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景观生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景观生态学
  • 徐化成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7503814691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18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197页
  • 主题词:景观学 生态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景观生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景观和景观生态学1

第一节 景观1

一、不同的角度1

二、景观的定义和特征1

三、景观要素2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原理3

一、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3

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4

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4

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展望5

一、景观生态学发展历史5

二、景观生态学中的重要学派6

三、研究展望7

小结8

第二章 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斑块、走廊和本底9

第一节 斑块9

一、斑块的起源9

二、斑块的大小12

三、斑块的形状17

四、斑块的数量和构图19

第二节 走廊21

一、走廊的作用22

二、走廊的起源22

三、走廊的结构23

四、林带23

五、河流25

六、河岸带26

一、本底的标准27

第三节 本底27

二、景观本底的孔性29

三、网络30

小结30

第三章 景观的总体结构32

第一节 景观多样性32

一、生物多样性32

二、景观多样性的描述指标33

第二节 森林景观的异质性35

一、森林年龄结构35

二、森林类型结构38

三、森林粒级结构39

一、Forman划分的景观结构类型42

第三节 景观的结构类型42

二、关于北京市土地类型组合的研究43

第四节 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44

一、几种不同的格局44

二、景观格局的研究方法44

三、空间关联46

小结48

第四章 景观的形成因素50

第一节 气候50

一、气候的意义50

二、气温50

三、降水量和干燥度51

四、气候类型和气候区划53

一、地貌的意义54

二、地貌类型54

第二节 地貌54

三、山地地貌55

四、黄土地貌59

第三节 土壤60

一、土壤的意义60

二、土壤的性质61

三、土壤发生过程63

四、土壤分类63

第四节 植被65

一、植被的意义65

二、植被的结构65

三、主要植被类型的特点和分布66

四、植被区划69

二、干扰状况72

三、土地利用分化体系 (172

第五节 自然干扰72

一、自然干扰的意义72

三、关于自然干扰的假说73

四、干扰发生及其后果的影响因素74

五、干扰对景观的影响74

小结75

第五章 人类对景观的影响76

第一节 环境问题76

一、全球气候变暖76

二、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76

三、森林和其它天然植被减少77

四、土地退化77

一、按人的干扰梯度的景观分类78

第二节 景观分类和生态属性78

五、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78

六、生物多样性降低78

二、生态属性79

第三节 对景观结构的影响80

一、对斑块结构的影响80

二、对走廊、网络和本底的影响82

小结83

一、基本观点84

第六章 景观的功能84

第一节 基本观点和基本机制84

二、媒介物85

三、力85

第二节 气流86

一、风86

二、声音87

三、大气污染物质88

第三节 水流和土壤侵蚀89

一、水流的路径89

二、水流的物质成分90

三、土壤侵蚀91

第四节 动植物的运动92

一、运动的格局92

二、动物的运动93

三、植物的运动94

第五节 山地森林和河岸森林与河流的相互作用96

一、河流对河岸森林的作用96

二、山地森林和河岸森林对河流的作用96

三、河岸森林的经营管理98

第六节 林带与毗邻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99

一、林带对农田的影响99

二、农田、林地和居民区对林带的影响100

小结101

一、景观变化曲线102

第七章 景观动态102

第一节 关于稳定性的基本概念102

二、稳定性、准稳定性和不稳定性103

三、关于稳定性的其他重要概念104

四、物种共存和斑块动态104

第二节 景观变化的作用力106

一、作用力的种类106

二、不同强度作用力的生态反应106

三、景观稳定性的若干特性107

第三节 景观变化的转移矩阵和研究实例107

一、转移矩阵107

二、关于景观变化的若干研究实例108

小结111

第一节 植被途径112

第八章 土地属性分类112

一、优势度类型113

二、按照下层植被划分类型113

三、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分类113

四、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115

第二节 自然地理途径116

一、林业方面116

二、农业方面118

第三节 综合途径118

一、德国巴登—符腾堡分类系统118

二、乌克兰立地分类系统120

三、加拿大生物地理气候分类121

第四节 我国林业上土地属性分类的发展123

一、发展概况123

二、研究展望125

小结126

第九章 土地景观分类127

第一节 景观分类的特点和意义127

一、景观分类的特点127

二、景观分类的意义128

第二节 历史发展和各国概况128

一、早期的理论发展128

二、澳大利亚的土地调查和土地分类129

三、英国的土地调查和土地分类130

五、荷兰的土地调查131

四、加拿大的土地调查和土地分类131

六、俄国的土地景观分类单位132

第三节 我国的土地研究工作133

一、50年代至70年代的工作133

二、80年代以后的工作136

小结137

第十章 土地能力分类138

第一节 地位级和立地指数138

一、地位级138

二、立地指数139

三、土壤立地指数140

第二节 类别方法141

一、美国农业部土地能力分级141

二、其他方法142

第三节 参数方法144

一、加法系统144

二、乘法系统145

三、复合系统145

四、多变量分析技术的应用146

第四节 我国的土地潜力分类工作147

小结148

第十一章 土地评价149

第一节 土地评价的目的和原则150

一、土地评价的目的150

二、土地评价的原则150

第二节 土地利用系统151

一、土地单元和土地质量151

三、土地利用系统152

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要求152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分类153

一、分类的结构153

二、土地适宜性图155

第四节 土地评价的程序155

一、制定土地评价计划阶段156

二、调查研究阶段157

三、评比分析阶段158

四、提出评价成果阶段161

第五节 林业土地评价161

一、林地利用的特点161

二、林业土地利用类型162

三、土地利用要求162

二、土地利用类型164

四、关于土地质量和土地调查164

第六节 农林业土地评价164

一、农林业的特点164

三、土地利用要求165

四、林木与其他成分相互影响的评价165

五、农林业和非农林业土地利用类型的比较165

第七节 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166

一、黑龙江和内蒙古部分地区166

二、海南岛宜胶地167

三、湖北省宜昌县柑橘土地168

小结169

第十二章 景观规划170

第一节 德国的景观规划170

一、背景和规划目标170

二、景观规划的步骤171

第二节 前捷克斯洛伐克的LANDEP系统173

一、发展概况和LANDEP系统的基本内容173

二、LANDEP的主要步骤174

三、LANDEP的成果和推广175

第三节 荷兰的GEM模型175

一、发展背景和GEM模型的基本原理175

二、GEM方法的阶段划分177

第四节 美国METLAND景观规划模型177

第五节 澳大利亚CSIRO南海岸研究178

小结180

主要参考文献1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