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略 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略 中
  • 黄美来,蔡振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780153888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546页
  • 文件大小:1MB
  • 文件页数:19页
  • 主题词:小康-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略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卷)769

第三篇 小康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769

第一章 小康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必需加强经济体制改革769

第一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769

一、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769

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展开770

三、金融、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770

四、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771

五、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扩展771

第二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问题772

一、政府职能与改革开放新阶段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772

二、国有大企业改革难度加大,垄断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773

三、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773

四、金融体制存在较大缺陷,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773

五、社会信用严重缺失,市场秩序比较混乱773

六、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773

第三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74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774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774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776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778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779

第二章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784

第一节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形式784

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784

二、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785

三、大力发展公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经济787

第二节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789

一、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789

二、消除体制性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790

三、提高素质,加快发展791

第三节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792

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意义793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795

第三章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798

第一节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798

一、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799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800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总的任务和主要内容801

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805

五、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806

第二节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807

一、公司治理结构807

二、法人治理结构对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意义807

三、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808

四、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808

第三节 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810

一、垄断行业的危害810

二、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811

三、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的主要举措812

第四章 深化农村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817

第一节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817

一、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817

二、从我国国情出发,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820

三、按照保障农民权益和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821

第二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823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823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825

三、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826

第三节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828

一、农村税费改革现状828

二、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统一城乡税制,以税惠农828

第四节 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828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829

二、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829

第五章 完善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831

第一节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831

一、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831

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832

三、消除市场壁垒、打破行政保护,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833

第二节 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835

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所取得的成就835

二、充分认识资本市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836

三、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837

第三节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840

一、社会信用体系概述841

二、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842

三、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843

第六章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847

第一节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847

一、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必要性847

二、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852

第二节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853

一、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体制改革的进展853

二、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855

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点和主要任务856

第七章 完善财税体制和深化金融改革860

第一节 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860

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的必要性860

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制的主要任务861

三、推进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税收管理权限865

第二节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866

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初步形成866

二、我国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868

三、推进财政改革的措施869

第三节 深化金融企业改革874

一、着力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874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876

三、加快各类金融企业改革步伐,稳步发展多种金融市场878

第四节 健全金融调控机制880

一、金融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880

二、稳步实施利率和汇率改革881

三、积极审慎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883

四、大力健全金融调控的基础设施884

五、时刻保持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885

六、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统一886

第五节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886

一、明确监管目标886

二、转变监管理念887

三、完善金融法规888

四、突出监管重点888

五、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889

六、建立监管协调机制890

七、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890

八、建立对监管部门的监督机制891

九、逐步与国际监管接轨892

第八章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893

第一节 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893

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始终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893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894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895

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应对能力896

五、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897

六、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立足于促进共同发展897

第二节 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898

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899

二、利用外资的重点是促进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和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造899

第三节 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900

一、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900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900

三、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贸体制,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902

四、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903

第九章 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905

第一节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905

一、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905

二、解决就业矛盾的出路在于改革就业体制906

三、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908

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908

第二节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909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绩和经验909

二、我国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910

三、统筹兼顾,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910

第三节 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911

一、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911

二、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912

三、发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作用,切实做到部分积累912

四、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创造条件,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础部分全国统筹913

五、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实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913

六、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914

七、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914

八、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建立补充保险915

九、开辟筹资渠道,强化社会保障费用征缴,保障基金安全915

十、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成社会安全网916

第四篇 小康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919

第一章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919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919

一、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919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923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924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要求925

一、全球政治民主化浪潮的扩展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925

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926

三、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将推动小康社会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927

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深入将推动小康社会政治建设927

第三节 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务929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929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931

三、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932

第二章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决策机制943

第一节 健全民主制度943

一、健全民主制度概述943

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943

第二节 扩大基层民主944

一、扩大基层直接民主,是推动国家直接民主发展的重要要基础944

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重点945

三、扩大基层民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945

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946

一、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946

二、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应做好的几项工作946

第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948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948

一、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948

二、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继续努力948

三、加强执法,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得到严格实施951

第二节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952

一、司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953

二、司法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措施953

第四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956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目标956

一、充分认识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性956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957

第二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957

一、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957

二、科学规范部门职能,改革行政执法体制958

三、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958

第三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运作959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959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961

