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定量化学分析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定量化学分析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29/34788913.jpg)
- 许晓文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731000853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36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453页
- 主题词:定量分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定量化学分析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引言1
1.2 分析化学在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2
1.3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3
1.4 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3
第二章 定量分析概论5
2.1 定量分析概述5
2.1.1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5
2.1.2 试样的采取和制备5
2.1.3 试样的分解8
2.1.4 定量分析中的重要物理量及其单位11
2.2 滴定分析概述14
2.2.1 滴定分析的一般过程和特点14
2.2.2 滴定分析法分类及对滴定反应的要求15
2.2.4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6
2.2.3 滴定分析的化学计量基础16
2.2.5 滴定方式和滴定结果的计算19
思考题23
习题24
第三章 误差与数据处理26
3.1 基本概念26
3.1.1 误差26
3.1.2 总体和样本29
3.1.3 准确度和精密度31
3.1.4 精密度的表示方法32
3.2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35
3.2.1 有效数字及计位规则35
3.2.2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36
3.2.3 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表示分析结果37
3.3 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38
3.3.1 正态分布38
3.3.3 正态分布概率积分表40
3.3.2 标准正态分布40
3.4 误差的传递43
3.4.1 系统误差的传递43
3.4.2 随机误差的传递45
3.5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48
3.5.1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48
3.5.2 t分布曲线48
3.5.3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51
3.6 显著性检验52
3.6.1 F检验53
3.6.2 t检验56
3.7 可疑值的取舍58
3.7.1 4?法58
3.7.2 Q检验法59
3.7.3 Grubbs法59
3.8.2 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61
3.8.1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61
3.8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61
3.8.3 减小随机误差62
3.8.4 检查和消除系统误差62
思考题63
习题65
第四章 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法68
4.1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68
4.1.1 活度和活度系数68
4.1.2 活度常数、浓度常数及混合常数70
4.1.3 布朗斯台德酸碱定义和共轭酸碱对72
4.1.4 酸碱反应73
4.1.5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74
4.1.6 共轭酸碱对的Ka和Kb之间的关系75
4.2 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77
4.2.1 分析浓度、平衡浓度和酸度、碱度77
4.2.2 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78
4.3.1 物料平衡式83
4.3 酸碱平衡体系中的三个等衡式83
4.3.3 质子平衡式84
4.3.2 电荷平衡式84
4.4 酸碱溶液中pH值的计算86
4.4.1 强酸强碱溶液86
4.4.2 一元弱酸(碱)溶液88
4.4.3 多元酸碱溶液91
4.4.4 两性物质溶液93
4.4.5 弱酸和强酸的混合溶液98
4.4.6 两弱酸混合液(HA+HB)99
4.5 酸碱缓冲溶液100
4.5.1 缓冲溶液类型100
4.5.2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101
4.5.3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104
4.6 酸碱指示剂108
4.6.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108
4.5.4 缓冲溶液的选择108
4.6.2 指示剂的变色点和变色范围110
4.6.3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112
4.6.4 混合指示剂115
4.7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16
4.7.1 强碱(酸)滴定强酸(碱)117
4.7.2 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121
4.7.3 多元酸和混合酸的滴定129
4.7.4 多元碱的滴定132
4.7.5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134
4.8 终点误差136
4.8.1 强酸(或强碱)的滴定136
4.8.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138
4.8.3 多元酸的滴定139
4.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43
4.9.1 混合碱的分析143
4.9.2 铵盐中氮的测定147
4.9.3 磷的测定148
4.9.4 硅的测定149
思考题149
习题152
第五章 络合平衡及络合滴定156
5.1 络合滴定中常用络合剂156
5.1.1 重要氨羧络合剂介绍156
5.1.2 EDTA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158
5.1.3 金属—EDTA络合物的分析特性160
5.2 络合平衡162
5.2.1 络合物的形成常数和累积形成常数162
5.2.2 各级络合物的分布164
5.2.3 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167
5.2.4 条件形成常数174
5.3 络合滴定基本原理177
5.3.1 滴定曲线177
5.3.2 金属指示剂182
5.3.3 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的判断188
5.3.4 络合滴定酸度的控制和选择196
