原始群2
二、氏族公社6
第二节 传说中的原始社会与原始社会文化15
一、传说中的原始社会15
二、原始社会的文化22
第二章 夏朝27
第一节 夏部族的起源28
一、夏族的族源28
二、夏族姓氏的命名探隐46
第二节 夏王朝的建立55
一、禹传子启55
二、夏王朝的建立60
第三节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64
一、太康失国64
二、少康中兴66
第四节 “茫茫禹迹”67
第五节 夏的社会结构72
一、夏代的国家特征72
二、夏代的都邑75
三、夏代的阶级关系79
第六节 夏代的经济和文化82
一、农业和历法82
二、手工业生产86
三、刻划符号、占卜和音乐舞蹈95
第七节 夏王朝的灭亡99
第三章 商朝107
第一节 商族的兴起108
一、商族的兴起108
二、商族的初步发展123
第二节 商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134
一、成汤灭夏134
二、商王朝的发展141
三、武丁之兴152
第三节 商王朝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状况161
一、商朝的王权和族权161
二、商代的社会阶级168
三、商王朝与诸方国176
四、商朝的官制182
五、兵制194
六、贡赋制度204
七、严刑峻法216
第四节 商代的经济文化220
一、商代的农业220
二、商工的林、牧、副、渔、猎229
三、灿烂的青铜冶铸业233
四、陶瓷骨角与丝麻纺织240
五、商代的货币和交换245
六、商代的甲骨文248
七、商朝的科学文化254
第五节 商王朝的衰亡260
第四章 周朝271
第一节 周族的起源272
第二节 周族的崛起276
第三节 武王伐纣284
第四节 周公东征289
第五节 西周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状况296
一、分封诸侯297
二、宗法制度315
三、土地制度321
四、西周时期社会结构的特征329
五、贵族和平民332
六、奴隶336
七、西周王朝官制339
八、赋役制度344
九、刑罚和军队349
第六节 西周的经济文化354
一、西周农业的发展354
二、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359
三、西周的科学文化370
第七节 西周与周边各族的关系382
一、周与东夷的关系383
二、周与荆楚的关系387
三、周和西北、东北各族的关系389
第八节 西周衰亡392
一、穆王时期——由盛到衰的转折392
二、西周中期以后井田制发生了变化393
三、厉王专利、“国人”暴动394
四、宣王“中兴”397
五、西周灭亡和平王东迁398
第五章 春秋时期403
第一节 诸侯争霸404
一、王室衰微404
二、霸业迭兴406
三、华夏和蛮夷戎狄的关系416
第二节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419
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419
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420
三、初税亩与税制的变化422
四、民间商业的发展和大商人的出现423
第三节 春节末期大夫兼并425
一、三家分晋425
二、田氏代齐427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文化428
一、哲学思想428
二、科学技术435
第六章 战国时期439
第一节 各国的变法运动440
一、魏国李悝变法440
二、楚国吴起变法442
三、秦国商鞅变法443
四、赵武灵王“军事改革”446
五、韩国申不害改革449
六、齐威王改革451
七、燕国乐毅改革454
第二节 七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统一六国455
一、七国的兼并战争455
二、秦统一六国465
第三节 战国的经济情况472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472
二、手工业的发展475
三、商业的发展478
四、阶级关系的变化481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484
第五节 战国文化486
一、百家争鸣486
二、史法、文学与艺术495
三、科学技术502
四、教育504
第七章 秦朝505
第一节 秦族的起源506
第二节 秦的统一509
一、秦兼并六国和完成统一509
二、秦统一的原因526
第三节 嬴政前的秦国社会540
一、发达的经济541
二、强大的军事549
三、文化与科学553
四、吕不韦的贡献557
五、秦一政冠礼前的斗争563
六、秦王加冕除嫪毒569
第四节 秦始皇的完成统一572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的建立572
二、巩固统一的各项政令581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596
四、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一603
第五节 秦始皇的暴政607
一、修宫殿林苑别馆608
二、迷信鬼神而滥杀无辜621
三、焚书与坑儒624
四、大肆造骊山园628
五、扶苏监军之失策634
六、广巡天下而暴死沙丘636
第六节 秦朝的灭亡640
一、昏庸残暴的秦二世640
二、临危受命的秦王子婴660
第七节 秦末农民起义662
一、陈胜吴广起义662
二、刘邦项羽起义691
第八章 西汉时期739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政治形势740
一、西汉的建立及其稳定740
二、刘邦与异姓诸侯王的斗争745
三、诸吕专权及其覆灭752
四、黄老政治与文景时期的繁荣756
第二节 皇权和封国的斗争761
一、同姓诸侯王势力的膨胀761
二、七国之乱和诸侯王国的削弱766
第三节 西汉前期与匈奴和南越的关系769
一、匈奴族的强大及汉匈和战770
二、赵佗称王南越及汉越通好775
第四节 文景之治776
一、汉文帝在艰难中起步776
二、文景的无为政治781
三、大力发展经济的措施789
四、文景时期与匈奴的关系795
五、七国叛乱的发生800
六、文景时期的学术文化807
第五节 西汉盛世814
一、汉武帝时期统治方针814
二、广开仕途 儒术取士819
三、推恩子弟 侯国繁衍826
四、削弱相权 中朝预朝833
五、抑制豪强势力841
六、实行地方监察制度847
七、汉武帝神化皇权的活动853
第六节 西汉的经济和文化859
一、农业859
二、手工业和商业886
三、租、赋、更与财政的收支管理937
四、西汉的思想文化964
