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
  • 严世芸主编;秦玉龙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576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45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561页
  • 主题词:中医学-中医学院-教材;中国医药学-医学史-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先秦、两汉医学——中医学术思想的起源与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第一节 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3

一、哲学与医学的结合3

(一)阴阳学说对医学的渗透4

(二)五行学说与医学相结合9

(三)气、精、神生命观的确立13

(四)形神论与中医基本理论16

二、自然科学技术对医学的影响18

(一)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和物候学19

(二)天文、历法、物候学对医学的影响21

(三)冶金技术与“九针”之制23

第二节 养生学的形成24

一、养生术的起源与导引吐纳、养神服食24

二、春秋战国诸子的养生理论26

(一)老子“清静无为”说26

(二)庄子“养生”、“全形”说27

(三)子华子“贵生”说27

(四)孔子“安适自养”说28

(五)荀子“修身礼治”说28

(六)韩非子“啬神”、“少欲”说28

(七)管子“节欲存精”说29

(八)《吕氏春秋》集先秦养生学大成29

(九)《淮南子》中的养生思想32

(十)《黄帝内经》论养生33

第三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34

一、《内》、《难》医学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志34

二、藏象学说的建立36

(一)解剖与度量36

(二)“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37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39

四、病因研究42

五、病证和病机理论44

(一)病证记载概括44

(二)病机理论研究44

六、诊断学成就48

(一)色诊48

(二)脉诊49

七、治法及治则的制定51

第四节 《伤寒杂病论》——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55

一、《伤寒杂病论》的问世55

二、伤寒外感辨证论治56

(一)六经辨证论治56

(二)“辨证平脉”57

三、杂病辨证论治58

第五节 中药理论的萌芽——第一部本草专著的问世60

一、本草学的雏形60

二、《神农本草经》成书61

第六节 古代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的产生64

一、运气学说的发展概况64

(一)两汉律历与运气学说64

(二)运气学说的逐渐形成66

(三)运气推衍与气象规律67

二、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70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医学——医学理论的继承和临床方治的革新73

第一节 晋唐时期养生学的发展74

一、葛洪与陶弘景的养生思想74

(一)葛洪的养生思想74

(二)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78

二、《诸病源候论》养生宣导术80

(一)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81

(二)孕妇及小儿养生81

三、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83

(一)抑情节欲84

(二)“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85

(三)依时摄养85

(四)内视、调气86

(五)食宜、食养和食疗86

(六)服食、服水87

(七)养老87

第二节 医经的整理与研究88

一、全元起与《内经训解》——注疏《素问》的开山88

二、王冰与《素问注》89

(一)整理编次89

(二)补遗七篇89

(三)注释阐发90

三、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之专题研究92

四、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94

五、王叔和著《脉经》和编次张仲景方论96

六、孙思邈对《伤寒论》研究97

第三节 病机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98

一、巢元方的病因病机学说98

二、脏腑病机学说的衍进100

三、王冰阐发“气动”病机学说103

第四节 本草学的形成104

一、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104

二、《新修本草》的颁行105

第五节 经方的衍变与经验方的兴起108

一、经方的衍变109

二、经验方的兴起110

(一)葛洪的《肘后备急方》112

(二)孙思邈的《千金要方》112

(三)王焘的《外台秘要》113

第六节 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115

陈延之115

孙思邈121

第三章 宋金元医学——理论探索的深入和“新学肇兴”129

第一节 伤寒学的形成与诸家的研究131

一、庞安时阐论寒毒伤阳和四时温证132

二、朱肱对《伤寒论》的阐发和补充133

三、成无己开《伤寒论》注解之先河134

四、许叔微以“表里虚实”论治伤寒136

五、郭雍补仲景论述之阙略137

六、刘完素创论六经传受皆为热证138

七、王好古倡论伤寒内感阴证139

八、其他伤寒研究诸家140

第二节 方书的盛行与学术理论的阐发141

一、官方钦定之方书141

二、医家个人编著的方书143

第三节 “新学肇兴”与学术争鸣148

一、学术争鸣与学派的形成150

二、金元医家学术流派152

(一)河间学派152

(二)易水学派153

(三)张从正攻邪一派154

(四)朱震亨的养生学说及“丹溪学派”155

第四节 临床各科学术成就157

一、儿科方面的建树157

二、妇产科方面的贡献160

三、外伤科方面的发展163

四、针灸学方面的成就165

第五节 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167

钱乙167

许叔微178

严用和192

刘完素201

张从正211

张元素220

李杲232

罗天益241

朱震亨249

王履258

第四章 明代医学——医家学说和学术理论的充实、发展262

第一节 明代前期医学思想263

一、戴思恭263

二、王履264

三、刘纯264

四、虞抟265

五、王纶265

六、汪机265

第二节 寒温之辨267

第三节 脏腑经络理论的深入探索269

一、脾胃、肝肾、脾阴的研究270

(一)脾肾关系认识的完善270

(二)乙癸同源,肝肾同治272

(三)脾阴学说的确立273

二、命门学说的发展275

(一)命门的位置275

(二)命门的作用277

三、三焦名实之探讨278

四、对奇经八脉的研究281

第四节 四诊及辨证纲领的逐步完善282

一、四诊内容的不断充实282

(一)对望诊的重视与研究282

(二)问诊内容的归纳与总结283

(三)脉学发展的新阶段284

二、辨证纲领的逐步完善285

第五节 本草学发展的新篇章287

一、《本草纲目》——本草学的总结288

二、疏义致用的《本草经疏》289

三、诸家本草著作的相继出现290

第六节 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293

薛己293

李时珍301

周慎斋312

缪希雍322

张介宾332

吴有性342

喻昌348

李中梓359

绮石370

第五章 清代医学——外感热病与杂病专科论治的发展和研究379

第一节 对温补时弊的批判380

一、温补时弊的产生及其批判381

二、有关学术争议382

第二节 伤寒学的深入研究与温病辨证体系的确立383

一、《伤寒论》的深入研究383

(一)柯琴的六经地面说383

(二)张志聪的六经气化为病论385

(三)尤在泾的以法类证研究386

(四)徐灵胎的以方类证研究387

(五)俞根初详论四时感证388

二、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389

(一)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390

(二)吴瑭论三焦辨证392

(三)薛雪对湿热病的辨证论治393

(四)王士雄的《温热经纬》395

三、温疫学说的形成与发展395

(一)戴天章发挥温疫辨治396

(二)杨璿剖析伤寒、温病之异398

(三)余师愚的治疫心得399

(四)王士雄论霍乱400

第三节 《金匮要略》杂病研究和专病专科论治的深入400

一、《金匮要略》研究的深入400

(一)徐彬的《金匮要略论注》401

(二)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401

(三)吴谦的《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402

(四)程林的《金匮要略直解》402

(五)沈目南的《金匮要略编著》403

(六)黄元御的《金匮悬解》403

二、专病专科论治的进步403

(一)吴澄的《不居集》403

(二)姜礼的《风劳臌膈四大证治》404

(三)傅山的《傅青主女科》411

(四)费伯雄的《医醇賸义》415

(五)王泰林的《肝病证治》418

第四节 中西医学汇通思潮的产生和尝试422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与认识422

二、中西医学汇通的探索424

三、中医改进说与科学进化论427

第五节 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430

张璐430

叶桂436

徐大椿450

吴瑭458

王清任471

吴师机477

石芾南487

唐宗海492

附录 历代医家著作年表5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