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路网体系规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城市路网体系规划](https://www.shukui.net/cover/78/35071541.jpg)
- 蔡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5824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103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城市道路-交通运输规划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路网体系规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城市路网及其研究意义3
1.2 城市交通问题冷思考3
1.2.1 问题成因解析3
1.2.2 问题成因剖析4
1.3 交通运输效率与路网系统评价10
1.3.1 交通效率及其内涵分析10
1.3.2 边际效用与车道资源配置12
1.3.3 路网系统评价的基本内容13
1.4 路网规划的理念思路与方法14
1.4.1 体系化规划理念的提出14
1.4.2 结构性规划思路的提出14
1.4.3 模式化规划方法的提出15
1.5 本书内容组织17
参考文献17
第2章 路网通行能力与交通控制基本规律19
2.1 路网基本组成元件21
2.2 交通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1
2.3 机动车路段交通特性分析21
2.3.1 基本通行能力21
2.3.2 交叉口间距与路段通行能力折减24
2.3.3 多车道折减系数29
2.3.4 交叉口间距及其他因素对路段车速的影响30
2.3.5 公交专用道与非专用道的交通特性31
2.3.6 快速路交通流特性分析32
2.4 非机动车路段交通特性分析33
2.5 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分析33
2.5.1 纯机动车交叉口34
2.5.2 非机动车交叉口37
2.5.3 混合交叉口38
2.6 交通控制的基本规律认识41
2.6.1 灯控平交体系的基本规律认识41
2.6.2 绿波协同体系的基本规律认识43
2.6.3 信号控制模式下的干支路口衔接分析44
2.6.4 公交运行与路网信号控制分析51
2.6.5 高饱和度与非协调交通控制分析52
本章小结53
参考文献54
第3章 路网运输效率与基本路网模式选择57
3.1 路网运输效率解析59
3.1.1 内涵解析59
3.1.2 公式推导60
3.2 路网运输效率评价指标的基本作用61
3.2.1 路网效率评价指标间的基本关系61
3.2.2 路网运输效率评价指标与传统技术指标的基本关系62
3.3 不同交通方式的运输效率比较63
3.4 路网运输效率与基本路网模式选择67
3.4.1 立交体系与平交体系比较67
3.4.2 路段协调体系与非协调体系比较67
3.4.3 绿波交通与双向路网模式70
3.4.4 单向交通组织模式分析71
3.5 时耗-能力转换与辅助车道资源配置74
3.5.1 辅助车道及其配置方法的提出74
3.5.2 主体车道的车速提升作用分析75
3.5.3 左转辅助车道设置分析76
3.5.4 国内外辅助车道设置倾向78
本章小结80
参考文献80
第4章 适宜路网密度确定83
4.1 当前交叉口最佳间距认识85
4.1.1 当前主要观点分析85
4.1.2 规范中的观点冲突86
4.1.3 既有路网间距推理分析87
4.1.4 现有推理方法评析88
4.2 居民个体交通出行效率与最佳路网密度91
4.2.1 居民出行效率分析法的基本原理91
4.2.2 居民出行效率分析法的形成91
4.2.3 公式参数取值范围分析94
4.2.4 干路网最佳间距分析95
4.2.5 步行与自行车的交通需求97
4.2.6 对居民出行效率法的进一步分析98
4.3 公交运行与最佳路网密度98
4.3.1 最佳公交线网密度的公式推导99
4.3.2 城市中心区的最佳线网密度分析100
4.3.3 公交最佳站距分析104
4.3.4 城市边缘区最佳公交线网密度分析113
4.3.5 基本结论115
4.4 转向比例与最佳路网密度115
4.4.1 转向比例公式推导115
4.4.2 计算公式验证116
4.4.3 互联指数与合理干路网密度分析117