第七节 武帝以后西汉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985
一、昭、宣时期986
二、新贵崛起999
三、西汉中、后期社会阶级1002
四、王莽改制1029
第八节 新朝末年的农民战争1060
一、赤眉起义1060
二、起义军的胜利进军1068
三、更始政权的建立1083
四、更始政权的最后结局1094
五、豪族势力的复苏1117
第九章 东汉时期1139
第一节 东汉王朝的建立1140
一、东汉王朝的建立1140
二、北方边境的稳定1147
第二节 东汉前期的社会形势1157
一、东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状况1157
二、东汉前期的统治1176
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213
四、封建思想统治的加强1249
五、科学文化水平的发展1257
第三节 东汉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1268
一、窦氏专权1269
二、邓氏专权1272
三、梁氏专权1277
四、世官名儒集团与宦官集团的斗争1284
五、鸿都与太学之争1290
第四节 反民族压迫和农民起义的高涨1293
一、武陵郡少数民族长期的反抗斗争1295
二、东汉前期对羌人的压榨1298
三、羌人的第一次大起事1301
四、羌人的第二次大起事1306
五、羌人的第三次大起事1308
六、农民起义运动的逐渐高涨1311
第五节 黄巾大起义1319
第六节 农民起义的继续斗争1350
第七节 东汉的经济状况1381
一、农业的经济构成1381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1392
三、黄河的治理与泛滥1401
四、手工业的发展1404
五、货币、商业和对外贸易情况1420
六、租赋、收支与财政管理1441
第八节 东汉与匈奴、西域以及亚洲各国的关系1464
一、匈奴与西域1464
二、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和汉通西域1472
三、东汉时期的中外交通1485
第十章 三国1495
第一节 三国鼎立的形成1496
一、曹操平定关陇1496
二、汉中张鲁政权1501
三、刘备取益州、汉中1505
四、孙权袭取荆州1512
第二节 蜀国1521
一、蜀国的政治1521
二、蜀国的经济1528
第三节 吴国1531
一、吴国的政治1531
二、吴国的经济1542
第四节 魏国1544
一、魏国的政治1544
二、魏国的经济1552
第五节 三国的文化1555
一、文学1555
二、三国的经济和史学1559
三、三国的科学技术1574
第十一章 西晋1591
第一节 太康时期的小康局面1592
一、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592
二、对世家地主的优遇1594
第二节 矛盾重重的西晋社会1597
一、宗室诸侯王权力之重1597
二、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1599
三、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晋1602
第三节 西晋的社会经济1604
一、占田课田制和赋设剥削1604
二、世家豪族与部曲佃客1619
三、西晋的工商业1626
第四节 各族人民的起义斗争1635
一、西晋末年各地的流民起义1635
二、《徙戎论》和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1646
第五节 西晋的灭亡1659
第十二章 东晋和南朝1665
第一节 东晋偏安江南1666
一、东晋的建立1666
二、南北战争1674
三、东晋的灭亡1683
第二节 南朝各王朝的更替1697
一、南朝的政治1697
二、东晋、南朝的经济1719
第三节 东晋和南朝的文化1729
一、哲学与宗教1729
二、史学1731
三、文学艺术1736
四、科学技术1746
第十三章 十六国1753
第一节 前后赵的争战和冉魏政权1754
一、前赵、前凉政权1755
二、后赵政权1768
三、冉魏的兴亡1779
第二节 苻坚的统一北方及其再分裂1783
一、慕容燕的崛起与内迁1784
二、前秦苻坚与王猛的改革1789
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794
四、淝水之战和北方的再分裂1799
第三节 北方社会经济的破坏和人民的反抗1838
第十四章 隋朝1845
第一节 隋王朝的建立及其统一全国1846
一、南北朝以来的社会形势1846
二、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851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与发展1859
四、隋朝同周边各族关系的加强1867
第二节 隋代社会的短暂繁荣1872
一、社会生产的发展1872
二、开凿运河与建仓积谷1876
三、科学文化的发展1880
四、中外友好往来1886
第三节 隋朝的灭亡1889
一、暴君隋炀帝1889
二、三征辽东与社会矛盾的激化1898
三、隋末农民战争1906
第四节 隋朝的疆域、人口以及与突厥的关系1916
一、隋朝的疆域1916
二、隋朝人口的涨落与政局的嬗变1922
三、隋朝与突厥的关系1926
第十五章 唐朝1957
第一节 唐前期的政治状况1958
一、李渊建唐与统一中国1958
二、唐朝的政治制度1961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970
四、武则天与武周政权1976
五、唐玄宗与开元盛世1983
第二节 唐前期的经济繁荣1992
一、经济政策1992
二、唐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1997
第三节 唐后期的政治状况2005
一、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2005
二、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2013
第四节 唐后期社会经济状况2019
一、唐后期经济政策的调整2019
二、唐后期南方经济的繁荣2023
第五节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2028
一、民族关系2028
二、对外关系2041
第六节 唐朝的灭亡2049
一、唐后期阶级矛盾的激化2049
二、各地农民起义2052
第七节 唐朝的文化2058
一、哲学和宗教2059
二、史学和地理学2066
三、文学2070
四、艺术、绘画、书法2077
