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时代精神与法治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龚廷泰,张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8092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法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时代精神与法治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1
第一节 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及其当代启示1
一、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
二、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当代启示18
第二节 列宁国家法治建设理论及其制度价值21
一、宪法大纲:国家法治建设之根本22
二、立法完善:国家法治建设之前提24
三、严格执法:国家法治建设之关键28
四、公正司法:国家法治建设之维护30
五、全民守法:国家法治建设之基础32
六、法律监督:国家法治建设之保障35
小结39
第三节 列宁包容性法律观的多维构造及其当代价值41
一、包容性法律观的实践背景42
二、关于包容性经济的法律思想45
三、关于包容性政治的法律思想50
四、包容性法律观的当代价值56
第四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解读和运用58
一、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确立我国社会发展目标59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独立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60
三、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具体构想,解决我国社会发展问题63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视野和实践理性66
一、历史视野:人类社会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66
二、实践理性: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70
三、哲学意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创新72
第二章 德治与法治75
第一节 社会治理理念下道德法律化的取向与路径75
一、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与实践悬疑及其成因75
二、道德的良法化:社会治理理念下道德法律化的未来取向78
三、社会治理理念下道德法律化的基本路径82
第二节 道德评价标准与评价道德的标准86
一、道德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86
二、用生产力标准来评判道德的进步性要进行历史和辩证的分析87
三、评价道德历史进步性的生产力标准能成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吗?89
四、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概念的混同?92
五、引进生产力标准形成了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94
第三节 法治的氛围95
一、法治氛围:一个需要明确界定的概念95
二、法治氛围:形成的场域与表征98
三、法治氛围:系统的构成要素100
四、简短的结论105
第四节 独立审判的慎思与求解106
一、缘起:独立审判的内向性诉求106
二、审视:独立审判的实践悖反108
三、探究:审判不独立的深度求解112
四、期待:独立审判的实现路径115
第五节 社会转型期法律治理的心理基础119
一、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119
二、社会转型期法律治理无效的心理原因分析122
三、社会转型期法律有效治理心理基础的塑造127
第六节 能本管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132
一、能本管理的内在依据和理论意蕴133
二、能本管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路径136
三、基于能本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139
第三章 法治理论和制度变迁的历史审视143
第一节 从西塞罗到孟德斯鸠:共和主义传统中“共同善”思想的流变143
一、共和主义思想脉络中的“共同善”144
二、“共同善”的滥觞:西塞罗的城邦共和国148
三、“共同善”的祛魅:马基雅维利的平民共和国152
四、“共同善”的转向:孟德斯鸠的商业共和国158
五、结语161
第二节 洛克主权政治观的源起及归属163
一、洛克所处政治思想序列及其内在冲突164
二、自然权利的生成条件及法则适用界限167
三、社会契约论与权利转让中的人民合意169
四、法治与分权思想中的主权政治观归属171
结束语174
第三节 阿玛蒂亚·森的不平等理论及现实价值175
一、以往平等理论中遮蔽的不平等问题176
二、不平等的实质183
三、能力不平等观的现实价值188
第四节 论目的主义的制定法解释方法193
一、为什么需要目的主义解释方法194
二、目的主义解释的目的与制定法目的的“归结”198
三、目的主义解释与文本规约意义的关系206
四、目的主义解释与“清楚陈述的既定政策”的限制210
五、对目的主义解释方法的评价213
第五节 认真对待德沃金的整全法理论216
一、三种可能的法律概念观216
二、整全法的构成要素220
三、整全法的帝国226
四、整全法与实质法治理论232
五、结语236
第六节 利益法学的源流及其立法意义237
一、利益法学的源流237
二、西方利益法学的总体评价244
三、树立“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立法的根本原则245
第七节 近代西方市民社会革命对法律形式化发展的推动249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市民社会的概念——一个初步的梳理249
二、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西方近代市民社会革命256
三、近代西方市民社会革命对法律形式化发展的推动262
四、小结268
第八节 法律趋同现象的历史考察269
一、法律趋同的历史起源:罗马法与共同法269
二、近代西方社会法律趋同的逆流:民族国家的法典化278
三、东方社会的法律趋同现象283
第四章 改革、制度正义与善治288
第一节 凝聚改革共识:正确认识改革的代价288
一、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非都是改革的代价289
二、正视改革代价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其作用的复杂性290
三、积极能动地调控改革的代价292
第二节 利益分化与整合的功能关系296
一、分合相对:分化与整合的相反相斥296
二、分合相生:分化与整合的交替互补300
三、分合相通:分化与整合的交融互渗302
第三节 分配制度正义:基于自由与平等动态平衡的分析304
一、制度正义的主题:如何安排自由与平等305
二、分配制度实质正义:兼顾自由与平等308
三、分配制度运行正义:实现自由与平等的动态平衡310
第四节 区域善治视域下良法与良俗的共治318
一、善治及其基础性要素318
二、良法和良俗是善治实现的两翼321
三、规则共治是区域善治实现的前提326
第五节 权利视域下我国“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329
一、权利视域下,农民“市民化”现状329
二、“农民”变“市民”权益受损的归因331
三、权利视域下,“农民”变“市民”的思考与探索335
第六节 网络舆情治理中维权与维稳的法治统一340
一、网络舆情生成:维权的自由价值诉求340
二、网络舆情应对:维稳的秩序价值指向344
三、网络舆情治理:维权与维稳的法治统一347
结语351
第七节 刚性维权与动态维稳:“权利本位说”在维稳时代所遭遇的挑战352
一、为权利而斗争:“对抗正义”笼罩下的“权利本位说”353
二、刚性维权机制:“权利本位说”的实践表达357
三、动态维稳:另外的话语与机制360
四、“动态维稳”的新动向:从“权利救济”到“能动司法”364
五、结语366
第五章 部门法哲学的现实反思369
第一节 中国民法典编纂的价值依归369
一、法治价值与民法价值取向高度契合370
二、中国民法典编纂的价值标准374
三、法治价值在中国民法典的具体实现路径376
第二节 农民不动产利益的保护380
一、农民不动产权益种类380
二、农民不动产权益“交易”问题382
三、农民不动产“交易”制度的完善387
第三节 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的解释原则391
一、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之整体性解释原则391
二、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之区分性解释原则394
三、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之限定性解释原则396
第六章 社会发展与法律保障400
第一节 人生的本体论追问400
第二节 人民主权论实现的历史与现实40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革的源头探析409
第四节 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的系统研究415
第五节 司法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421
第六节 认真对待习惯与法律426
第七节 平等的追求与不平等的现实的解构432
第八节 农民根本权益的法律保障439
第九节 遗嘱制度的法理基础与价值依归442
第十节 法治国家的实现与法治认同447
后记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