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审计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审计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4788668.jpg)
- 陈国欣丛书主编;刘建军主编;张庆龙副主编;吴秋生,孟慧参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18323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19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审计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审计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
第1章 概论2
1.1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2
1.1.1 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2
1.1.2 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6
1.1.3 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0
1.1.4 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2
1.2 审计的性质14
1.2.1 审计的本质14
1.2.2 审计的定义18
1.2.3 审计的意义19
1.2.4 审计学科体系20
1.2.5 审计的职能22
1.3 审计的分类23
1.3.1 审计的基本分类23
1.3.2 审计的其他分类24
1.4 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27
1.4.1 审计组织体系概述27
1.4.2 政府审计机关28
1.4.3 民间审计组织31
1.4.4 内部审计机构33
1.4.5 审计人员35
本章小结37
思考题38
第2章 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39
2.1 审计准则39
2.1.1 审计准则的性质和作用39
2.1.2 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约束力和适用范围41
2.1.3 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41
2.2 质量控制准则43
2.2.1 质量控制的含义和作用43
2.2.2 质量控制准则的内容43
2.2.3 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的关系45
本章小结46
思考题47
第3章 审计职业道德和审计法律责任48
3.1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48
3.1.1 审计职业道德概述48
3.1.2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构成及主要内容50
3.2 审计法律责任58
3.2.1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58
3.2.2 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种类59
3.2.3 审计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62
3.2.4 避免和防范审计法律责任的措施65
本章小结67
自测题68
思考题68
自测题解答70
第4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72
4.1 审计目标72
4.1.1 审计目标概述72
4.1.2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74
4.1.3 具体审计目标75
4.2 审计程序77
4.2.1 计划阶段78
4.2.2 实施阶段80
4.2.3 终结阶段81
思考题83
本章小结83
自测题84
自测题解答85
第5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86
5.1 审计证据86
5.1.1 审计证据的含义和作用86
5.1.2 审计证据的种类87
5.1.3 审计证据的特征91
5.1.4 审计证据的鉴定与综合93
5.2 审计工作底稿96
5.2.1 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和作用96
5.2.2 审计工作底稿的种类97
5.2.3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复核102
本章小结104
思考题105
自测题105
自测题解答105
第6章 审计方法106
6.1 审计方法概述106
6.1.1 审计方法的意义106
6.1.2 审计方法体系106
6.2 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108
6.1.3 选用审计方法的原则108
6.2.1 依审计取证顺序划分的方法109
6.2.2 依审计取证数量(范围)划分的方法111
6.2.3 风险基础审计法113
6.3 审计取证的技术方法116
6.3.1 检查116
6.3.2 监盘119
6.3.3 观察121
6.3.4 查询及函证121
6.3.5 计算122
6.3.6 分析性复核123
本章小结124
思考题125
自测题126
自测题解答127
第7章 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129
7.1 审计重要性129
7.1.1 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意义129
7.1.2 审计重要性的运用131
7.2 审计风险136
7.2.1 审计风险的含义136
7.2.2 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137
自测题142
思考题142
本章小结142
自测题解答143
第8章 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144
8.1 内部控制概述144
8.1.1 内部控制的含义144
8.1.2 内部控制的作用145
8.1.3 内部控制的目标145
8.1.4 内部控制理论的演变146
8.1.5 内部控制的分类148
8.1.6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149
8.1.7 内部控制评审的意义150
8.1.8 内部控制测评的程序152
8.2.1 控制环境153
8.2 内部控制要素153
8.2.2 风险评估154
8.2.3 控制活动154
8.2.4 信息与沟通156
8.2.5 监督156
8.3 了解与记录内部控制157
8.3.1 了解内部控制157
8.3.2 记录对内部控制了解的情况159
8.3.3 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161
8.4.1 控制测试的内容163
8.4 内部控制测试163
8.4.2 控制测试的方式164
8.4.3 控制测试的方法164
8.4.4 控制测试的范围165
8.5 控制风险评价165
8.5.1 控制风险评价的概念165
8.5.2 控制风险的评价166
8.5.3 控制风险评价结果对实质性测试的影响166
本章小结170
思考题171
自测题171
自测题解答175
9.1 审计抽样概述178
9.1.1 审计抽样的含义178
9.1.2 审计抽样的产生178
第9章 审计抽样178
9.1.3 审计抽样的发展179
9.1.4 审计抽样的种类181
9.2 审计抽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182
9.2.1 审计抽样的基本程序182
9.2.2 审计抽样样本的选取方法184
9.3.1 统计抽样与专业判断187
9.3.2 属性抽样法187
9.3 统计抽样方法187
9.3.3 变量抽样法190
9.4 判断抽样方法的具体运用193
9.5 抽样风险及其控制194
9.5.1 审计抽样风险194
9.5.2 对抽样风险的控制195
9.5.3 审计抽样的质量控制196
本章小结197
思考题197
自测题198
自测题解答198
第10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202
第二篇 业务循环审计202
10.1 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的性质203
10.1.1 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综述203
10.1.2 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204
10.2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及其测试206
10.2.1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206
10.2.2 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测试208
10.3 主营业务收入审计211
10.3.1 主营业务收入的审计目标211
10.3.2 主营业务收入的实质性测试程序211
10.4.2 应收账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215
10.4.1 应收账款的审计目标215
10.4 应收账款审计215
10.5 应收票据审计220
10.5.1 应收票据的审计目标221
10.5.2 应收票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221
10.6 坏账准备审计222
10.6.1 坏账准备的审计目标223
10.6.2 坏账准备的实质性测试程序223
10.7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225
10.7.1 预收账款审计225
10.7.2 代销商品款审计225
10.7.4 应交税金审计226
10.7.3 其他应交款审计226
10.7.6 营业费用审计230
10.7.5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审计230
10.7.7 其他业务利润审计231
本章小结231
思考题232
自测题233
自测题解答235