五、科学技术2081
第十六章 五代十国2087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政治局势2088
一、五代政局2088
二、十国政局2106
第二节 五代十国的兴衰史2116
一、后梁和后唐的兴替2116
二、吴和南唐的嬗替2172
三、吴越建国于钱塘2188
四、闽、粤出现的闽和南汉封建割据政权2195
五、割据两川的前蜀和后蜀2205
六、两湖的马楚和高氏南平2229
第十七章 辽朝2251
第一节 辽朝的建立2252
一、部落联盟时期2252
二、辽朝统治的确立2257
三、辽的政治制度2265
第二节 辽朝封建制的发展和政权的西迁2267
一、抗宋战争与汉族地主势力的增长2267
二、辽圣宗改革和封建制的确立2270
三、辽的对外战争2272
四、辽的内乱与外患2275
第三节 辽的经济和文化2281
一、经济状况2281
二、文化状况2285
第十八章 宋朝2291
第一节 北宋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2292
一、北宋统一中原2292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2298
三、北宋的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2302
第二节 北宋统治的危机与变法运动2309
一、北宋统治的危机2309
二、王安石变法2320
三、农民起义2328
第三节 北宋的社会经济2332
一、农业的发展2332
二、手工业的进步2334
三、商业的繁荣2336
第四节 南宋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2338
一、金兵南下和北宋覆亡2338
二、南宋与金的和战2346
三、北伐战争2352
第五节 南宋的社会经济2353
一、农业2353
二、手工业2355
三、商业2357
第六节 南宋的社会矛盾和宋朝的灭亡2359
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2359
二、农民起义2365
三、宋朝的灭亡2370
第七节 两宋文化2374
一、两宋哲学2374
二、两宋文学2385
三、两宋史学2396
四、两宋绘画2402
五、科学技术2412
六、两宋宗教2417
第十九章 西夏2421
第一节 西夏的建立和发展2422
一、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2422
二、西夏的建立2430
三、西夏政权的发展和灭亡2440
第二节 夏国的经济和文化2452
一、经济状况2452
二、文化状况2462
第二十章 金朝2469
第一节 金王朝的建立与发展2470
一、阿骨打建立金王朝2470
二、阿骨打统治核心的构成2473
三、阿骨打发展奴隶制的方针与社会革命2476
第二节 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2480
一、金的经济状况2480
二、文化状况2484
第二十一章 元朝2489
第一节 蒙古族的起源2490
第二节 蒙古的兴起2493
一、帖木真在部落混战中兴起2493
二、大蒙古国的成立2498
三、蒙古铁骑的征战2502
第三节 元朝的建立2509
一、元朝的建立2509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2518
三、元朝的军事制度2521
四、元朝的其他制度2523
五、对边疆地区的管理2525
第四节 元朝社会矛盾的发展2528
一、统治政策的演变与帝位之争2528
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2581
三、元朝的民族压迫2601
第五节 元末农民在起义2614
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和起义的准备活动2614
二、元末农民起义的爆发2624
第六节 元朝的文化2645
一、宗教2645
二、元曲的繁荣2647
三、程朱理学的发扬2649
四、南宋遗民的思想情操2654
五、元代史学2659
六、地理学成就2664
七、农学著作2668
第二十二章 明朝2673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明太祖的统治2674
一、朱元璋建立明朝2674
二、明初的政治制度2675
三、明初诸案2679
第二节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686
一、明初社会经济政策2686
二、明初农业生产的发展2690
三、手工业的发展2692
四、商业的繁荣2694
第三节 明成祖的统治2695
一、靖难之役2695
二、明成祖时期皇权的巩固2696
第四节 明代中期的社会矛盾2698
一、宦官专政2698
二、土木之变2701
三、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2703
四、严嵩专权和张居正改革2706
第五节 明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2711
一、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2711
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2713
三、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2715
四、资本主义的萌芽2717
第六节 明朝的民族关系2719
一、蒙古族2719
二、藏族2720
三、畏兀儿族2721
四、苗、彝等族2722
五、满族2723
第七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2725
一、郑和下西洋2725
二、戚继光抗倭2726
三、援朝战争2728
四、欧洲海外掠夺和耶稣会士东来2730
第八节 明末社会危机和明朝的灭亡2733
一、明末社会矛盾的激化2733
二、城市居民反矿监税监的斗争2736
三、东林党2737
四、白莲教大起义2739
五、明末农民大起义2740
六、南明及各地的抗清斗争2745
第九节 明朝文化2747
一、哲学思想2747
二、史学和《永乐大典》的编修2754
三、文学成就2756
四、绘画艺术2762
五、科学技术2765
第二十三章 清朝2771
第一节 满族的崛起和清朝的建立2772
一、满族的崛起2772
二、清朝统一中国2787
三、各地的抗清斗争2799
四、顺治帝的统治2804
第二节 康雍乾盛世2815
一、康熙帝的统治2815
二、雍正帝的统治2828
三、乾隆帝的统治2840
第三节 嘉庆、道光时期的衰势2855