4.4.4 路段进出强度与合理路网密度分析119
4.5 交通迂回系数与最佳路网密度119
4.5.1 概念确立119
4.5.2 计算公式构建120
4.5.3 交通迂回与适宜干路间距分析123
4.6 道路用地比例与适宜路网密度125
4.6.1 可用道路资源分析125
4.6.2 车道用地比例与适宜路网间距分析127
4.7 合理路网密度的仿真验证127
4.7.1 模型测试条件127
4.7.2 测试结果分析127
4.7.3 仿真结果进一步探讨130
4.8 快速路适宜路网密度分析130
4.8.1 建设目的与适宜路网密度130
4.8.2 立交桥最小间距与快速路路网密度分析131
本章小结132
参考文献133
第5章 合理路网等级结构确定135
5.1 路网等级结构含义137
5.2 国外道路等级划分及路网衔接137
5.2.1 美国的分类方法与路网衔接137
5.2.2 俄罗斯的分类方法与路网衔接141
5.2.3 日本的分类方法与路网衔接143
5.3 国内道路等级划分145
5.3.1 等级划分的历史演变145
5.3.2 现行分级及进出衔接规定145
5.3.3 现行道路分级的基本原则146
5.3.4 现行分级的主要问题148
5.4 国内路网等级结构问题及改进建议152
5.4.1 国内路网等级结构的主要问题152
5.4.2 路网等级结构改进建议156
本章小结161
参考文献162
第6章 中观路网组织模式构建163
6.1 路网模式运输效率的比较条件确定165
6.1.1 交通用地面积计量165
6.1.2 比较前提与主要比较内容165
6.2 国内外类格网路网模式分析166
6.2.1 案例选取167
6.2.2 指标统计168
6.2.3 路网参数比较173
6.2.4 规划理念反思179
6.3 路网组织模式分析与优化182
6.3.1 断面分流模式分析182
6.3.2 降序组合模式分析190
6.3.3 机非内外交换模式分析195
6.3.4 单向平面分流体系203
6.3.5 路网组织模式总结211
6.4 路网组织与交通设计配合217
本章小结222
参考文献223
第7章 城市布局与路网规划225
7.1 我国城市交通问题解析227
7.1.1 交通问题的一般性原因227
7.1.2 交通问题的客观原因228
7.1.3 交通问题的主观原因229
7.1.4 城市路网结构失调的影响230
7.1.5 交通问题成因的进一步剖析230
7.2 城市布局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239
7.2.1 现代城市空间规划思想的形成240
7.2.2 城市布局结构发展战略分析240
7.3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分析246
7.3.1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相互作用描述247
7.3.2 交通方式与城市布局的相互关系分析247
7.4 促进道路交通与城市布局协调发展的基本措施250
7.4.1 扩容升级与渐进发展250
7.4.2 渐进策略的突破口251
本章小结262
参考文献262
第8章 城市结构单元的路网组织结构分析263
8.1 中心区路网组织结构分析265
8.1.1 CBD的适宜交通模式及其集约性分析265
8.1.2 模式误区及CBD路网优化建议270
8.1.3 国内中心区交通改进措施建议275
8.2 城市发展轴路网组织结构分析277
8.2.1 国外发展轴经验总结278
8.2.2 国内城市发展轴分析283
8.3 居住区路网组织结构分析286
8.3.1 小学规模与居住小区合理规模286
8.3.2 居住小区内部与外部交通组织失效286
8.3.3 小区功能布局与路网模式优化287
8.3.4 TOD发展策略对居住小区规划规模、布局及交通组织的启示290
8.3.5 居住小区布局模式优化的实施策略291
8.4 城市快速路系统分析293
8.4.1 城市环射道路系统的作用293
8.4.2 环路规划的原则与合理半径293
8.4.3 环射道路的匹配分析294
8.4.4 快速路与地面道路的衔接模式分析296
8.5 路网结构单元组合303
本章小结304
参考文献305
第9章 结论与展望307
9.1 主要结论309
9.2 问题与展望314
附录315
附录Ⅰ VISSIM微观交通仿真在路网组织模式中的应用317
附录Ⅱ 各路网模式的交叉口信号组织325
后记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