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黄汲清指导,任纪舜等执笔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13031·1410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140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1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方法和理论问题1
一、关于历史分析法1
二、关于几个大地构造理论问题1
(一)大陆和大洋及其接触关系2
(二)活动带、稳定区及其转化4
目录7
序言7
(三)裂谷带和褶皱隆起带9
(四)构造运动11
(五)单旋回与多旋回11
(六)构造过渡与构造迁移14
(七)深断裂16
(八)关于构造应力场问题18
第二章 中国构造旋回划分21
一、阜平旋回21
二、五台旋回21
三、中条旋回22
四、武陵旋回22
五、扬子旋回23
六、兴凯旋回23
七、加里东旋回24
八、华力西旋回24
九、阿尔卑斯旋回26
(一)印支亚旋回26
(二)燕山亚旋回26
(三)喜马拉雅亚旋回27
第三章 中国主要构造单元简述29
一、中朝准地台33
二、扬子准地台35
三、塔里木地台38
四、南海地台39
五、萨彦-额尔古纳地槽褶皱区40
六、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40
(一)阿尔泰褶皱系40
(二)准噶尔褶皱系41
(三)天山褶皱系43
(四)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45
(五)吉黑褶皱系46
(一)祁连褶皱系47
七、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47
(二)秦岭褶皱系49
(三)东昆仑褶皱系50
(四)西昆仑褶皱系52
八、滇藏地槽褶皱区52
(一)松潘-甘孜褶皱系53
(二)三江褶皱系54
(三)喀喇昆仑-唐古拉褶皱系55
(四)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56
九、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区58
十、滨太平洋地槽褶皱区59
(二)那丹哈达优地槽褶皱带60
(三)延边褶皱系60
(一)上黑龙江冒地槽褶皱带60
(四)华南褶皱系61
(五)东南沿海褶皱系62
十一、西太平洋岛弧地槽褶皱区62
十二、中国东部陆缘盆地及边缘海盆63
(一)东海63
(二)渤海、黄海64
(三)南海65
第四章 中国地槽及其主要特点67
一、中国地槽区划及其发展概况67
(一)属于古亚洲构造域的地槽区67
(二)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地槽区67
二、中国地槽分类及其建造序列69
(三)属于滨(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地槽区69
三、中国地槽的发生和转化73
(一)中国地槽的发生73
(二)中国地槽的转化方式74
四、中国地槽与地台的接触关系75
五、中国地槽的多旋回发展76
(一)关于构造迁移76
(二)关于地槽分化78
(三)关于地槽演化的点→线→面发展模式79
第五章 中国的深断裂和深层构造80
一、中国的断裂构造格局85
(一)古亚洲断裂体系85
(二)滨(环)太平洋断裂体系86
(三)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88
(四)小结89
二、中国主要深断裂简述90
(一)中国境内的超岩石圈断裂90
(二)中国境内最重要的剪性深断裂94
(三)中国境内的壳断裂96
三、中国的断裂构造格局与深层构造的关系98
第六章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105
一、太古及老元古巨旋回(太古代—早元古代)——中朝准地台之逐步形成105
(一)阜平旋回及更老时期105
二、新元古巨旋回(晚元古代)——古中国地台之形成107
(一)晚元古代两种不同的沉积类型107
(三)中条旋回时期107
(二)五台旋回时期107
(二)扬子造山旋回和古中国地台之形成108
三、兴凯旋回的确定及古中国地台的解体109
(一)兴凯旋回的确定109
(二)古中国地台的解体109
四、早新地巨旋回(古生代)——古亚洲之逐步形成110
五、晚新地巨旋回(中、新生代)——滨(环)太平洋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形成和发展111
(一)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111
(二)中国西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发展113
六、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中的意义114
(一)含义和划分114
(二)中国西部喜马拉雅亚旋回的构造特征115
(三)中国东部喜马拉雅亚旋回的构造特征116
(四)喜马拉雅亚旋回以来中国及其邻区的构造演化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