三、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963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965

第五章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966

第一节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966

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966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收和用好各类人才967

三、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和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967

四、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的人才968

五、加强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开发969

六、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969

七、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970

八、积极引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970

第二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971

一、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971

二、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972

三、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制度972

第三节 建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强国战略机制972

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972

二、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995

三、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1004

四、创新人才市场体系1017

五、建立健全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机制1030

第六章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1042

第一节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1042

一、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42

二、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1043

三、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1043

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1043

第二节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1044

一、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044

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1045

三、党员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要努力成为“三个模范”1046

四、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1047

第三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1048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1048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1050

三、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途径和方法1052

第四节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1055

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大意义1055

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1056

第五节 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1058

一、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1058

二、建立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1059

第六节 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1060

一、党的基层组织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1060

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1061

三、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1063

第七节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064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必要性1064

二、坚持依法执政1066

三、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1066

第八节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1067

一、党的作风建设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1067

二、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067

三、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1069

第五篇 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1073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073

第一节 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1073

一、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1073

二、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1074

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074

四、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对提升国民素质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1075

五、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必需的社会精神环境1075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1075

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对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挑战1076

二、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挑战1076

三、新世纪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及其在国际斗争中的影响日益加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挑战1077

四、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封建主义残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沉渣泛起对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挑战1077

第三节 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1077

一、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1077

二、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1079

第四节 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追求1081

一、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082

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发展1085

三、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全面提高小康社会的国民素质1088

四、积极发展和繁荣小康社会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090

第二章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094

第一节 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1094

一、民族精神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1095

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1096

第二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1098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1099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1099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1100

第三章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1101

第一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1101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1101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1102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顺利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1102

第二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1103

一、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要求1103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要求1103

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点1104

四、思想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1104

第四章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1105

第一节 科技和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动力1105

一、科技和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1105

二、科技和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1106

第二节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措施1107

一、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加大教育与科技的投入1107

二、应加大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力度1107

三、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1108

第五章 积极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109

第一节 积极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必要性1109

一、发展文化公益事业,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1109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1109

第二节 积极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1109

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110

二、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1111

三、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1113

第六章 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1116

第一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1116

一、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1116

二、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为各类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1117

三、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1119

四、面向市场的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坚持向企业化转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120

五、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结合1121

六、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制,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1122

七、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1123

第二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124

一、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出发,充分认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1124

二、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1125

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推进教育创新1126

四、以建设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为方向,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1127

五、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1128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130

一、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1130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1131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132

四、积极稳妥地进行文化体制改革1134

五、深化体育改革1135

第四节 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1136

一、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136

二、公共卫生建设的目标和要求1137

三、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主要措施1138

第六篇 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1143

第一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143

第一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挑战和压力1143

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绩1143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挑战和压力1145

第二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1147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1147

二、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促进优生优育1147

三、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1147

四、强化城乡污染治理1148

五、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1148

六、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149

第三节 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论述1149

一、江泽民在1991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49

二、江泽民在1992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51

三、江泽民在1993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53

四、江泽民在1994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57

五、江泽民在1995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60

六、江泽民在1996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62

七、江泽民在1997年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64

八、江泽民在1998年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65

九、江泽民在1999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65

十、江泽民在2001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66

十一、江泽民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67

十二、胡锦涛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68

十三、胡锦涛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170

第二章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72

第一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1172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和本质要求1173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1174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1174

四、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74

第二节 提高国民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要求1175

一、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1175

二、树立现代健康观念,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质1179

第三节 努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8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富民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勇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84

二、要正确处理好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善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84

三、注意关心和解决好人民生活问题,解决好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工作1185

第七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验集粹1189

第一章 小康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经验与体会1189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孙效东1189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固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马夫1195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马金虎1198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原文涛1201

全力推进“四化”进程,加速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刘同鑫 章松1206

把握主导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孟昭贵1209

加快城镇化建设发展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何敏 陈文儒1213

抓好“三大重点”,加快经济发展&高历行1218

树立科学发展观,搭建富民兴县平台&任怀业1222

抢抓新的机遇,做强区域经济&刘国彬1225

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做好能源转换文章,努力争创自治区旗县市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第一&特木尔巴根1228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泾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秋青山123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赵洪奇1234