5.4 混合离子的滴定200
5.4.1 M和N共存时K?Y与pH的关系201
5.4.2 控制酸度分步滴定203
5.4.3 选用适当的络合剂实现分步滴定207
5.4.4 利用络合速度差异分步滴定207
5.4.5 利用掩蔽和解蔽剂进行滴定208
5.5 络合滴定中的掩蔽和解蔽作用208
5.5.1 掩蔽作用208
5.5.2 解蔽作用214
5.6 络合滴定方式215
5.6.1 直接滴定法215
5.6.2 返滴定法216
5.6.3 置换滴定法217
5.6.5 EDTA滴定混合离子试液示例219
5.6.4 间接滴定法219
5.7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220
思考题221
习题223
第六章 氧化还原平衡及氧化还原滴定226
6.1 氧化还原平衡226
6.1.1 能斯特方程226
6.1.2 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228
6.1.3 氧化还原反应的完全程度235
6.1.4 化学计量点电位的计算237
6.2 控制氧化还原滴定反应速度的常见方法240
6.2.1 增加反应物浓度241
6.2.2 增加反应温度241
6.2.3 利用催化或自催化作用241
6.2.4 防止诱导反应242
6.3.1 滴定曲线243
6.3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243
6.3.2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247
6.3.3 终点误差249
6.4 氧化还原预处理251
6.4.1 氧化还原预处理的重要性251
6.4.2 预氧化还原反应的必备条件252
6.4.3 常用的预氧化剂和预还原剂252
6.5 几种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254
6.5.1 高锰酸钾法254
6.5.2 重铬酸钾法257
6.5.3 碘量法259
6.5.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方法264
6.6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示例266
思考题270
习题272
7.1.1 溶解度和溶度积275
7.1 沉淀溶解平衡275
第七章 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滴定275
7.1.2 条件溶度积277
7.1.3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及溶解度计算278
7.2 沉淀滴定法288
7.2.1 滴定曲线288
7.2.2 莫尔法290
7.2.3 佛尔哈德法292
7.2.4 法扬司法295
思考题297
习题298
第八章 重量分析法300
8.1 概述300
8.1.1 重量分析法分类及特点300
8.1.2 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302
8.1.3 沉淀重量法分析结果的计算302
8.2.1 沉淀的类型303
8.2 沉淀的形成303
8.2.2 沉淀形成的一般过程304
8.2.3 影响沉淀颗粒大小的因素305
8.3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308
8.3.1 共沉淀308
8.3.2 后沉淀313
8.4 沉淀条件的选择313
8.4.1 晶型沉淀的沉淀条件314
8.4.2 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315
8.4.3 均匀沉淀法316
8.5 沉淀的洗涤、烘干和灼烧317
8.5.1 沉淀的洗涤317
8.5.2 沉淀的烘干和灼烧318
8.6 有机沉淀剂320
8.6.1 有机沉淀剂的特点320
8.6.2 有机沉淀剂的“加重效应”320
8.6.3 有机沉淀剂的分类及其应用示例321
思考题323
习题324
第九章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326
9.1 概述326
9.1.1 前言326
9.1.2 光度分析法的特点326
9.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327
9.2.1 光的二象性327
9.2.2 物质的颜色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328
9.3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331
9.3.1 朗伯—比耳定律331
9.3.2 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334
9.3.3 吸光度的加和性335
9.3.4 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335
9.4.1 目视比色法338
9.4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338
9.4.2 光电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339
9.4.3 光度分析仪器的基本部件340
9.4.4 典型仪器介绍343
9.5 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344
9.5.1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344
9.5.2 显色反应灵敏度345
9.5.3 显色反应类型346
9.5.4 常见显色剂介绍348
9.5.5 显色条件的选择350
9.6 光度法测量误差及其消除352
9.6.1 化学因素引起的误差352
9.6.2 仪器的测量误差353
9.6.3 干扰物质影响的消除和测量条件的选择355
9.7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357
9.7.1 多组分的测定358
9.7.2 示差分光光度法359
9.7.3 弱酸(或弱碱)离解常数的测定363
9.7.4 络合物组成的测定364
9.8 分光光度法中的线性回归366
9.8.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与最小二乘法原理367
9.8.2 回归分析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实例368
9.8.3 相关系数与γ检验法371
思考题373
习题374
第十章 分析化学前沿及其发展趋势378
10.1 分析化学的现状378
10.2 光谱分析378
10.3 电化学分析380
10.4 色谱分析381
10.5 质谱与核磁共振波谱分析383
10.6 化学计量学与过程分析384
10.7 表面分析与微区分析384
10.8 形态分析385
10.9 其他分析方法386
10.10 分析化学的未来与展望387
附录389
附表1 离子的?值(离子大小参数)389
附表2 水溶液中的离子活度系数(25℃)390
附表3 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25℃)391
附表4 络合物形成常数399
附表5 络合剂的lgαL(H)408
附表6 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410
附表7 金属指示剂的lgαIn(H)值和金属指示剂变色点pMt值411
附表8 标准电极电位(18~25℃)414
附表9 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420
附表10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5℃)422
附表11 常用化合物的摩尔质量426
附表12 相对原子质量表(1991)431
主要参考资料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