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基础
  • 廖福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905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19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241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3

(一)整体观念3

(二)辨证论治4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6

第一节 阴阳学说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6

(一)阴阳的普遍性6

(二)阴阳的相对性7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7

(一)阴阳对立7

(二)阴阳互根7

(三)阴阳消长7

(四)阴阳转化8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8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8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8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9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9

(五)确定治疗原则9

(六)归纳药物性能9

(七)指导防病养身9

第二节 五行学说10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0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0

(一)五行的特性10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10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11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12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2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联系12

(二)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13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13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13

第二章 藏象15

第一节 五脏16

一、心16

(一)主血脉16

(二)主神志16

(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17

(四)开窍于舌17

【附】心包络17

二、肺17

(一)主气17

(二)主宣发肃降18

(三)通调水道18

(四)在体合皮,其华在毛18

(五)开窍于鼻19

三、脾19

(一)主运化19

(二)主升清19

(三)主统血20

(四)主肌肉、四肢20

(五)开窍于口,其华在唇20

四、肝20

(一)主疏泄20

(二)主藏血21

(三)主筋,其华在爪21

(四)开窍于目22

五、肾22

(一)藏精,主生殖、生长和发育22

(二)主水、司开阖23

(三)主纳气23

(四)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23

(五)开窍于耳,司二阴23

【附】命门24

第二节 六腑24

一、胆24

二、胃24

(一)受纳与腐熟水谷24

(二)主通降,以降为和25

三、小肠25

(一)主受盛化物25

(二)泌别清浊25

四、大肠25

五、膀胱26

六、三焦26

【附】奇恒之腑26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27

一、脏与脏27

(一)心与肺27

(二)心与脾27

(三)心与肝28

(四)心与肾28

(五)肺与脾28

(六)肝与肺29

(七)肾与肺29

(八)肝与脾29

(九)脾与肾29

(十)肝与肾30

二、脏与腑30

(一)心与小肠30

(二)肺与大肠30

(三)脾与胃31

(四)肝与胆31

(五)肾与膀胱31

第四节 气、血、津液32

一、气32

(一)气的概念、生成和分布32

(二)气的功能34

二、血35

(一)血的生成循行35

(二)血的功能35

三、津液36

(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分布36

(二)津液的代谢36

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36

(一)气和血的关系37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37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37

第三章 经络39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39

一、经络的概念39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39

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与分布40

一、十二经脉40

(一)名称及其属络关系40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循行规律41

二、奇经八脉43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43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43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43

