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2013最新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2013最新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5016157.jpg)
- 中公教育浙江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5803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资格考试-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浙江省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2013最新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基础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1
考点聚焦1
考点梳理1
一、小学教育概述1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1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2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2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2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3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6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7
(一)小学教育的特点7
(二)小学教师的特点9
第二节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10
考点聚焦10
考点梳理10
一、学校管理概述10
(一)学校管理的概念10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11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11
(四)学校管理的过程11
(五)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12
二、学校的组织机构14
(一)学校组织机构的含义14
(二)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14
(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14
三、学校的运行机制15
(一)学校管理体制15
(二)学校规章制度16
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17
考点聚焦17
考点梳理17
一、教育概述17
(一)教育的概念17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7
(三)教育的属性18
(四)教育的功能19
(五)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9
二、教育学概述23
(一)教育学的概念23
(二)教育学的发展23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7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27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28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28
四、教育目的29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29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30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30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31
(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31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31
五、教育制度32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32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32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33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33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4
考点聚焦34
考点梳理34
一、课程的概念34
二、课程的作用35
三、课程的类型35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35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5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36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36
四、课程理论流派36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36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37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37
五、课程内容37
(一)课程计划37
(二)课程标准38
(三)教材38
六、课程开发39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39
(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39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39
七、课程评价40
(一)课程评价的涵义40
(二)课程评价主要模式40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40
(一)基本理念40
(二)核心理念40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41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41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41
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42
(一)课程结构42
(二)课程内容42
(三)课程实施42
(四)课程管理43
(五)课程评价44
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44
考点聚焦44
考点梳理44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44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44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44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45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45
(一)专业理念45
(二)专业知识45
(三)专业能力45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46
(一)三阶段发展46
(二)四阶段发展47
(三)五阶段发展47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47
(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47
(二)开展微格教学48
(三)进行专门训练48
(四)反思教学经验48
第六节 教育科学研究48
考点聚焦48
考点梳理48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48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48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48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49
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50
(一)教育观察法50
(二)教育调查法51
(三)教育实验法54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55
(五)教育叙事研究法55
(六)个案法56
(七)历史法56
(八)比较法56
三、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56
(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概念56
(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56
(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57
强化训练59
第二章 学生指导6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63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63
考点聚焦63
考点梳理63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63
二、认知过程64
(一)感觉64
(二)知觉65
(三)注意66
(四)记忆68
(五)言语71
(六)思维71
(七)想象74
三、情绪情感过程75
(一)情绪75
(二)情感75
四、意志过程76
(一)意志的概念与特征76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76
(三)意志品质77
五、个性心理77
(一)需要77
(二)动机78
(三)兴趣78
(四)能力78
(五)性格79
(六)气质79
(七)人格80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81
考点聚焦81
考点梳理82
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82
(一)身心发展的概念82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82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83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84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84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85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89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89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90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90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91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91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92
考点聚焦92
考点梳理92
一、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规律92
(一)学习的概念92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92
二、学习理论94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94
(二)认知学习理论95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98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98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100
(一)认知过程的指导100
(二)非认知过程的指导100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101
四、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03
(一)能力差异103
(二)认知方式差异104
(三)性格差异与教育104
五、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05
(一)学习兴趣的概述105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05
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106
(一)学习习惯的概述106
(二)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07
第四节 小学德育107
考点聚焦107
考点梳理108
一、德育的涵义108
二、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108
(一)爱国主义教育108
(二)理想教育108
(三)集体主义教育108
(四)劳动教育109
(五)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109
三、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109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109
(二)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109
(三)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109
(四)自觉纪律的形成109
四、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109
(一)外部条件109
(二)内部条件110
五、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110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10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11
