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灸法医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灸法医鉴](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4900003.jpg)
- 王富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236266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783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801页
- 主题词:灸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灸法医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论3
第1章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3
第一节 灸法的起源3
第二节 灸法的发展4
一、秦汉时期4
二、魏晋时期5
三、唐宋时期5
四、明清时期6
五、近代8
第2章 灸法的特点及其适应证10
第一节 灸法的特点10
第二节 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11
一、温经通络、祛湿散寒11
二、升阳举陷、回阳固脱11
三、消瘀散结、拔毒泄热12
四、预防疾病、保健强身12
第3章 灸法的基本操作13
第一节 施灸的材料13
一、艾及艾制品13
二、其他灸材14
第二节 施灸的体位选择和顺序15
第三节 灸法的补泻16
第四节 灸疮及灸后调养17
第五节 灸的壮数和大小18
第六节 施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项18
一、施灸的禁忌18
二、注意事项19
第4章 古今主要医家的灸法理论20
一、《黄帝内经》灸法理论20
二、张仲景灸法理论21
三、皇甫谧灸法理论23
四、葛洪灸法理论23
五、陈延之灸法理论24
六、孙思邈灸法理论25
七、杨上善灸法理论26
八、王焘灸法理论27
九、窦材灸法理论28
十、高武灸法理论29
十一、杨继洲灸法理论29
十二、巢元方灸法理论30
十三、许叔微灸法理论31
十四、刘完素灸法理论31
十五、王执中灸法理论32
十六、罗天益灸法理论32
十七、朱震亨灸法理论32
十八、汪机灸法理论33
十九、李梴灸法理论33
二十、龚廷贤灸法理论34
二十一、吴亦鼎灸法理论35
二十二、张介宾灸法理论36
二十三、李学川灸法理论36
二十四、承淡安灸法理论37
二十五、周楣声灸法理论37
二十六、谢锡亮灸法理论38
二十七、田从豁灸法理论39
二十八、吴焕淦灸法理论39
二十九、廖方正灸法理论40
三十、韩世荫灸法理论41
三十一、关于“陷下则灸之”的理论探讨42
三十二、艾灸治疗热证的理论探讨43
灸法篇49
第5章 艾炷灸49
第一节 直接灸49
一、瘢痕灸49
二、无瘢痕灸51
三、压灸52
第二节 间接灸53
一、隔姜灸53
二、隔蒜灸54
三、隔盐灸55
四、隔附子灸56
五、隔胡椒灸57
六、黄土灸58
七、隔豆豉灸58
八、隔葱灸59
九、隔蚯蚓灸60
十、隔巴豆灸61
十一、隔铁灸61
十二、隔钱灸62
十三、隔面饼灸63
十四、隔蟾灸63
十五、山栀生姜灸64
十六、隔川椒饼灸65
十七、隔木香饼灸66
十八、隔头垢灸67
十九、隔甘遂灸67
二十、隔皂角灸68
二十一、隔纸灸68
二十二、隔苍术灸69
二十三、隔陈皮灸69
二十四、隔鸡子灸70
二十五、隔矾灸71
二十六、隔苦瓠灸72
二十七、隔厚朴灸72
二十八、隔莨菪根灸73
二十九、隔韭饼灸73
三十、隔香附饼灸74
三十一、隔徐长卿灸75
三十二、隔桃叶灸75
三十三、隔商陆饼灸76
三十四、隔蚯蚓泥灸77
三十五、隔麻黄灸77
三十六、隔葶苈饼灸78
三十七、隔碗灸78
三十八、隔蓖麻仁灸79
三十九、隔酱灸80
四十、隔薤灸80
四十一、香硫饼灸81
四十二、蛴螬灸81
四十三、桃树皮灸82
四十四、隔土瓜根灸83
四十五、蒸脐治病法83
四十六、隔醋灸84
四十七、隔粉灸84
四十八、隔鸡蛋壳灸85
四十九、隔竹圈盐灸86
第6章 艾条灸87
第一节 悬起灸87
一、温和灸88
二、雀啄灸88
三、回旋灸89
四、齐灸90
五、排灸90
第二节 实按灸92
一、太乙针灸92
二、雷火针灸93
三、艾火针衬垫灸95
四、百发神针95
五、消廦神火针97
六、指灸97
七、点灸笔98
八、运动按灸99
第三节 隔物灸100
一、隔布灸100
二、隔药纱灸101
三、隔膏药灸101
四、隔药液灸102
五、隔药糊灸103
第7章 铺灸104
一、大灸104
二、敷灸105
三、长蛇灸106
四、艾熨灸107
五、日光灸107
第8章 温针灸109
一、温针灸109
二、隔姜温针灸110
三、麝艾温针灸111
