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动力地球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动力地球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4839228.jpg)
- (美)威利(P.J.Wyllie)著;朱夏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15038·新274
- 出版时间:1978
- 标注页数:32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动力地球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绪言:全球的研究方法1
第二章 地球表面的特征4
引言4
大陆和大洋的分布情况4
固体地球的表面起伏5
主要构造单元和地文特征7
大陆9
大洋盆9
大陆边缘10
构造上的活动带:造山带和世界裂陷体系10
地震的分布情况11
火山的分布情况11
世界裂陷体系和主要断层11
G.E.鲁斯和R.E.比斯奎的全球构造13
第三章 地球及其内部的物理性质15
引言15
地震学与地球的内部15
地震波15
进程—时间曲线17
地震速度剖面与地球的内部结构17
上地幔中的侧向变化20
地球内部的性质22
密度分配23
弹性、压力及重力26
地球内的温度27
磁性、重力和热流29
粘性29
磁场30
重力场32
重力校正与异常33
热流35
第四章 地质作用与地质年代表41
引言41
地质旋回41
地质作用43
岩石物质44
矿物反应44
火成作用49
沉积作用49
变质作用49
同位素年龄测定52
地质年代表52
地层的划分52
第五章 地壳-地幔边界的性质与辉长岩-榴辉岩的相转换56
引言56
构造活动地区的地壳-地幔边界57
是化学不连续还是相转换?60
作为化学不连续的莫霍60
作为相转换的莫霍61
H.H.赫斯的橄榄岩-蛇纹岩模式62
作为莫霍的辉长岩-榴辉岩相转换64
J.F.拉甫林的陨石比拟64
G.C.肯尼迪的模式65
关于辉长岩-榴辉岩相转换的实验研究67
地壳硅酸盐在高压下的不稳定性68
矿物组合之间的反应70
辉长岩与榴辉岩的稳定极限71
从辉长岩到榴辉岩的转换74
相转换假说的发展77
J.F.拉甫林与G.C.肯尼迪的重新提出77
根据H.S.约德与C.E.蒂利的成果而做出的修改77
A.E.林格伍德与D.H.格林的反对79
F.普雷斯、K.伊藤与G.C.肯尼迪恢复了相转换假说的生命力80
D.H.格林与A.E.林格伍德的答辩80
第六章 地幔的成分和矿物学81
引言81
关于地球成分的地球以外的证据81
元素在宇宙和太阳中的丰度83
陨石的分类与化学成分83
陨石之间的成因关系88
地球的起源与分异89
地核和地幔的成分90
超镁铁质岩石与上地幔92
橄榄岩的矿物学及其野外组合92
超镁铁质岩石的岩石成因论92
外推到上地幔96
地幔的成分97
根据地球上的岩石做出的估计97
假想的橄榄岩99
地幔成分100
化学变化图解101
痕量元素与挥发组分103
地幔橄榄岩和榴辉岩中的相转换103
关于橄榄岩矿物相的实验104
水的影响105
橄榄石-尖晶石转换107
Fe2SiO4的相图107
Mg2SiO4的转换108
橄榄石Fo90Fa10的转换110
400至1000公里深处的地幔转换带112
地幔的矿物学与岩石学114
上地幔,转换带与低速带114
下地幔119
第七章 地壳的结构、岩石学与成分120
引言120
地壳的结构120
通过大陆的切面121
通过大洋地壳的切面123
通过大陆边缘的切面127
整个地壳的示意的结构划分127
地壳的岩石学和矿物学129
地壳的成分131
地壳各分层的成分132
地壳单元和整个地壳的成分132
K,U和Th在大陆地壳中的垂直分布134
地壳中的热的产生135
大陆的深部结构137
元素向地壳中集中的情况138
大陆基底的年代139
第八章 岩浆发生143
引言143
火成岩石组合143
世纪的前半叶:原生的和衍生的岩浆144
二十世纪中岩石成因理论的发展144
1950年以来高压实验的影响146