六、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12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12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112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13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113
七、小学德育的原则113
(一)导向性原则113
(二)疏导原则113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14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14
(五)因材施教原则114
(六)知行统一原则114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115
(八)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115
八、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15
(一)小学德育的途径115
(二)小学德育的方法116
第五节 美育118
考点聚焦118
考点梳理118
一、美育的概述118
(一)美育的概念118
(二)美育的发展118
(三)美育的功能119
(四)美育的任务120
二、美育的内容120
(一)形式教育120
(二)理想教育120
(三)艺术教育121
三、美育实施的原则121
(一)美育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121
(二)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的正确结合121
(三)掌握艺术内容和掌握艺术方法相统一121
(四)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121
四、美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121
(一)美育的实施途径121
(二)美育的实施方法122
第六节 小学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122
考点聚焦122
考点梳理123
一、小学生的医疗保健常识123
(一)小学儿童的生理特点与卫生123
(二)小学儿童的营养卫生125
二、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127
(一)小学儿童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127
(二)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128
三、小学儿童心理健康130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130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131
四、心理评估132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132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132
五、小学生心理辅导134
(一)心理辅导概述134
(二)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135
强化训练136
第三章 班级管理13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39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139
考点聚焦139
考点梳理139
一、班级的概念139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140
(一)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140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40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40
三、班级管理概述141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141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141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141
四、班级管理的模式142
(一)常规管理142
(二)平行管理142
(三)民主管理142
(四)目标管理142
五、班级管理的原则143
(一)方向性原则143
(二)全面管理原则143
(三)自主参与原则143
(四)教管结合原则143
(五)全员激励原则143
(六)平行管理原则144
六、班级管理的方法144
(一)调查研究法144
(二)目标管理法144
(三)情境感染法144
(四)规范制约法144
(五)舆论影响法145
(六)心理疏导法145
(七)行为训练法145
七、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145
(一)班级管理中的问题145
(二)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146
八、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146
(一)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146
(二)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47
(三)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47
第二节 班主任148
考点聚焦148
考点梳理148
一、班主任的概念148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148
(一)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148
(二)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148
(三)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148
三、班主任的基本素养149
(一)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149
(二)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149
(三)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149
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49
(一)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49
(二)个别教育工作150
第三节 班级活动152
考点聚焦152
考点梳理152
一、班级活动的概念152
二、班级活动的功能153
(一)满足交往功能153
(二)学习发展功能153
(三)个性发展功能153
(四)班集体建设功能153
(五)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153
三、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153
(一)日常性班级活动154
(二)阶段性班级活动154
第四节 班队活动155
考点聚焦155
考点梳理155
一、班队活动的含义155
二、班队活动的原则155
(一)教育性原则155
(二)针对性原则155
(三)自主性原则156
(四)多样性原则156
(五)计划性原则156
(六)生活化原则156
三、班队活动的类型156
(一)主题教育活动156
(二)班队例会156
(三)班队文艺活动156
(四)班队体育活动156
(五)班队科技活动157
(六)班队劳动157
(七)班队游戏活动157
(八)少先队活动157
第五节 课外活动158
考点聚焦158
考点梳理158
一、课外活动概述158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158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158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160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60
三、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62
四、小学课外活动的管理过程162
(一)制订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162
(二)建立、健全课外活动工作管理系统162
(三)建立辅导队伍,提高辅导队伍素质162
(四)创设条件、充实设备,保证课外活动的时间163
(五)课外活动工作的评价163
强化训练163
第四章 学科知识16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67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167
考点聚焦167
考点梳理167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67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67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67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68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68
二、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168
三、语文课程的总目标169
四、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169
五、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2
六、语文教学建议173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73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173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73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73
七、语文评价建议173
第二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175
考点聚焦175
考点梳理175
一、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75
(一)对数学课程的定位175
(二)对数学的认识175
(三)对数学学习的认识175
(四)对数学教学的认识175
(五)对数学教育评价的认识175
(六)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作用的认识175
二、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76
三、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及内容176
(一)总体目标176
(二)学段目标177
(三)内容目标178
四、数学教学建议181
五、数学评价建议182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182
(二)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182
(三)情感态度的评价182
(四)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182
(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182
(六)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182
(七)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182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183
强化训练183
第五章 教学设计18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86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186
考点聚焦186
考点梳理186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186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187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188
(一)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188
(二)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188
(三)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188
四、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18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89
(二)教学背景分析189
(三)教学目标设计189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89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190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90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190
考点聚焦190
考点梳理191
一、学习需要分析191
(一)学习需要分析概述191
(二)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步骤191
(三)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191
二、学习内容分析192
(一)言语信息192
(二)智力技能192
(三)认知策略193
(四)动作技能193
(五)态度193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93
(一)学习准备分析193
(二)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195
(三)焦虑水平196
(四)学习动机分析196
第三节 教案设计与编写196
考点聚焦196
考点梳理196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与设计类型196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196