借创业长风,绘大足宏图&辛世杰 江涛1238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促县域经济上台阶&郑伟仪1240

统筹颍东城乡发展,加快富民强区步伐&李兴武1242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施建霞1247

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鞠晓阳1251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木勒1253

实践“三个代表”,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发展册亨经济&陆光华1256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跨越式发展步伐&李澄海1260

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宝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周全华1264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刘中伯1268

实现“五个对接”,谋求跨越发展&于祥1271

扭住“三个关键”,发展“六大经济”,全力以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储诚胜1273

坚持科学发展观,探求工业化道路&王显义1278

在科学的轨道上领跑,在率先的进程中奋进&孔海燕1281

倾力第一要务,加快兴区富民&涂胜华1285

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好富民“三条路”&曹文泉1289

依托金银冶炼强势产业,推动“中国银都”跨越发展&杨文129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塑造雁城东大门新形象&周晓云1294

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五种关系”&勒世标1297

第二章 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与体会1300

推进依法行政,优化发展环境&刘奇130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塑造政府良好形象&陈君文1304

从发展和改革入手解决乡村运转难问题&刘国湘1305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朱季历1308

加快依法行政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人民政府——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安阳市人民政府1312

提高舆论监督水平,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许佩君1317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校建设的系统思考&王观松1320

做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段伯汉1330

加强县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正确引导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赵生启1333

建长效性机制,走规范化道路——从衡山实践看矛盾纠纷防范化解&钟再群1337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执政为民&伍和平1342

立足第一要务,围绕富民中心,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管理与服务的新途径&邹徐文1346

注重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辩证统一,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陈鹏1349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考&杜吉国1353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打造“首善之区”&颜忠1358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公共财政框架&郭素芳1361

执政为民,重在落实——阳信县强力推进“十进村”行动&尚龙江1365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姚志义1368

东方文化步行街建设规划——带给我国旧城更新的启示&郑涛1374

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高邮市委关于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意见&中共江苏省高邮市委1378

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杜军1382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马学礼1386

通天河畔竞风流——玉树县巴塘乡当托村党支部先进事迹&中共青海省玉树县委1388

浅以知识经济论述百色市持续性经济发展战略&陈卫华1391

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带动力量和农村党的建设的战略方向&王晓桦1395

转变政府职能,创造优质服务环境&胡光远1400

营造“五种环境”,做好“升位文章”&杜紫平1402

浅论《行政许可法》对政府工作的影响&高忱1405

发生在阿荣旗的新鲜事&谭宏宇 韩中敏1409

紧紧依托“三大特色”,努力建设廉政型城区&王进军1411

党旗飘扬“响”铜鼓&宋交根1415

“打钩+谈话”不等于“凭实绩、重公论”&陈玉皎1417

第三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与体会1419

弘扬郭守敬科学精神,加快邢台市科技进步&董经纬1419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张怡1424

文化——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朱永强1426

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加快贫困县脱贫致富步伐&牛汉新1428

构筑文化小康工程的实践与思考&赵畅1431

搞好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全面建设小康农村&董绍辉1436

论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王载飞1440

打造“诚信服务型”朝阳,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陈克信1442

北林区创建解需型文明社区的做法与经验&李宝山1448

勇立沿江开发潮头,重振百年商埠雄风&张宁生1452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促进荔湾经济发展&刘平1455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祖凤坤1459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发展者”&王代全1462

第四章 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体会1465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赵忠1465

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1469

确定城区发展定位,实施旅游拉动战略,建设生态型园林式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区&杨泰安1474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敦煌国际旅游城建设步伐&王军需1477

生态家园大有希望——关于“六个一”+“三配套”的生态家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贾邦彦1479

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努力建设山区新城&陶宏伟1486

加快未央区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乔高社1491

破“四大难题”,寻“四大突破”,努力把巫溪建设成为三峡库区生态明珠&张邦平1495

实施经营“绿色战略”,加快绿色旬阳建设步伐&马赟1499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色农业&史小平1506

求发展之真,务为民之实,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之路&中共浙江省安吉县委、安吉县人民政府1509

西双版纳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杨林15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