三、传导感应,调节机能平衡44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44

一、说明病理变化44

二、指导诊断和治疗44

(一)指导疾病的诊断44

(二)指导临床治疗44

三、用于疾病的预防45

第四章 病因46

第一节 发病原理46

一、疾病的发生46

二、基本病机47

(一)阴阳失调47

(二)邪正消长49

第二节 致病因素49

一、六淫49

(一)风50

(二)寒50

(三)暑51

(四)湿51

(五)燥52

(六)火53

【附】疫疠53

二、七情54

(一)七情致病的特点54

(二)常见七情病证54

三、其他致病因素55

(一)饮食劳逸55

(二)外伤56

(三)痰饮与瘀血56

第五章 诊法和辨证58

第一节 诊法58

一、望诊58

(一)一般望诊58

(二)舌诊62

二、闻诊65

(一)声音65

(二)嗅气味65

三、问诊65

(一)问寒热66

(二)问汗67

(三)问头身胸腹痛67

(四)问饮食口味68

(五)问二便68

(六)问睡眠69

(七)问经带胎产69

(八)问小儿70

四、切疹70

(一)脉诊70

(二)按诊73

第二节 八纲辨证74

一、表里74

(一)表证74

(二)里证75

(三)表里同病与半表半里75

二、寒热75

(一)寒证75

(二)热证75

(三)寒热错杂76

三、虚实76

(一)虚证76

(二)实证76

(三)虚实夹杂77

四、阴阳77

(一)阴证77

(二)阳证77

(三)亡阴与亡阳77

【实习一】观看望诊、舌诊、脉诊的录像及舌诊模型79

【实习二】四诊和八纲辨证练习81

第六章 预防与治则83

第一节 预防83

一、未病先防83

(一)固护正气,增强抗邪能力83

(二)避免病邪的入侵84

二、既病防变84

第二节 治则84

一、治本与治标84

二、扶正与祛邪85

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86

【附】治法(八法)87

第七章 中药与方剂89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理论89

一、概述89

(一)中药的采收89

(二)干燥89

(三)贮藏89

二、中药的炮制89

(一)炮制的目的89

(二)炮制方法90

三、中药的性能91

(一)四气91

(二)五味91

(三)升降浮沉92

(四)归经92

(五)药物的毒性92

四、中药的应用92

(一)配伍93

(二)用药禁忌93

(三)用量94

(四)用法94

第二节 常用中药94

一、解表药94

(一)辛温解表药95

(二)辛凉解表药95

二、清热药96

(一)清热泻火药96

(二)清热燥湿药97

(三)清热解毒药98

(四)清热凉血药98

(五)清退虚热药99

三、温里药100

四、泻下药100

(一)攻下药101

(二)润下药101

(三)峻下逐水药102

五、利水渗湿药102

六、芳香化湿药103

七、祛风湿药104

八、祛痰止咳平喘药105

(一)温化寒痰药105

(二)清化热痰药106

(三)止咳平喘药106

九、行气药107

十、止血药108

十一、活血化瘀药108

十二、补益药109

(一)补气药109

(二)补血药110

(三)补阴药111

(四)补阳药112

十三、消导药112

十四、安神药113

十五、平肝熄风药114

十六、开窍药115

十七、收涩药116

十八、其他药117

(一)驱虫药117

(二)外用药118

第三节 方剂的基本理论119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119

二、方剂的变化规律119

(一)药物增减的变化120

(二)药物配伍的变化120

(三)药量增减的变化120

(四)剂型更换的变化120

三、常用剂型120

(一)汤剂120

(二)丸剂120

(三)散剂121

(四)膏剂121

(五)丹剂121

(六)酒剂121

(七)糖浆剂121

(八)片剂121

(九)冲剂121

(十)针剂122

四、常用方剂122

(一)解表剂122

(二)清热剂123

(三)温里剂126

(四)泻下剂127

(五)和解剂128

(六)祛湿剂130

(七)祛痰剂132

(八)润燥剂134

(九)理气剂135

(十)理血剂136

(十一)补益剂138

(十二)消导剂140

(十三)安神剂141

(十四)熄风剂142

(十五)开窍剂143

(十六)收敛固涩剂144

(十七)驱虫剂146

【实习三】中药的蜡叶与生药标本示教147

【附】常用中成药简表149

第八章 辨证论治(脏腑)153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153

一、心气虚、心阳虚153

二、心血虚、心阴虚154

三、心脉痹阻154

四、心火亢盛155

五、痰迷心窍155

第二节 肝与胆病155

一、肝血虚、肝阴虚155

二、肝气郁结156

三、肝火上炎156

四、肝风内动156

五、肝胆湿热157

第三节 脾与胃病157

一、脾气虚158

二、脾阳虚158

三、湿热蕴脾158

四、胃阴不足159

五、胃寒证159

六、胃火证159

七、食滞胃脘159

第四节 肺与大肠病160

一、肺气虚160

二、肺阴虚160

三、风寒束肺161

四、风热犯肺161

五、痰热壅肺161

六、痰浊阻肺161

七、大肠湿热162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162

一、肾阴虚162

二、肾阳虚162

三、膀胱湿热163

第六节 脏腑兼病163

一、心脾两虚163

二、心肾不交164

三、肝胃不和164

四、肝肾阴虚164

五、脾肾阳虚164

【附】卫气营血辨证施治165

一、卫分证165

二、气分证166

(一)热扰胸膈166

(二)热壅于肺166

(三)热炽阳明166

(四)热结肠道166

(五)气分湿热166

三、营分证167

(一)热伤营阴167

(二)热入心包167

四、血分证167

(一)血分实热167

(二)血分虚热168

第九章 针灸169

第一节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169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169

一、十四经腧穴169

二、经外奇穴169

三、阿是穴169

第三节 腧穴的主治和作用169

一、近治作用169

二、远治作用170

三、特殊作用170

第四节 腧穴的体表定位170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170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170

三、指量法170

第五节 十四经脉常用腧穴与经外奇穴172

一、十四经脉172

(一)手太阴肺经172

(二)手厥阴心包经173

(三)手少阴心经174

(四)手阳明大肠经175

(五)手少阳三焦经176

(六)手太阳小肠经177

(七)足阳明胃经179

(八)足少阳胆经181

(九)足太阳膀胱经183

(十)足太阴脾经185

(十一)足厥阴肝经186

(十二)足少阴肾经187

(十三)任脉188

(十四)督脉189

二、经外奇穴191

(一)头部191

(二)躯干部191

(三)四肢部192

第六节 针法193

一、毫针刺法193

(一)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193

(二)操作方法194

(三)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196

二、三棱针刺法198

(一)针具198

(二)操作方法198

(三)适应范围198

(四)注意事项199

三、皮肤针刺法199

(一)针具199

(二)操作方法199

(三)适应范围199

(四)注意事项199

四、皮内针刺法199

(一)针具199

(二)操作方法199

(三)适用范围199

(四)注意事项200

五、耳针疗法200

(一)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称200

(二)耳穴的分布201

(三)耳穴的部位和主治201

(四)选穴处方原则203

(五)耳针的操作方法203

【附】贴压法203

(六)耳针注意事项204

六、电针204

(一)操作方法204

(二)适应范围204

(三)注意事项204

第七节 灸法204

一、艾炷灸204

(一)直接灸204

(二)间接灸205

二、艾条灸205

三、温针灸206

四、施灸须知206

第八节 拔罐法206

(一)投火法206

(二)闪火法206

(三)注意事项206

【实习四】常用腧穴体表定位208

【实习五】毫针的进针行针出针操作209

【实习六】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耳针、电针操作211

【实习七】灸法、拔罐的基本操作212

附录一 常见病针灸辨证治疗213

附录二 常用方剂索引2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