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子学时代教育理念与当今高等教育观念变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文鹏,贾喜玲主编;王凤玲,张忠迪,吴兰君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27407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研究-世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子学时代教育理念与当今高等教育观念变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程1
(一)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2
(二)法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进2
(三)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流变3
(四)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演变4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沿革6
(一)中国高等教育初建时期6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时期7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8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临的困境10
(一)结构割裂,发展模式单一10
(二)过于注重数量,忽视质量11
(三)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与社会需求多样化脱节12
(四)教育理念滞后,人才培养模式趋同14
第一章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理念革新的西方资源: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16
一、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17
(一)西方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研究17
(二)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8
(三)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模式理论23
(四)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局限性及发展26
二、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模式29
(一)美国模式29
(二)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欧模式30
(三)日本及拉丁美洲模式31
(四)东欧转型国家模式32
三、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中国化36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研究进展36
(二)中国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40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流理论42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49
(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57
第二章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理念革新的本土资源:子学时代的教育理念62
一、子学时代教育思想的创生环境63
(一)子学时代的内涵63
(二)春秋战国时势流变65
(三)孔子的政治诉求与“为学”实践68
二、子学时代的教与学理念72
(一)子学时代圆融的教与学氛围73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76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学依据82
三、孔子师徒间教与学关系91
(一)师徒间的父子关系91
(二)师徒间的友人关系94
(三)师徒间的师徒关系95
四、子学时代教育理念的吁请96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观念嬗变97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观念现状103
(三)子学时代教育理念的吁请107
第三章 子学时代教育理念视域下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变革117
一、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变革的时代背景117
(一)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使高等教育具有国际性118
(二)信息化的现实背景使高等教育呈现多样性127
二、西方高等教育主流理念136
(一)胡塞尔“交互主体论”的基本观点137
(二)雅斯贝斯的“主体间性”教育观点145
(三)西方高等教育主流理念缺憾152
三、子学时代的教育观念的合理内核155
(一)孔子的多元和谐、异质协调的教育理念156
(二)子学时代教育理念对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启示161
第四章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理念的教育场域创新:师生精神相遇关系的建构175
一、精神相遇关系的哲学内涵176
(一)精神相遇关系的哲学意蕴176
(二)子学时代精神相遇教育观念的借鉴182
二、精神相遇关系下的教育教学思维192
(一)教育教学思维的含义192
(二)传统教育教学思维的弊端193
(三)精神相遇关系下的教育教学思维196
三、精神相遇关系下的教育教学特征199
(一)精神相遇关系的教育教学意蕴200
(二)精神相遇关系的教育教学形式202
(三)精神相遇关系的教育教学实现条件206
四、构建精神相遇关系的哲学依据219
(一)当前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219
(二)精神相遇关系的本体论意蕴221
(三)精神相遇关系的理想话语交往场域构建224
第五章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领域精神相遇关系实现的路径226
一、精神相遇——高等教育的祈想226
(一)高等教育现实的呼唤227
(二)高等教育走出困境的选择230
二、精神上相遇关系的范式构想237
(一)“相遇”作为一种态度——介入237
(二)“相遇”作为一种关系——平等238
(三)“相遇”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话238
三、精神相遇关系场域的塑造239
(一)精神主体角色之适应性240
(二)精神“相遇”场域的塑造244
(三)精神“相遇”观念的实现248
第六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课堂教学精神相遇关系观念的尝试269
一、营造圆融的教与学氛围,实现精神相遇269
(一)关注生活的胚基,营造感性的课堂生活环境270
(二)重视生命的灵性,营造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275
二、尊重差异,尝试“各因其人”教育283
(一)孔子“各因其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284
(二)秉承古训,“人性可塑”287
(三)尊重差异,“强而弗抑”291
三、倡导“乐学”,实现知识在精神相遇中愉悦生成308
(一)借鉴“游学”,拓展课堂309
(二)创设教学情境,尝试“乐学”313
第七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精神相遇观念的实践321
一、革新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师生精神特质321
(一)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凸显精神相遇观念322
(二)塑造精神场域,巧设师生“精神相遇”326
二、关注师生生活的胚基331
(一)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331
(二)彰显学生个性、生活情趣和生命的灵性334
(三)展现教师教学个性和人格的本真337
三、培养师生开放性、探究性思维342
(一)鼓励各种形式的教学342
(二)个别学生的补偿性教育353
(三)提倡学术“和而不同”357
主要参考文献366
后记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