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肇始与分流 1917-1920的新文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肇始与分流 1917-1920的新文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4979161.jpg)
- 姜玉琴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花城出版社
- ISBN:978753605635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82页
- 主题词:新文学(五四)-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肇始与分流 1917-1920的新文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1
上编3
第一章 导论3
一 对文学史重写的再思考3
二1917—1920:“重写”的学理基点8
三 相关概念与写作方法的说明17
第二章 《新青年》与新文学22
第一节《新青年》:一份影响深远的刊物22
一 依仗实力:从上海迁往北京22
二 大权独握:一份“私人”刊物26
第二节从“新青年”到“新人”30
一“新青年”:何种范式的人30
二“种”的退化与“人”的重塑32
三“新人”:人性与兽性的合一35
第三章 陈独秀文学思想的来源38
第一节 法国启蒙思想与文学观念38
一 面向法国:接受与传播38
二 面向文学:准则的由来与形成43
第二节“进化论”与文学史观47
一 接受“进化”:过于偏至的理论武器47
二 解读“革命”:迂回地切入文学本体50
三 解读“文学”:思潮意义大于文本价值53
四 解读“通俗”:弃“神”而重“人”56
第四章 彷徨与抉择59
第一节 奠基期的理论分歧与选择59
一1917—1920:理论的发轫、探讨及初步形成59
二“革命”大旗下的两大“改良”派系61
三 学术还是政治:文学改良意见的分歧63
四 阵营的分裂: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66
第二节 国民文学与“国民性”70
一 创作范式:国民文学70
二 围绕“国民性”的两种创作73
三 最后抉择:文学大众化77
第三节从“人的文学”到“平民文学”81
一“富贵的人”:一种反人道主义的划分81
二 平民与人:一个假设的价值等同88
第五章 反思与检讨94
第一节“人”与“非人”:本体论上的一次认识失误94
一 悖论:个人主义与群体本位主义94
二“人”的发现:农民与工人98
三 误读:文学价值与“阶层”103
第二节 对前期理论的检讨107
一 文学革命转向政治、文化革命107
二 文学无目的性与贵族精神111
三 整理国故与重提易卜生主义116
下编123
第六章 关于“新文学”123
第一节 诞生与发展123
一 考证“新文学”一词123
二 新文学、新文学史的确立128
三 现代文学取代新文学130
第二节 演变及特征133
一 由朦胧、含混到明晰、确立133
二 偏离与回归“新文学”135
三“新”的含混中共同使用的称谓138
第七章 放弃与皈依143
第一节 一个最为费解的文学“符号”143
一 依附于狭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143
二 现实主义的发生与传播146
三 超越文学:国家权力的构成部分150
第二节 从西欧到苏俄:对批判现实主义的追随152
一 关注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学152
二《小说月报》、《新青年》介绍的作家、诗人157
第三节 皈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63
一“两代”作家的碰撞163
二 转向:茅盾与前期创造社165
三 犹豫与接受:鲁迅与“革命文学”169
四 认可“唯物史观”的内在契机172
第八章 继承与错位176
第一节 直线奔跑的现实主义176
一 人生与人生观改造176
二 进化论与正确的世界观181
三 阶级论与现实主义186
第二节 两套不同的话语:胡风与鲁迅191
一 胡风:独尊世界“进步文艺”传统191
二 鲁迅:从未独尊现实主义196
第三节 胡风现实主义理论的再认识199
一 评估:“左翼”的理论体系199
二 理论文本:现代与反现代203
第九章 鲁迅与易卜生211
第一节《国民公敌》与“反庸众”思想211
一 选择《国民公敌》211
二“少数人”与“多数派”214
三“独异”与“庸众”217
四 平常人·国民性·其他220
第二节《狂人日记》与《国民公敌》224
一1906—1909:最喜欢的作家易卜生224
二 故事、人物及结局227
三 从欧洲的“勇士”到中国的“狂人”231
第十章 鲁迅与尼采237
第一节“狂人”与“超人”:两种不同的文化喻体237
一“狂人”:新文学中的一个“原型”237
二“超人”思想与鲁迅的小说240
三“狂人”:中国化的“超人”244
第二节“摩罗”精神:新文学的起点248
一 魏连殳:另一个“狂人”形象248
二 求缺不求圆的美学风格251
参考文献255
索引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