作为岩浆发生标志的岩石——水体系148
无水和多水体系148
缺水体系150
PH2O=P金和PH2O<P金等条件152
地壳岩石中的岩浆发生155
地壳岩石中的矿物变化155
花岗岩体系156
花岗闪长岩体系:矿物学的影响158
花岗闪长岩—水体系160
地壳中的深熔161
地幔中的岩浆发生162
地幔和玄武岩的矿物学163
橄榄岩和玄武岩的熔融关系164
玄武岩质岩浆的发生和分化168
水的影响173
玄武岩的岩石成因论179
岩基和安山岩的发生179
第九章 地槽和造山旋回:传统的看法181
引言181
地槽的分类181
构造单元182
变质作用与火成活动185
地槽的演化185
地槽偶186
J.奥布英所提出的地槽的演化过程187
大陆的演化190
K.A.W.克鲁克的“太平洋”地槽190
现代地槽192
下沉和上升的原因195
地槽的下沉195
作为地槽条件的标志的变质岩196
全球构造的理论197
第十章 相转换的构造意义199
引言199
温度扰动的影响200
H.H.赫斯的橄榄岩—蛇纹岩模式200
G.C.肯尼迪的辉长岩—榴辉岩模式201
压力扰动的影响202
沉积物的沉积作用:沉降继之以上升203
R.J.奥康内尔与G.J.沃塞堡所提出的相界限运动的动力学203
G.J.F.麦克唐纳与N.F.内斯及G.W.威瑟里尔的模式204
W.J.范德林特的时间—相关解法205
W.B.乔伊纳的时间—相关解法208
震荡运动210
重力和相转换:H.拉姆伯格的离心模式210
穹窿模式211
下沉板片模式212
相转换和地幔对流:J.维虎根的分析213
J.G.丹尼斯与C.T.沃克所提出的、引起地震发生的准稳定相转换215
第十一章 大陆漂移:本世纪中的论争217
引言217
1950年以前的论争217
大陆漂移理论218
大陆漂移说所引证的证据219
为大陆漂移说设想的机制220
大陆的几何性适应222
1950年以来的发展222
在大陆重建图上配比年代省224
地球科学中的革命226
第十二章 古磁学、极游移及扩张的海底227
引言227
五十年代:古磁学和极游移227
岩石中的剩余磁性227
古磁测定228
古磁极位置的解释230
1960年以来的古磁学:磁转向233
极游移与大陆漂移233
古磁与地球的半径239
火成岩中的磁转向240
深海沉积物中的磁转向247
H.H.赫斯与R.S.迪茨的文章252
六十年代:海底扩张的概念252
先驱者于1960年开始行动252
另外一些对流模式255
第十三章 大洋盆中的磁异常259
引言259
1958—1968:线状磁异常260
1958:R.G.梅森在太平洋发现的磁成果260
1963:F.J.凡因,D.H.马修斯和L.W.莫尔莱的解释264
1965—1966:被F.J.凡因与J.T.威尔逊的证实266
1965—1966:J.R.黑泽勒与拉蒙特观察站的协作者们的怀疑与转变272
1968:J.R.黑泽勒、G.O.迪克森、E.M.赫伦、W.C.皮特曼第Ⅲ及275
X.勒皮琼的推演275
1968年以来的问题与解释282
玄武岩的磁化282
几种解释283
N.D.沃特金斯与A.理查森的警告285
得自“鱼式仪”的近底磁资料287
第十四章 板块构造290
引言290
球体上的构造概念291
D.P.麦肯齐和R.L.帕克:北太平洋的铺路石291
W.J.摩尔干提出的、世界上的非地震性地壳块体292
X.勒皮琼:表面运动的全球格局292
B.伊萨克斯、J.奥利弗和L.R.赛克斯所提出的新全球构造论294
P.莫尔纳和L.R.赛克斯所提出的小地壳板块297
D.P.麦肯齐和W.J.摩尔干所提出的板块三接合说的演化297
深海钻探的成果298
板块构造的机制299
洋中脊和地幔对流301
温度结构302
岩石学结构303
岛弧下面的岩石圈消亡304
温度结构304
岩浆发生306
同洋沟伴生的构造308
地槽、造山运动与海底扩张310
第十五章 七十年代的全球地质学316
引言316
从1969年的彭乐斯座谈会和1970年的地球动力学委员会看全球317
构造论的前景317
V.V.别洛乌索夫和E.W.范贝梅伦比较支持“大洋化”的理论317
A.A.迈耶霍夫坚持大西洋已经张开了八亿年319
结束语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