第11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239
11.1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业务性质239
11.1.1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239
11.1.2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240
11.2.1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241
11.2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及其测试241
11.2.2 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与方法243
11.3 应付账款审计245
11.3.1 应付账款的审计目标245
11.3.2 应付账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246
11.4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248
11.4.1 应付票据审计248
11.4.2 预付账款审计249
本章小结250
思考题250
自测题解答251
自测题251
12.1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业务性质253
12.1.1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253
第12章 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253
12.1.2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254
12.2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256
12.2.1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256
12.2.2 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与方法257
12.3 成本、费用项目审计261
12.3.1 成本、费用项目的审计目标261
12.3.2 成本、费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262
12.4.1 工薪的审计目标263
12.4 工薪审计263
12.4.2 工薪的实质性测试程序264
12.5 存货审计265
12.5.1 存货的审计目标265
12.5.2 存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265
本章小结273
思考题273
自测题274
自测题解答276
13.1.1 固定资产业务循环综述277
13.1 固定资产业务循环的性质277
第13章 固定资产循环审计277
13.1.2 固定资产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278
13.2 固定资产循环的内部控制及其测试278
13.2.1 固定资产循环的内部控制278
13.2.2 固定资产循环的内部控制测试284
13.3 固定资产审计285
13.3.1 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285
13.3.2 固定资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286
13.4.1 累计折旧的审计目标291
13.4.2 累计折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291
13.4 累计折旧审计291
13.5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292
13.5.1 固定资产清理292
13.5.2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93
13.5.3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293
13.5.4 在建工程293
本章小结294
思考题295
自测题295
自测题解答296
14.1 筹资与投资业务循环的性质298
14.1.1 筹资与投资业务循环综述298
第14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298
14.1.2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299
14.2 筹资与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及其测试301
14.2.1 筹资与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301
14.2.2 筹资与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测试306
14.3 举债审计308
14.3.1 债务筹资审计308
14.3.2 权益筹资审计312
14.4 投资审计318
14.4.1 短期投资318
14.4.2 长期投资319
14.5.1 其他应收款审计322
14.5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322
14.5.2 其他应付款323
14.5.3 未付利润(应付股利)323
14.5.4 无形资产323
14.5.5 长期待摊费用324
14.5.6 管理费用325
14.5.7 营业外收入326
14.5.8 营业外支出326
14.5.9 所得税327
14.5.1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28
本章小结328
思考题329
自测题330
自测题解答331
第15章 货币资金审计334
15.1 货币资金业务的性质334
15.1.1 货币资金主要业务活动334
15.1.2 货币资金审计涉及的货币资金业务的主要凭证与记录335
15.2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及其测试336
15.2.1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336
15.2.2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测试338
15.3.2 现金的实质性测试程序341
15.3.1 现金的审计目标341
15.3 现金审计341
15.4 银行存款审计344
15.4.1 银行存款的审计目标344
15.4.2 银行存款的审计程序344
15.5 其他货币资金审计347
15.5.1 其他货币资金的审计目标347
15.5.2 其他货币资金的实质性测试程序347
本章小结347
思考题348
自测题348
自测题解答350
第16章 特殊项目审计351
16.1 期初余额审计351
16.1.1 期初余额的含义351
16.1.2 期初余额审计的一般原则352
16.1.3 期初余额的审计目标352
16.1.4 期初余额的审计程序352
16.1.5 确定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及审计意见的影响353
16.2 或有事项审计354
16.2.1 或有事项概述354
16.2.2 或有事项的种类354
16.2.3 或有事项的审计目标355
16.2.4 或有事项的审计程序356
16.3 审计期后事项357
16.3.1 期后事项的种类357
16.3.2 期后事项的审计程序359
16.3.3 期后事项对审计报告的影响359
16.3.4 审计报告日期的确定359
16.4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360
16.4.1 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的一般原则361
16.4.2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目标361
16.4.3 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程序361
16.5 持续经营假设的审计364
16.5.1 持续经营假设概述364
16.4.4 关联方及其交易对编制审计报告的影响364
16.5.2 持续经营假设的审计目标365
16.5.3 编制审计计划时的考虑365
16.5.4 实施审计程序时的考虑366
16.5.5 出具审计报告时的考虑366
本章小结367
思考题368
自测题369
自测题解答369
17.1.2 审计报告的作用372
17.1.1 审计报告的概念372
17.1 审计报告概述372
第17章 审计报告与管理建议书372
第三篇 终结审计372
17.1.3 审计报告的编制原则373
17.1.4 审计报告的种类373
17.1.5 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374
17.2 审计报告的基本类型375
17.2.1 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375
17.2.2 保留意见审计报告376
17.2.3 否定意见审计报告378
17.2.4 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379
17.2.5 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380
17.3.1 政府审计报告381
17.3 其他审计主体撰写的审计报告381
17.3.2 内部审计报告383
17.4 审计报告的编制程序384
17.4.1 整理复核审计工作底稿384
17.4.2 审计差异的汇总与调整385
17.4.3 获取管理当局声明书396
17.4.4 取得律师声明书399
17.4.5 撰写审计总结400
17.4.6 利用专家的工作400
17.4.7 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402
17.4.8 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沟通404
17.4.9 评价审计结果406
17.4.10 确定审计报告的类型和措辞,编制审计报告407
17.5 管理建议书407
17.5.1 管理建议书的意义407
17.5.2 管理建议书的内容与格式407
17.5.3 管理建议书的编制和出具要求409
17.5.4 管理建议书与审计报告的联系与区别409
本章小结410
思考题411
自测题412
自测题解答415
参考文献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