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变革时代的“新工具”与法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龚廷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8091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521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540页
- 主题词:哲学理论-英国-近代;法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变革时代的“新工具”与法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自然与社会1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1
一、联系不是矛盾吗?1
二、人和自然不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吗?4
三、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关论述?6
第二节 划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8
一、经济时代的概念9
二、马克思关于划分经济时代的不同提法10
三、生产方式: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11
第三节 市民社会、市民阶层与市民精神14
一、市民社会的含义15
二、市民精神的塑造与市民社会的培育16
第四节 社会研究方法论系统17
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系统的三个层次18
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系统的基本特征23
第二章 人的本质与价值27
第一节 人的本质研究的方法论27
一、马克思主义之前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方法论缺陷27
二、历史唯物主义人的本质观的形成31
三、历史唯物主义人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33
第二节 人的价值量及其评价36
一、人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36
二、人的价值的本质37
三、人的价值量的评价标准38
四、评价人的价值量的意义40
第三节 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发展过程41
一、原始社会:人的价值的两重性42
二、阶级社会:人的价值的“二律背反”44
三、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价值不断提高47
第四节 人的自我完善的手段与方法51
一、需要与手段的矛盾是人的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52
二、人的自我完善的条件(手段)分析55
三、人的自我完善的方法与途径59
第三章 改革与生产力发展63
第一节 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上)63
一、问题的提出63
二、回到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的全面考察64
三、理论与现实: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66
四、机会与任务:重视社会科学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71
第二节 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下)72
一、社会科学也是“硬科学”73
二、社会科学的三大生产力功能77
三、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参与经济建设主战场80
第三节 人的创造性、生产力标准与改革84
一、何为人的创造性84
二、人的创造性与生产力标准的一致性86
三、改革要致力于提高人的创造性88
第四节 改革与解放生产力的辩证思考91
第五节 生产力理论的主体性特征97
一、生产力内涵的主体性97
二、生产力标准的主体性101
三、生产力价值的主体性103
第四章 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06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文明建设106
第二节 官僚主义的体制原因及其消解手段112
一、官僚主义产生的体制原因113
二、用民主与法制手段,消解和防止官僚主义117
三、结束语126
第三节 消除官僚主义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27
一、官僚主义是现行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127
二、官僚主义产生的体制原因129
三、官僚主义消解的主要途径132
四、结束语136
第四节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137
一、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37
二、建设法治国家必须调整党的领导的内容和方式139
三、依法治国是党转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内容140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法哲学思考144
一、合法性的解读:从让-马克·夸克到哈贝马斯144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合法性: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48
三、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和面临的挑战151
四、时代课题:永远保持党执政的合法性154
第五章 列宁法律思想与社会主义法制161
第一节 列宁早期法哲学思想初探161
一、社会是活动着发展着的有机体162
二、法律关系是社会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164
三、社会发展与法律进步的规律性168
第二节 列宁《哲学笔记》中的法哲学思想述论173
一、法哲学的唯物主义前提173
二、经济利益和法的关系的辩证分析177
三、法的现象及其运动规律179
四、政治自由与法律183
五、人权与法律186
第三节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及其法哲学基础190
一、新经济政策:一种剧烈的制度转型和创新191
二、主客观相一致的法哲学认识论196
三、对立统一的法哲学辩证法199
四、以民为本的法哲学价值观202
第四节 列宁的国家结构理论研究204
一、单一制与联邦制205
二、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平等208
三、中央集权制和民族区域自治214
第五节 列宁关于权力监督的理论与实践220
一、问题的提出220
二、人民:监督活动的主体——人民监督权至上222
三、党内监督:监督活动的关键——完善党内自我监督机制224
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监督活动的客体——重点是对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制约225
五、监督体系:监督活动的多渠道畅通——保障人民监督权实现的具体途径226
六、依法监督:监督活动的合法性——权力监督机制的关键环节228
七、结语230
第六节 依法治国的关键:权力制约与党法关系230
一、问题的提出230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原则232
三、权力制约与法律保障237
四、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237
五、结语244
第六章 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246
第一节 理念、制度与法治实践246
一、从制度到理念: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246
二、从法制到法治:当代中国法治文化发展的“圆圈”250
三、以法治理念为导引的法治文化培育254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文化的认同257
第二节 法治文化的认同:概念、意义、机理与路径260
一、法治文化认同概念分析261
二、法治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263
三、法治文化认同的机理268
四、法治文化认同的路径275
五、结语278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论纲278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一般理论279
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287
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路径296
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融通与创新306
第四节 法治理论发展的法治实践动力系统312
一、法治理论发展的法治实践主体系统313
二、法治理论发展的法治实践活动系统316
三、法治理论发展的法治实践环境系统320
四、法治理论发展的法治实践资源系统321
五、简短的结论331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意涵33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理论渊源33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科归属33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法治内涵33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价值功能334
第六节 从严治党的理念更新与模式选择335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从严治党335
二、治国治党要以法治文化为精神动力336
三、依法治国治党必须更新治国治党理念336
四、实现党和国家治理模式的重大变革338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339
第七节 政社互动:社会治理的新模式340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管理变迁历程340
二、善治:法治社会建设的价值依归342
三、政社互动模式的形成与实践转型345
四、善治目标下的政社互动模式之完善347
五、简短的结论352
第七章 司法理论与司法公信力353
第一节 列宁的司法权思想及其时代价值353
一、人民主权论:司法权的理论基点353
二、议会制与民主制的结合:司法权的制度基础358
三、党的领导与司法权独立:司法权的性质与权属362
四、防范司法权的滥用:司法权的监督365
五、列宁司法权思想的时代价值369
第二节 良性司法与司法公信力374
一、司法公信力的内涵374
二、我国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376
三、构建司法公信力的评价系统381
第三节 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384
一、司法权的本质属性384
二、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的关系385
三、建立健全科学高效有力的司法权力监督体系386
第四节 法院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追求司法的真善美388
一、法治文化: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化388
二、法院文化: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89
三、法院文化建设的境界之一:探寻司法之真390
四、法院文化建设的境界之二:崇尚司法之善392
五、法院文化建设的境界之三:追求司法之美393
第八章 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397
第一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397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概念界定398
二、经典作家对待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态度399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立场404
四、《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形成的理论脉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新成果405
第二节 大众化教育走向中的法学精英人才培养407
一、法学教育的本质是精英教育408
二、法学精英教育的基本要求410
三、法学教育理想目标的实现412
第三节 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检视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415
一、“十一五”本科质量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416
二、“质量工程”建设中的缺憾418
三、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亟待破解的难题420
四、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424
第四节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学教育改革426
一、重新定位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427
二、设定卓越法治人才质量标准的核心要素428
三、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机制430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433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特征与现实价值433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概念433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总体特征436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历程438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443
第二节 卢卡奇早期法哲学观初探445
一、物化论的法哲学本体观445
二、总体性的法哲学辩证法451
三、主体性的法哲学历史观455
第三节 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460
一、法哲学观的理论基础461
二、法西斯主义的群众心理基础及其法律意识形态488
三、权威主义家庭法权关系的性前提分析500
四、劳动民主、爱欲与人类自由506
后记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