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
  • 崔军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12234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11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323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工科(教育)-课程-研究-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实际问题与研究意义1

一、宏观背景1

二、实际问题3

三、研究意义4

第二节 文献综述5

一、国内研究现状5

二、国外研究现状14

三、中外研究述评32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模型33

一、研究问题33

二、概念模型34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35

一、实用主义知识观35

二、混合并行的研究策略35

三、具体研究方法与设计36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47

一、研究思路47

二、内容结构47

第六节 术语定义与研究定界48

一、工程与工程实践48

二、高等工程教育49

三、课程50

第二章 工程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52

第一节 国外工程教育的起源52

一、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践52

二、面向实践的课程56

三、工程教育起源阶段的特点61

第二节 国外工程教育的转型63

一、工程教育偏离工程实践63

二、科学主导的课程66

三、工程教育转型阶段的特点69

第三节 国外工程教育的超越71

一、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的趋势71

二、螺旋式地回归到“整体工程观”的实践76

第四节 我国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82

一、早期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践82

二、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偏离与回归83

本章小结86

第三章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探索87

第一节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课程模式87

一、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88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89

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95

四、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97

第二节 丹麦奥尔堡大学PBL课程模式100

一、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101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102

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108

四、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111

第三节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ELED课程模式114

一、课程改革愿景与目标114

二、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116

三、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123

四、课程特点与改革经验125

第四节 回归工程实践:跨案例的聚类分析127

一、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影响因素127

二、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必要性129

三、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指向性131

四、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多样性133

本章小结135

第四章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偏离工程实践的现状与问题136

第一节 课程设计层面的调查与分析136

一、教育目标与学习结果136

二、课程结构及实践环节139

三、学习经验与学习评价143

四、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144

第二节 课程实施层面的调查与分析144

一、教育目标与课程结构146

二、学习结果与课程效果149

三、教学方式与学习经验153

四、与工程实践的关联度155

第三节 课程现状隐含的问题及成因158

一、课程目标脱离工业需求158

二、课程结构分离工程能力159

三、课程内容偏离工程实践160

四、学生学习游离中心地位162

五、课程改革缺乏观念指导163

第四节 回归工程实践:中外课程现状的比较164

一、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必要性164

二、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广度165

三、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深度166

四、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方式167

本章小结170

第五章 当前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诉求171

第一节 我国大四毕业生对课程改革的诉求171

一、工程思维与薄弱环节171

二、学习经验与学习场所173

三、课程类型与课程要素174

四、课程评论与改革意见175

第二节 我国企业雇主对课程改革的诉求177

一、对工程能力的评价179

二、对工程能力的期望181

三、对工程实践的认识185

四、对课程改革的建议189

第三节 工程专业组织对课程改革的诉求195

一、美国的工程专业组织196

二、英国的工程专业组织197

三、欧盟的工程专业组织199

四、亚洲的工程专业组织201

第四节 回归工程实践: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期待202

一、课程需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202

二、非技术能力与技术能力并重207

三、我国工程课程现状与目标的差距209

本章小结212

第六章 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重构213

第一节 课程理念的更新213

一、工程观:整体工程观视域下工程实践的新特征213

二、人才观:当代及未来工程师职业的新形象216

三、课程观: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的“工程范式”课程218

第二节 课程目标的重建225

一、以培养“工程专业能力”为课程目标225

二、工科毕业生“工程专业能力”框架227

三、课程目标重建的策略229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重组231

第四节 课程结构的优化237

一、课程结构优化的方向237

二、课程结构优化的要素240

三、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模型设计244

第五节 学习经验的设计246

第六节 教学模式的选择248

一、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CDIO模式249

二、基于工程问题的PBL模式250

三、基于工程项目的Pj BL模式250

四、基于工业经验的ELED模式253

五、基于工作环境的校企合作Co-op模式255

六、基于综合工程训练中心的平台模式257

本章小结260

第七章 结论262

第一节 研究的回顾262

第二节 主要结论263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267

第四节 相关建议269

第五节 研究的局限270

参考文献271

附录291

附录A国外支持性文献清单291

附录B学生和雇主调查问卷298

附录C国内外专家访谈提纲307

后记3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