四、电热艾针灸111
第9章 天灸113
一、白芥子灸113
二、复方白芥子敷灸114
三、蒜泥灸115
四、斑蝥灸115
五、毛茛灸116
六、旱莲草灸117
七、吴茱萸灸118
八、蓖麻子灸119
九、甘遂灸120
十、威灵仙灸120
十一、葱豉糊灸121
十二、葱白灸121
十三、食盐灸122
十四、巴豆霜灸123
十五、芥砒膏灸123
十六、半夏灸124
十七、马钱子灸125
十八、天南星灸125
十九、鸦胆子灸126
二十、生姜灸126
二十一、乌梅灸127
二十二、丁桂散灸128
二十三、细辛灸128
二十四、五倍子灸129
二十五、白胡椒灸130
二十六、复方公丁香灸130
二十七、桃仁灸131
二十八、车桂散灸132
二十九、川芎灸132
三十、透骨草灸133
三十一、川槿皮灸133
三十二、鹅透草灸134
三十三、桂术散灸135
三十四、薄荷叶灸136
三十五、山楂灸136
三十六、漆灸137
三十七、冷点灸137
三十八、代灸膏灸138
三十九、葱姜敷灸139
四十、芜花灸139
四十一、蓖倍饼灸140
四十二、生附子灸141
第10章 非艾灸143
一、灯火灸143
二、硫磺灸145
三、黄蜡灸146
四、烟草灸147
五、桃枝灸148
六、桑木灸148
七、药锭灸149
八、药捻灸150
九、大面积灸151
十、竹茹灸152
十一、麻叶灸153
十二、线香灸154
十三、火针灸155
十四、火柴灸155
十五、药线灸156
十六、麻线灸157
十七、元寸灸158
十八、闪火灸158
十九、贴棉灸159
二十、竹灸160
二十一、罐灸161
二十二、麝火灸161
二十三、麝丹灸162
二十四、手心药灸163
二十五、荆芥穗灸164
二十六、小茴香灸164
第11章 其他灸166
第一节 温灸器灸166
一、温灸器灸166
二、电热灸167
三、苇管器灸168
四、温盒灸169
五、温筒灸169
六、多功能艾灸仪170
七、酒药灸171
八、喷灸172
九、温管灸172
十、温架灸173
十一、温罐灸174
十二、温篮灸175
十三、核桃壳灸176
十四、熏灸器灸177
第二节 药蒸气熏灸178
第三节 冻灸法179
一、冰灸179
二、冷冻灸180
三、液氮灸181
第12章 少数民族灸法182
第一节 蒙医灸法182
第二节 藏医火灸法184
第三节 壮医药线点灸187
第四节 瑶族药罐灸189
临床篇193
第13章 古代灸疗临床193
第一节 内科疾病193
一、伤寒193
二、咳嗽198
三、喘证201
四、哮证204
五、肺痿205
六、中暑206
七、痰饮206
八、心悸207
九、心烦208
十、心痛209
十一、不寐211
十二、嗜睡212
十三、汗证213
十四、尿血213
十五、喑哑215
十六、头痛216
十七、眩晕219
十八、狂证220
十九、中风223
二十、面瘫233
二十一、癫证236
二十二、痫证238
二十三、痉证243
二十四、厥证244
二十五、痿证247
二十六、脚气249
二十七、虚劳255
二十八、胃痛257
二十九、吐血260
三十、呕吐261
三十一、反胃263
三十二、噎膈264
三十三、消渴265
三十四、腹痛267
三十五、腹满269
三十六、痢疾271
三十七、霍乱275
三十八、疟疾280
三十九、黄疸285
四十、疠风287
四十一、胁痛289
四十二、鼓胀291
四十三、积聚293
四十四、奔豚积气299
四十五、水肿301
四十六、淋证304
四十七、癃闭307
四十八、遗精309
四十九、疝气312
五十、脱肛317
五十一、便秘320
五十二、便血323
第二节 外科疾病325
五十三、痹证325
五十四、鹤膝风328
五十五、项背痛330
五十六、腰痛332
五十七、颌痛333
五十八、疽333
五十九、腹痛334
六十、肠痛335
六十一、瘰疬336
六十二、毒蛇咬伤337
第三节 妇科疾病338
六十三、月经不调338
六十四、痛经341
六十五、崩漏341
六十六、经闭344
六十七、转胞345
六十八、死胎不下346
六十九、胎位不正347
七十、流产348
七十一、难产349
七十二、产后腹痛351
七十三、产后血晕351
七十四、恶露不止352
七十五、乳少353
七十六、胎衣不下354
七十七、不孕355
七十八、带下358
七十九、阴挺361
八十、乳痛362
八十一、阴痛363
附:男子阴中痛364
八十二、断产365
第四节 儿科疾病366
八十三、遗尿366
八十四、疳证367
八十五、夜啼369
八十六、五迟五软370
八十七、囟门不合、囟门下陷371
八十八、瘾疹372
八十九、吐乳373
九十、鸡胸龟背374
九十一、食积376
九十二、惊风377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381
九十三、耳聋、耳鸣381
九十四、聤耳384
九十五、喉痹385
九十六、喉痈388
九十七、重舌388
九十八、齿病389
九十九、口疮394
一〇〇、鼻衄395
一〇一、鼻息肉397
一〇二、鼻渊399
一〇三、目病400
第14章 现代灸疗临床405
第一节 内科疾病405
一、感冒405