一、嘉庆、道光时期的社会矛盾2855
二、各地起义2859
第四节 清朝的对外关系2864
一、清朝与俄国关系2864
二、清朝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2865
三、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活动2866
第五节 清朝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2875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875
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2877
三、商业贸易的发展2879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2882
第六节 清朝的文化2884
一、考据学的兴起和乾嘉学派2884
二、史学与《四库全书》2889
三、小说和戏剧2893
四、科技2899
五、绘画2903
六、元明清的都城北京2905
第二十四章 中国近代史2909
第一节 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910
一、鸦片战争的中国和世界2910
二、禁烟运动2919
三、第一次鸦片战争2945
四、中国传统社会的变轨2960
五、农民起义的旧形势与新趋向2981
六、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局部干涉3004
七、第二次鸦片战争3017
八、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3059
九、中日战争3068
第二节 戊戌维新运动3095
一、甲午战后的中国3095
二、康有为早期的变法活动3126
三、从百日维新到戊戌政变3141
四、义和团运动3150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3170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3170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成长3183
三、保路运动3210
四、武昌起义3232
第四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袁世凯窃夺政权3253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3253
二、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与袁世凯窃夺政权3265
三、军阀统治与反帝制复辟斗争3277
四、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斗争3320
五、保卫边疆的斗争3339
第五节 “五四”运动的爆发3350
一、“五四”前夜的中国社会3350
二、“五·四”爱国运动3377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387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387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402
第七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3412
一、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3412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3420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3423
四、国民革命的兴起3430
五、五卅运动和国民革命的高涨3443
六、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3456
第八节 北伐战争3479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3479
二、工人运动的高涨3494
三、“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3510
第九节 国民党的统治3519
一、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和国民党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3519
二、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3531
第十节 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3542
一、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起义3542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3550
三、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3554
四、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3558
五、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3564
六、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3583
七、中间政治集团和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3590
第十一节 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与发展3599
一、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东北3599
二、苏区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3618
三、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3646
四、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深入发展3658
五、西安事变3676
