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韩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韩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5100794.jpg)
- 张正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6931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38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148页
- 主题词:流域-土地利用-研究-广东省;流域-生态环境-研究-广东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韩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依据1
一、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前沿1
二、弥补LUCC区域案例研究不足的需要2
三、深化LUCC驱动力研究的需要2
四、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需要4
五、韩江流域LUCC的典型性5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6
一、研究内容6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6
第二章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研究综述8
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8
一、基本概念8
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关系9
第二节 LUCC计划10
一、LUCC计划进展10
二、LUCC研究内容11
第三节 LUCC格局与过程13
一、研究进展13
二、存在的问题14
第四节 LUCC驱动机制14
第五节 LUCC模型与预测15
一、LUCC模型15
二、LUCC模型发展趋势15
第三章 韩江流域概况17
第一节 地理位置17
一、研究区域的范围17
二、研究区地理位置17
第二节 自然地理背景18
一、气象气候18
二、地质基础18
三、地貌结构19
四、河流水系20
五、植被土壤22
第三节 社会经济概况23
一、人口增长23
二、经济发展24
第四节 空间分异25
一、山地丘陵区25
二、三角洲平原区26
第四章 韩江流域LUCC的格局与过程27
第一节 数据与方法27
一、数据27
二、方法27
三、技术流程31
第二节 土地覆被分类32
第三节 变化过程分析33
一、1986~1996年10年间35
二、1996~2006年10年间37
第四节 空间差异39
一、山地丘陵区和三角洲平原区39
二、山地丘陵区内部差异43
三、三角洲平原区内部差异47
第五章 韩江流域LUCC的驱动机制52
第一节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中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52
第二节 方法与数据53
一、方法53
二、数据54
第三节 驱动因素诊断54
一、因子诊断54
二、结果分析57
第四节 驱动因子分析58
一、人口变化58
二、经济发展61
三、农业技术进步62
四、富裕程度63
五、制度与体制64
第五节 典型区耕地动态变化分析65
一、山地丘陵区——以梅州市为例65
二、三角洲平原区——以汕头市为例69
第六章 韩江流域LUCC的情景模拟76
第一节 模型选择76
第二节 CLUE-S模型77
一、模型简介77
二、模型原理77
三、数据83
四、模拟步骤83
第三节 模型验证86
第四节 情景变化模拟和分析87
一、情景188
二、情景289
三、情景389
四、情景489
第七章 韩江流域LUCC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90
第一节 评价指标筛选90
一、拼块类型级别指标91
二、景观级别指标92
第二节 1986~1996年前10年LUCC生态环境效应评价94
第三节 1996~2006年后10年LUCC生态环境效应评价96
第八章 韩江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98
第一节 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方法99
一、评价思路99
二、评价指标99
三、综合评价模型102
第二节 总体评价103
一、总体趋势103
二、动态变化103
第三节 区内差异105
一、总体差异105
二、单项指标差异105
三、动态差异105
第九章 韩江流域典型区生态足迹评价108
第一节 引言108
第二节 概念界定和方法109
一、概念界定109
二、方法109
第三节 计算110
一、生物类资源消费用地110
二、化石能源消费用地113
三、生态生产性面积113
四、结果汇总114
五、区内差异115
第四节 结果分析117
一、现状分析117
二、动态分析119
第十章 结论126
参考文献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