二、支气管炎408
三、支气管哮喘412
四、非典型肺炎415
五、肺结核416
六、冠心病417
七、高血压病421
八、低血压病424
九、高脂血症425
十、动脉粥样硬化427
十一、神经性头痛429
十二、胃炎430
十三、胃下垂436
十四、急性胃肠炎437
十五、腹泻439
十六、胃肠神经官能症441
十七、肠道易激综合征442
十八、胃及十二指肠溃疡444
十九、急慢性肠炎446
二十、溃疡性结肠炎448
二十一、习惯性便秘450
二十二、脓性感染452
二十三、阿米巴痢疾452
二十四、手术后腹胀与肠麻痹453
二十五、男性不育455
二十六、不射精症458
二十七、性欲淡漠症459
二十八、勃起功能障碍460
二十九、癫痫463
三十、嗜睡症465
三十一、抑郁症466
三十二、焦虑症467
三十三、老年期痴呆468
三十四、中风后遗症469
三十五、贝尔麻痹472
三十六、帕金森病474
三十七、外伤性截瘫475
三十八、持续植物状态477
三十九、单纯性肥胖病478
四十、糖尿病480
四十一、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481
四十二、肝硬化483
四十三、脂肪肝484
四十四、黄疸症485
四十五、乙型病毒性肝炎486
四十六、血吸虫病488
四十七、白血病490
四十八、运动性贫血491
四十九、白细胞减少症491
五十、血小板减少症494
五十一、再生障碍性贫血495
五十二、眩晕495
五十三、失眠498
五十四、休克502
五十五、硬皮病502
五十六、风湿性关节炎505
五十七、类风湿性关节炎506
五十八、美尼尔综合征511
五十九、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513
六十、尿失禁514
六十一、肾病综合征517
六十二、慢性肾功能衰竭519
六十三、疟疾520
六十四、重症肌无力522
六十五、克隆病523
六十六、神经衰弱症524
六十七、艾滋病(AIDS)525
第二节 外科疾病527
六十八、地方性甲状腺肿527
六十九、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528
七十、甲状腺机能亢进528
七十一、颈淋巴结结核530
七十二、急性淋巴管炎531
七十三、膈肌痉挛532
七十四、急性乳腺炎534
七十五、慢性阑尾炎535
七十六、乳房纤维瘤536
七十七、乳腺增生537
七十八、胆囊炎539
七十九、胆结石540
八十、胆道蛔虫病541
八十一、急性胰腺炎542
八十二、肠粘连543
八十三、尿潴留544
八十四、尿失禁548
八十五、输尿管结石551
八十六、尿道综合征552
八十七、前列腺炎553
八十八、前列腺增生症557
八十九、睾丸炎560
九十、急性附睾炎561
九十一、附睾郁积症562
九十二、痔疮562
九十三、直肠脱垂564
九十四、肛门湿疡566
九十五、冻疮566
九十六、骨结核567
九十七、破伤风568
九十八、毒蛇咬伤569
九十九、甲沟炎570
一〇〇、静脉曲张570
一〇一、红斑性肢痛症571
一〇二、痛风性关节炎572
一〇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74
一〇四、外科感染575
一〇五、输液反应576
一〇六、肌注硬结578
一〇七、脑损伤后综合征580
一〇八、混合性结缔组织病581
第三节 妇科疾病582
一〇九、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582
一一〇、痛经584
一一一、闭经588
一一二、子宫脱垂589
一一三、子宫颈癌590
一一四、子宫内膜异位症591
一一五、慢性子宫颈炎592
一一六、慢性盆腔炎592
一一七、多囊卵巢综合征595
一一八、药流后出血596
一一九、不孕症597
一二〇、胎位不正598
一二一、妊娠剧吐600
一二二、习惯性流产602
一二三、乳汁不足603
一二四、围绝经期综合征604
一二五、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605
第四节 儿科疾病606
一二六、婴幼儿鞘膜积液606
一二七、婴幼儿腹泻606
一二八、新生儿破伤风607
一二九、小儿遗尿608
一三〇、小儿麻痹613
一三一、小儿疝气614
一三二、小儿脑瘫615
一三三、儿童弱视616
一三四、儿童针眼617
一三五、脑积水617
一三六、青少年痉挛性斜颈618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619
一三七、近视619
一三八、弱视620
一三九、睑腺炎621
一四〇、干眼症623
一四一、青光眼624
一四二、白内障625
一四三、上睑下垂626
一四四、动眼神经损伤628
一四五、急性结膜炎628
一四六、视网膜色素变性629
一四七、震颤麻痹630
一四八、面肌痉挛631
一四九、面神经麻痹632
一五〇、三叉神经痛634
一五一、过敏性鼻炎636
一五二、流行性腮腺炎639
