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牧草学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牧草学通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4994583.jpg)
- 王栋编撰 著
- 出版社: 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
- ISBN:161011
- 出版时间:1952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牧草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牧草之栽种与管理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应用名词之意义1
第二节 刍料植物及牧草2
第三节 牧草学之定义及内容3
第四节 牧草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4
第二章 牧草之重要6
第一节 牧草与畜业6
第二节 各国栽种牧草之面积7
第三节 牧草之营养价值8
第四节 种植牧草之其他利益11
第五节 结论14
第三章 牧草之特性及其分类15
第一节 一般牧草之特性15
第二节 优良牧草应具之特性16
第三节 牧草之分类19
第四节 牧草栽种及利用时应行注意之点20
第五节 结论23
第四章 草地之规划25
第一节 社会情形之调查25
第二节 自然环境之考察26
第三节 牧场之种类27
第四节 草地之设计28
第五节 草地设计之实例29
第六节 结论32
第五章 地面之准备34
第一节 水道34
第二节 障隔物37
第三节 庇护棚39
第四节 其他地面设备41
第五节 整地42
第六节 结论44
第六章 牧草之选择45
第一节 栽种之目的45
第二节 牧场之风土46
第三节 市场之状况47
第四节 草料之产量48
第五节 草种之营养价值48
第六节 结论50
第七章 牧草之种子53
第一节 草种之来源53
第二节 草种之品质54
第三节 草种法规与草种场55
第四节 草种之采购57
第五节 草种之新陈57
第六节 草种之统计59
第七节 草种之检验59
第八节 草种价值之计算64
第九节 结论65
第八章 牧草之混种67
第一节 概述67
第二节 混种之利益67
第三节 选择混种牧草之标准69
第四节 配合混种牧草之实例72
第五节 结论73
第九章 播种74
第一节 播种之时期74
第二节 播种之数量75
第三节 播种之方式77
第四节 播种之深度77
第五节 保护植物78
第六节 结论80
第十章 施肥及接种81
第一节 概说81
第二节 氮肥82
第三节 磷肥84
第四节 钾肥85
第五节 钙肥86
第六节 有机肥料87
第七节 接种88
第八节 结论90
第十一章 牧草之生长与繁殖92
第一节 牧草需要之养分92
第二节 牧草各部之生长与利用94
第三节 牧草生长之过程98
第四节 养料之构成利用与积贮101
第五节 牧草之繁殖104
第六节 结论107
第十二章 影响牧草生长之重要因子108
第一节 水分108
第二节 温度112
第三节 光113
第四节 土壤之酸度114
第五节 地力之肥瘠116
第六节 刈牧对于牧草生长之影响118
第七节 影响牧草生长之其他因子119
第八节 牧草之更替120
第九节 结论122
第十三章 草种之生产124
第一节 概述124
第二节 花与种子125
第三节 种子之成熟时期127
第四节 种子之散布129
第五节 草种之收获131
第六节 种子之休眠132
第七节 草种之贮藏133
第八节 影响草种产量及生活力之因子134
第九节 生产草种应行注意之点135
第十节 结论137
第十四章 草地之管理139
第一节 耘耙139
第二节 紧压140
第三节 烧草141
第四节 杂草之防除142
第五节 集约管理144
第六节 轮流利用146
第七节 结论148
第十五章 粗劣草地之改进150
第一节 粗劣草地之成因150
第二节 干燥砂质草地之改进151
第三节 潮湿粘质草地之改进151
第四节 酸性草地之改进152
第五节 碱性草地之改进153
第六节 劣化草地之改进154
第七节 结论156
第十六章 牧草和农作的轮栽158
第一节 概述158
第二节 我国历来的农业经营方式158
第三节 革新我国农业的途径161
第四节 牧草与农作轮栽的利益162
第五节 轮作的原则166
第六节 轮作制的几个例子169
第七节 结论170
牧草之利用与保藏173
第十七章 牧草利用概述173
第一节 利用之方式173
第二节 放牧之利弊174
第三节 青饲之利弊175
第四节 调制干草之利弊177
第五节 青贮之利弊178
第六节 调制嫩干草之利弊180
第七节 结论181
第十八章 草地之生产力182
第一节 影响牧草产量之因子182
第二节 影响牧质地之因子185
第三节 一年中牧草生产之变化190
第四节 草地单位193
第五节 草地之负载量195
第六节 结论197
第十九章 放牧200
第一节 牧地之种类200
第二节 牧地之利用方式201
第三节 放牧开始之时期202
第四节 放牧停止之时期204
第五节 适当放牧之利益205