(二)教案设计的类型197
二、教学目标设计198
(一)教学目标的内容198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198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200
(一)教学重难点的区别与联系200
(二)确定教学重难点的要求200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方法200
四、教学过程设计201
(一)导入新课201
(二)新课讲授203
(三)巩固练习204
(四)课堂总结205
五、作业布置205
六、板书设计206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211
考点聚焦211
考点梳理211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和意义211
(一)概念211
(二)意义211
(三)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变化211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213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整合213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整合213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213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213
(二)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213
(三)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214
(四)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214
第五节 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214
考点聚焦214
考点梳理214
一、综合课程214
(一)综合课程的类型214
(二)目前在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215
二、综合实践活动218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和性质218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218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219
强化训练220
第六章 教学实施22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22
第一节 教学概述222
考点聚焦222
考点梳理222
一、教学的概念222
(一)教学的内涵222
(二)教学的特点222
(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223
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223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223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223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223
(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24
三、教学的意义224
(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24
(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224
(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224
第二节 教学过程224
考点聚焦224
考点梳理224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224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25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25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225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25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226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226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227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228
(一)激发学习动机228
(二)领会知识228
(三)巩固知识228
(四)运用知识228
(五)检查知识228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229
考点聚焦229
考点梳理229
一、教学原则229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229
(二)我国小学教学原则229
二、教学方法233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233
(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233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237
第四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模式238
考点聚焦238
考点梳理238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238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238
(一)个别教学制238
(二)班级授课制239
(三)分组教学240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240
(五)特朗普制241
三、教学模式241
(一)国外流行的教学模式241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242
第五节 课堂教学的实施242
考点聚焦242
考点梳理242
一、教学实施的环节242
(一)备课242
(二)上课243
(三)作业的布置与修改243
(四)课外辅导243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44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244
(一)教学情境的含义244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要素244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一般程序244
(四)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245
三、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245
(一)直接教学策略245
(二)自主型教学策略246
(三)共同解决教学策略246
四、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247
(一)课堂教学总结的概念247
(二)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247
五、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248
(一)课堂教学行为248
(二)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248
第六节 学习动机249
考点聚焦249
考点梳理249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249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249
(一)学习需要249
(二)诱因250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250
(一)激发功能250
(二)指向功能250
(三)维持功能250
(四)调节功能250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250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250
(二)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250
(三)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251
(四)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251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251
六、学习动机的理论251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251
(二)需要层次理论252
(三)成就动机理论252
(四)成败归因理论252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253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254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254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254
第七节 学习方式255
考点聚焦255
考点梳理255
一、学习方式的类型255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255
(二)学习方式的类型256
二、学习策略256
(一)学习策略概述256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256
(三)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258
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258
(一)知识的学习258
(二)技能的学习261
强化训练262
第七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26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66
第一节 教学评价266
考点聚焦266
考点梳理266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266
二、小学教学评价的内容266
(一)学生发展评定267
(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267
(三)课程和教材评价267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267
(一)诊断教学问题267
(二)提供反馈信息267
(三)调控教学方向267
(四)激励学习热情268
(五)检验教学效果268
四、教学评价的类型268
(一)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68
(二)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268
(三)根据评价的方法,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69
(四)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269
五、教学评价的原则270
(一)客观性原则270
(二)发展性原则270
(三)整体性原则270
(四)指导性原则270
六、小学教学评价的步骤及方法270
(一)建立评价目标270
(二)收集评价信息270
(三)报告评价结果271
七、教学评价的常见问题及对策271
(一)现存问题271
(二)新的教学评价理念272
(三)教学评价改革的对策272
第二节 教学反思273
考点聚焦273
考点梳理273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273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273
(一)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273
(二)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273
(三)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273
(四)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274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274
(一)反思教学理念274
(二)反思教学目标274
(三)反思教学过程274
(四)反思教学得失274
(五)教学再设计274
四、教学反思的意义275
(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275
(二)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275
(三)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275
五、教学反思的类型275
(一)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275
(二)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276
(三)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276
(四)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276
六、教学反思的原则276
(一)自主性原则276
(二)真实性原则276
(三)及时性原则276
(四)个性化原则277
七、教学反思的方法277
(一)行动研究法277
(二)自我提问法277
(三)教学诊断法277
(四)比较法277
(五)阅读新知法277
八、教学反思的过程277
(一)具体经验阶段277
(二)观察与分析阶段277
(三)重新概括阶段278
(四)积极的验证阶段278
强化训练278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面授辅导课程280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面授辅导课程282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