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 冯若水编写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14115·32
  • 出版时间:1975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1

概论1

阴阳1

一、论理的工具2

二、包罗万象3

三、无所定指4

四、阴阳的基本规律5

五行9

一、取类比象10

二、五行的基本规律13

第二章 脏象19

概论19

五脏20

一、心20

(附 手少阴心经脉循行部位)22

附:心包络23

(附 手厥阴心包络经脉循行部位)23

二、肝23

(附 足厥阴肝经脉循行部位)25

三、脾26

(附 足太阴脾经脉循行部位)27

四、肺28

(附 手太阴肺经脉循行部位)29

五、肾30

(附 足少阴肾经脉循行部位)33

六腑33

一、胆33

(附 足少阳胆经脉循行部位)34

二、胃35

(附 足阳明胃经脉循行部位)37

三、小肠37

(附 手太阳小肠经脉循行部位)38

四、大肠39

(附 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部位)39

五、膀胱40

(附 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部位)41

六、三焦41

(附 手少阳三焦经脉循行部位)42

附:奇恒之腑42

营卫气血44

一、营44

二、卫45

三、气46

四、血47

五、营卫气血的相互关系48

津液49

一、津液的区别及其功用49

二、津液和其它体液的关系50

第三章 病因52

概论52

外因53

一、风55

二、寒57

三、暑58

四、湿60

五、燥61

六、火62

七、疫疠63

八、伏邪64

九、其它致病因素65

内因66

一、七情66

二、饮食71

三、劳倦73

四、房室74

第四章 病机75

概论75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76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77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78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79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80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81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81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84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85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86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86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87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88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89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89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90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91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92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93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94

附:痰饮95

附:血96

第五章 诊断99

概论99

四诊100

一、望诊101

二、闻诊113

三、问诊116

四、切诊125

八纲139

一、阴阳140

二、表里145

三、寒热148

四、虚实153

第六章 辨证157

概论157

伤寒六经辨证158

一、太阳病159

二、阳明病160

三、少阳病161

四、太阴病162

五、少阴病163

六、厥阴病164

温病辨证165

一、卫气营血辨证165

二、三焦辨证168

三、脏腑辨证171

第七章 药物187

概论187

药物的性能188

一、四气五味189

二、升降浮沉191

三、归经194

中药的用法195

一、配伍195

二、禁忌197

药物分类199

一、解表药199

二、涌吐药200

三、泻下药200

四、逐水药201

五、清热药201

六、芳香化湿药202

七、利水渗湿药202

八、祛风胜湿药203

九、温里药203

十、芳香开窍药203

十一、安神定志药204

十二、平肝息风药204

十三、理气药204

十四、理血药205

十五、补气药205

十六、补阳药205

十七、补血药206

十八、补阴药206

十九、消导药206

二十、止咳化痰药206

二十一、止咳平喘药207

二十二、固涩药207

二十三、驱虫药208

二十四、外用药208

脏腑用药法208

一、心经209

二、肝经209

三、脾经209

四、肺经210

五、肾经210

六、胃经211

七、膀胱经211

八、胆经212

九、大肠经212

十、小肠经213

十一、三焦经213

第八章 治疗法则214

概论214

治疗原则216

一、标、本217

二、从、逆218

三、脏腑补泻221

四、特殊治疗224

八法运用规律225

一、汗法225

二、吐法227

三、下法228

四、和法229

五、温法230

六、清法231

七、补法232

八、消法236

八法的配合运用237

一、汗下并用237

二、温清并举237

三、攻补兼施238

四、消补同用238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2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