第六节 重牧之影响206
第七节 轻牧之影响207
第二十章 放牧(续)209
第一节 家畜之习性及放牧之管理209
第二节 延迟放牧211
第三节 轮流放牧213
第四节 更替放牧与混合放牧215
第五节 气胀发生之原因与防治216
第六节 适当之放牧218
第二十一章 青饲220
第一节 适于青饲之环境220
第二节 青饲制度221
第三节 青饲植物221
第四节 青饲之施行222
第五节 结论224
第二十二章 干草226
第一节 概述226
第二节 干草之种类及其应具之优点227
第三节 干草调制时发生之变化228
第四节 草料之收割231
第五节 干草之调制233
第二十三章 干草(续)237
第一节 干草之运送及贮积237
第二节 干草之估测240
第三节 自然燃烧244
第四节 棕色干草245
第五节 割草地之管理246
第六节 结论247
第二十四章 青贮料250
第一节 概述250
第二节 青贮料之利用251
第三节 细菌等微生物之作用252
第四节 青贮之原理255
第五节 适于青贮之刍料261
第六节 青贮塔264
第二十五章 青贮料(续)268
第一节 青料之装贮268
第二节 青贮料之重量269
第三节 青贮时养料之损失272
第四节 特种青贮方法274
第五节 窖藏法与堆藏法276
第六节 凋萎积贮法279
第七节 结论283
第二十六章 嫩干草287
第一节 概述287
第二节 嫩干草之优点289
第三节 嫩干草之利用291
第四节 适当草料之产生292
第五节 嫩草人工蒸干之步骤295
第二十七章 嫩干草(续)300
第一节 干燥机之型式300
第二节 干燥机应具之条件306
第三节 嫩干草成分之标准308
第四节 结论309
第十八章 草原之利用与管理312
第一节 草原产权之整理312
第二节 放牧规律之拟订313
第三节 草原之分级314
第四节 放牧计划之拟定315
第五节 家畜行动之控制317
第六节 草料丰歉之调节319
第七节 补充饲料之采用320
第八节 结论322
第二十九章 牧草与水土保持324
第一节 概述324
第二节 冲刷之为害325
第三节 影响冲刷之因子327
第四节 冲刷与植物之生长329
第五节 牧草与水土保持331
第六节 防止冲刷之其他方法332
第七节 草地之保护334
第八节 与防止冲刷有关之牧草特性335
第九节 结论336
第三十章 有毒和有害植物339
第一节 概述339
第二节 主要有植物339
第三节 主要有害植物3??344
第四节 有毒及有害植物的芟除344
第五节 家畜中毒受害的防止345
第六节 结论346
第一编 饲料化学成分之定量分析349
第一章 定量分析概说349
第一节 应用名词之诠释349
第二节 溶液350
第三节 指示剂353
第二章 定量分析之方法及主要仪器之应用355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355
第二节 容量分析法355
第三节 天平357
第四节 量体积用之仪器358
第五节 洗濯溶液359
第三章 样品之处理360
第一节 样品之采集360
第二节 样品之切碎蒸干及混合361
第三节 样品之装瓶及标记362
第四章 饲料之主要成分363
第一节 粗油脂363
第二节 粗纤维质364
第三节 粗蛋白质364
第四节 矿物质365
第五节 无氮浸出物365
第六节 水分366
第七节 饲料成分之保证366
第八节 结论366
第五章 水分之鉴定367
第一节 用具及药品367
第二节 方法及手续367
第三节 方法之检讨369
第六章 灰分之鉴定370
第一节 用具370
第二节 方法及手续370
第三节 方法之检讨371
第七章 粗油脂之鉴定372
第一节 用具及药品372
第二节 方法及手续372
第三节 方法之检讨373
第八章 粗纤维质之鉴定374
第一节 用具及药品374
第二节 方法及手续374
第三节 方法之检讨375
第九章 粗蛋白质之鉴定376
第一节 用具及药品376
第二节 分析方法及手续376
第三节 方法之检讨377
第十章 无氮浸出物之鉴定379
第二编 牧草之栽种与调制380
第一次 草种之登记380
第二次 草种之观察380
第三次 草种净度之测定381
第四次 草种重量之统计382
第五次 草种室内发芽试验383
第六次 草种田间发芽试验384
第七次 草种价值之计算385
第八次 牧草试验区之准备386
第九次 播种试验386
第十次 品种观察试验388
第十一次 按时期收割试验389
第十二次 按高度收割试验391
第十三次 根部淀粉量之观察393
第十四次 新陈种子比较试验396
第十五次 混种试验397
第十六次 分蘖试验399
第十七次 肥料试验400
第十八次 集约管理401
第十九次 放牧程度试验402
第二十次 牧草在一年中各月产量之测定404
第廿一次 干草之调制试验405
第廿二次 干草之调制试验(续)407
第廿三次 干草之调制试验(续)407
第廿四次 干草之调制试验(续)408
第廿五次 干草堆之堆积409
第廿六次 干草重量之测算410
第廿七次 罐藏青贮料之调制410
第廿八次 窖藏青贮料之调制411
第廿九次 青贮料之测算413
第三十次 适口性试验414
附录416
我国度量衡标准制有市用制与英美制折合表416
万国原子量表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