六、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3702
第十二节 抗日战争3709
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3709
二、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3723
三、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3729
四、相持阶段的抗日战争3748
第十三节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中国抗日战争3773
一、世界反法西斯新阵线正式形成3773
二、解放区克服严重困难的斗争3780
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3808
第十四节 国共和谈3832
一、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3832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3848
三、解放区军区准备自卫战争3880
第十五节 解放战争3883
一、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3883
二、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3895
三、伟大的战略决战3904
四、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3920
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932
第二十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394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确立394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942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3944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3956
四、文化事业的新局面3965
五、三年过渡时期3969
六、新中国和平外交的重大成就3992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3999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3999
二、探索中的曲折4012
三、困难时期的全面调整4026
四、文化批判4040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4048
一、文革的全面发动4048
二、全国大动乱4059
三、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4067
四、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4080
五、艰难中的外交工作4095
六、动乱中的经济和文化410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111
一、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4111
二、伟大的转折4120
三、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4138
四、外交工作的新格局和统一大业的新进展4180
五、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突破4191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传略4209
毛泽东4209
周恩来4215
刘少奇4220
朱德4223
邓小平4226
董必武4251
宋庆龄4253
张澜4257
吴玉章4257
傅作义4259
陈云4260
彭德怀4262
刘伯承4266
贺龙4272
罗荣桓4275
陈毅4278
聂荣臻4282
叶剑英4285
徐向前4289
粟裕4292
张云逸4296
徐海东4298
王树声4300
陈赓4302
黄克诚4304
谭政4309
罗瑞卿4310
许光达4312
肖劲光4314
高树勋4315
李维汉4317
阿沛·阿旺晋美4323
李先念4323
谢觉哉4326
许德珩4330
康克清4332
邓颖超4335
蔡畅4338
李达4339
刘宁一4341
李富春4345
黄华4346
周小舟4347
周扬4355
黄镇4356
滕代远4357
冯白驹4360
邵式平4363
邓子恢4366
王稼祥4369
张闻天4371
潘汉年4375
林伯渠4377
贺炳炎4381
陈锡联4382
王震4383
郭沫若4384
任弼时4387
谭震林4391
刘亚楼4393
许世友4395
李天佑4396
聂凤智4397
李克农4398
邓拓4400
陶铸4402
刘振武4408
杨成武4412
吕正操4413
沈雁冰4414
廖承志4416
孙冶方4417
杨得志4418
高岗4425
饶漱石4427
林彪4428
陈伯达4430
康生4431
江青4432
张春桥4433
姚文元4435
王洪文4436
翦伯赞4437
范文澜4441
艾思奇4445
华国锋4449
万里4450
刘华清4452
胡耀邦4453
李瑞环4455
荣毅仁4457
乔石4458
姚依林4459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4466
李沛瑶4467
李四光4472
周培源4475
胡风4477
马寅初4478
俞平伯4479
徐悲鸿4480
齐白石4481
梅兰芳4482
程砚秋4483
赵丹4484
叶圣陶4485
华罗庚4486
傅雷4487
吴晗4487
老舍4489
陈景润4489
侯宝林4490
叶浅予4491
艾青4492
曹禺4493
巴金4494
冰心4496
钱钟书4497
邓稼先4498
蒋筑英4499
罗健夫4499
施光南4500
胡子昂4501
钱学森4503
夏衍4507
郝建秀4514
黄继光4516
王进喜4517
雷锋4524
欧阳海4526
焦裕禄4528
王杰4537
安珂4544
朱伯儒4545
张海迪4546
张秉贵4548
孔繁森4549
江泽民4570
李鹏4571
朱镕基4572
董建华4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