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 下
  • 李弘祺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753265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87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6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2

第一节 个人、社会与受教育者2

1.“为己之学”3

2.教育的社会目的9

3.通才、经学者与君子14

4.理学思想中的人:有德之士、英雄、殉道者22

5.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24

第二节 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26

1.保守主义26

2.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28

3.儒家正统31

4.权威的生活态度、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33

第三节 关键论点41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47

第一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Ⅰ)47

1.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47

2.稷下学宫48

3.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50

4.汉代的地方学校54

5.汉代的私人教育57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59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69

第二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Ⅱ)72

1.隋、唐的高等教育72

2.隋、唐时代的地方教育77

3.宋代的官学与太学79

4.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82

5.辽、金、元的官学教育制度86

6.元代书院91

7.明代的国子监93

8.明代地方官学94

9.明代的书院96

10.结论100

第三节 考试制度:从察举到科举101

1.古代背景101

2.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103

3.养士105

4.汉代察举制度107

5.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113

6.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116

7.科举制度的兴起122

8.唐代的科举制度123

9.科举制度的完备127

10.科举文化的兴起133

11.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136

12.明代的科举制度142

13.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149

第三章 中国教育的思想史157

第一节 孔子与早期的儒家传统157

1.六艺157

2.孔子158

3.孟子与荀子165

4.孝道与家法172

5.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173

第二节 汉代礼治与儒家独尊地位的兴起177

1.董仲舒与汉代的合一思想177

2.经学、政治与教育179

3.礼仪与仪式主义183

4.才能的类别及知识人的分类185

5.怀疑论与怀疑态度的萌芽187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189

1.本体思维与形而上学的追求190

2.思想的重新评价191

3.佛教征服中国192

4.家族教育的贵族理想199

5.师承与道教之影响201

6.经学的新方向204

7.经学、史学与文学211

第四节 隋唐的兼容并蓄态度与自我知识认同的探求215

1.“正”的观念:儒家经典的确立与编纂215

2.从标准化到正统的建构220

3.韩愈、李翱与道统225

4.晚唐理想教师观念的危机230

5.隋唐教育思维里的佛教思想235

第五节 道学教育和博学241

1.道学教育的思想背景242

2.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奠定基础的道德人格244

3.童年与童科考试248

4.教学作为职业与志业251

5.经学与“四书”254

6.博学260

7.平民百姓的道德信念263

第六节 游牧民族知识人与汉人世界观的接触268

1.辽、金社会里的儒家思想268

2.蒙古人与元朝的教育理念271

3.佛教与道教及其重要性274

第七节 明代的道学思想282

1.陈白沙与湛若水283

2.王阳明287

3.明代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289

4.庶民主义、威权主义与儒学正统294

第八节 总结中国教育思想的社会史305

1.善书与功过格306

2.学术研究的仪式化:以经学为例309

第四章 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317

第一节 历代教育内容的变化317

1.《论语》、《孝经》和汉朝的官学课程318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课程320

3.隋唐时期的官学课程内容325

4.宋朝早期的变化329

5.道学的课程思想和实践333

6.道学教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338

7.明朝的道学课程340

8.在明代儒学视野之外345

第二节 勤奋读书的乐趣348

1.勤奋学生的故事349

2.藏书351

3.私人藏书和爱书359

第三节 结论:自得、自由和自任375

第五章 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381

第一节 识字教育381

1.把识字视为教育理念381

2.唐代之前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384

3.唐代蒙书389

4.宋代蒙书与朱熹396

5.元、明两代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402

6.为女童和女性所编撰的启蒙教材及基础教科书407

第二节 家庭教育和家训414

1.古代理论与理想415

2.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家庭教育和家训416

3.传统中国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训424

4.透过家庭教育复制的儒家正统434

第三节 技术教育442

1.汉代至唐代官学里的技术学校442

2.宋、辽、金、元的技术教育446

3.明代的技术教育450

4.自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教育451

第六章 学生的理想与现实466

第一节 传统中国的学生:理想与现实466

1.孔子及其门徒观466

2.战国时期的弟子469

3.秦、汉的学生与博士弟子:从礼仪中学习472

4.魏晋南北朝的学生生活:贵族理想与行为表现478

5.唐代的学生: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488

6.佛、道僧院戒律以及对庶民学生的教育500

7.书院生活与科举抱负的依违关系:宋代的学生503

8.道学思想家对学规的批评506

9.学习成为汉人:辽金元学校的学生521

10.明代的学校生活:知识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满524

11.明代学规527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学生运动539

1.汉代的学生运动539

2.宋代的学生运动542

第七章 结论:晚明以后558

第一节 书写传统的重要性558

1.书面考试的重要性558

2.文献与学术561

3.不屈的自我与威权的性格564

第二节 自我、宗教性与道德感569

1.不证自明的道德真理与道学的宗教性569

2.道德的自信与勤奋的工作伦理572

3.计量道德表现的统计表573

4.道德感576

5.英国善书578

6.权威、自信与清教徒资本主义者580

7.晚明中国人与清教徒的比较582

附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586

一、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586

二、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593

三、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教育597

四、庶民教育:格言、戏剧、家训、善书、祀典及儒家正统600

五、个别施教;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605

六、文字考试与论辩考试的差别608

七、权威人格的形成612

八、结论615

参考书目617

索引6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