一五三、耳鸣640
一五四、中耳炎642
一五五、耳廓假性囊肿642
一五六、慢性喉炎643
一五七、慢性咽炎644
一五八、急性扁桃体炎646
一五九、龋齿646
一六〇、口腔黏膜溃疡647
第六节皮肤科疾病648
一六一、痤疮648
一六二、斑秃650
一六三、黄褐斑651
一六四、荨麻疹654
一六五、毛囊炎655
一六六、扁平疣656
一六七、寻常疣658
一六八、跖疣660
一六九、银屑病661
一七o、皮肤瘙痒症663
一七一、神经性皮炎664
一七二、异位性皮炎669
一七三、脂溢性皮炎669
一七四、白癜风670
一七五、湿疹671
一七六、汗疱疹673
一七七、带状疱疹673
一七八、阴囊湿疹678
一七九、尖锐湿疣679
一八〇、皮肤癣菌病680
一八一、额窦炎681
一八二、褥疮682
第七节骨科疾病685
一八三、颞颌关节功能紊乱685
一八四、落枕688
一八五、颈椎病690
一八六、项韧带钙化症695
一八七、肱骨外上髁炎696
一八八、下尺桡关节损伤700
一八九、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700
一九〇、鹅掌末端症701
一九一、腕关节慢性损伤701
一九二、鼠标手702
一九三、腱鞘囊肿703
一九四、肋软骨炎705
一九五、肩周炎706
一九六、肩胛肋骨综合征708
一九七、项背筋膜炎709
一九八、慢性腰肌劳损709
一九九、肌筋膜疼痛综合征712
二〇〇、腰椎骨质增生713
二〇一、坐骨神经痛713
二〇二、梨状肌综合征716
二〇三、腰椎间盘突出症718
二〇四、骶结节韧带综合征724
二〇五、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724
二〇六、尾骶骨疼痛725
二〇七、隐形脊柱裂725
二〇八、强直性脊柱炎727
二〇九、臀上皮神经炎730
二一〇、膝骨性关节炎731
二一一、膝关节滑膜炎733
二一二、膝侧副韧带损伤734
二一三、踝关节扭伤735
二一四、踝关节陈旧性损伤736
二一五、跟骨骨质增生737
二一六、跟痛症738
二一七、慢性疲劳综合征739
二一八、延迟性肌肉酸痛740
附篇745
第15章 灸法保健745
第一节 保健灸概况745
第二节 灸法祛病保健的原则746
一、温通经络、祛湿散寒746
二、益气扶正、回阳固脱747
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747
四、调理脾胃、振奋机体功能、预防疾病、强身健体、抗衰老747
五、平调阴阳、补虚泄实747
六、通经活络、拔毒泄热748
第三节 保健灸法748
一、健体益寿保健灸法748
二、防病保健灸法749
三、益智健脑安神保健灸法750
四、美容美体保健灸法751
五、乌发美发保健灸法752
六、儿童保健灸法752
七、青壮年保健灸法753
八、中老年保健灸法754
九、护眼明目保健灸法754
十、戒烟灸法754
十一、戒酒灸法755
十二、减肥灸法755
第16章 灸法的现代研究757
第一节 灸法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757
一、灸法对细胞免疫的影响757
二、灸法对体液免疫的影响759
三、灸法的抗炎免疫作用759
四、灸法对热休克蛋白的影响761
第二节 灸法对内分泌代谢的影响762
一、灸法对糖代谢指标的影响762
二、灸法对实验大鼠指标的影响763
三、灸法对性激素的影响763
第三节 灸法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765
第四节 灸法对血液循环的调节 作用767
一、灸法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767
二、灸法对休克的影响768
三、灸法对高血压的影响768
四、灸法对血脂的影响769
第五节 灸法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769
一、灸法对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770
二、灸法对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771
三、灸法对肿瘤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772
四、灸法温热效应对肿瘤的调节作用773
五、灸法对肿瘤患者自由基的保护作用773
六、灸法对肿瘤副反应的影响773
七、灸法对肿瘤并发症的影响775
第六节 灸法对肺功能的影响777
一、肺通气功能777
二、调节环核苷酸水平777
三、体液免疫778
第七节 灸法抗衰老作用778
一、灸法对抗自由基氧化的影响778
二、灸法对细胞免疫的影响779
三、灸法对机体微量元素的影响780
全书主要参考书目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