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有机合成工艺优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有机合成工艺优化](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4776728.jpg)
- 陈荣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7694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2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有机合成-工艺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有机合成工艺优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反应过程1
1.1 动力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1
1.1.1 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1
1.1.2 平行副反应与连串副反应、活化能与反应级数3
1.1.3 主副反应的速度比-对比选择性4
1.1.4 温度效应6
1.1.5 浓度效应8
1.2 动力学方法及其基本特征10
1.2.1 首先定性反应产物10
1.2.2 跟踪定量反应产物11
1.2.3 分阶段研究反应过程和分离过程12
1.2.4 程序升温法13
1.2.5 调节加料法14
1.3 动力学研究方法举例15
1.4 新的化学反应过程研究19
1.4.1 反应结果的温度效应分析19
1.4.2 副产物S结构与浓度效应的关系20
1.4.3 动力学方法的补充说明21
1.4.4 按动力学方法的工艺优化次序21
1.5 反应条件因果关系图解析21
第2章 简单、实用的分离技巧23
2.1 酸、碱性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23
2.1.1 中和吸附法24
2.1.2 中和萃取法25
2.1.3 成盐洗涤法25
2.2 利用平衡关系的分离提纯26
2.2.1 共沸蒸馏与精馏的联用26
2.2.2 同离子效应的应用28
2.3 利用色谱分析谱图构思分离方法30
2.3.1 利用GC谱图研究蒸馏、精馏过程30
2.3.2 HPLC谱图与重结晶、吸附工艺的关系34
2.4 多步反应过程的分离方法简化36
2.4.1 准一步反应37
2.4.2 溶剂归一化38
2.4.3 不提纯原则39
第3章 芳烃的混酸硝化41
3.1 混酸硝化反应的机理和特征41
3.2 混酸硝化反应的主副反应和动力学分析42
3.2.1 一硝化反应与二硝化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43
3.2.2 一硝化反应与磺化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44
3.2.3 动力学综合分析44
3.2.4 有机溶剂的加入对选择性的影响45
3.3 硝化反应条件的控制45
3.3.1 硫酸浓度45
3.3.2 反应温度47
3.3.3 加料方式47
3.3.4 产品分离48
3.4 推荐的硝化工艺框图、工艺要点及讨论49
3.5 硝化工艺实例评点49
第4章 芳烃的磺化59
4.1 芳烃磺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及特征59
4.2 磺化反应的主、副反应和反应动力学分析60
4.2.1 一磺化反应对二磺化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60
4.2.2 一磺化反应对砜生成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61
4.2.3 综合动力学分析62
4.2.4 加入有机溶剂对温度效应、浓度效应的影响63
4.3 磺化反应异构现象解析63
4.3.1 磺化与水解不属可逆反应63
4.3.2 异构现象的动力学解释64
4.4 磺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66
4.4.1 磺化剂浓度和用量66
4.4.2 磺化剂的选择67
4.4.3 反应温度的控制68
4.4.4 加料方式的影响68
4.4.5 有机溶剂的作用69
4.4.6 添加剂70
4.4.7 一磺化产物的分离70
4.5 推荐的磺化工艺70
4.5.1 磺化工艺框图与特点70
4.5.2 磺化方法选择与评析71
4.6 磺化工艺的常见问题72
4.7 磺化反应实例及评点73
第5章 芳烃的烷基化和酰基化83
5.1 芳烃的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机理及特征83
5.2 二烷基化异构组成的解析85
5.3 酰基化反应的主副反应和动力学分析86
5.3.1 平行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87
5.3.2 连串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90
5.3.3 主副反应的动力学综合分析90
5.4 酰基化的工艺条件讨论92
5.4.1 溶剂的选择92
5.4.2 三氧化铝的质量与加入方式92
5.4.3 加料方式93
5.4.4 反应温度和时间93
5.4.5 反应的终止与络合物的分解93
5.4.6 产物的分离93
5.5 推荐的酰基化反应工艺94
5.6 酰基化工艺的常见问题94
5.6.1 溶剂使用错误94
5.6.2 分离方法不当95
5.7 酰化反应的实例评点95
第6章 芳环上的卤化101
6.1 芳烃卤化反应机理和基本特征101
6.2 卤化反应定位规律的影响因素103
6.3 卤化反应的动力学分析104
6.3.1 对平行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105
6.3.2 对连串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105
6.4 工艺路线的优化选择107
6.4.1 以邻位卤代为目标产物的工艺路线选择107
6.4.2 以对位卤代为目标产物的工艺路线选择108
6.4.3 二卤化与第二个卤化反应工艺路线选择109
6.5 卤化反应工艺条件优化要点110
6.5.1 卤化剂110
6.5.2 反应温度111
6.5.3 加料方式111
6.5.4 溶剂的稀释作用111
6.5.5 溶剂的极化作用112
6.5.6 催化剂112
6.5.7 分离与提纯112
6.6 卤化反应的实例评点113
第7章 芳醚的合成123
7.1 卤代芳烃烷氧基化和芳氧基化的反应机理和特征123
7.2 醚化过程的主副反应和动力学分析124
7.2.1 单卤芳烃醇解反应与水解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125
7.2.2 单卤芳烃芳氧基化与水解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及卤代芳烃重排的讨论126
7.2.3 多卤芳烃一烷氧基化与二烷氧基化的动力学分析127
7.3 芳醚合成工艺的影响因素128
7.3.1 卤代芳烃烷氧基化128
7.3.2 多卤代芳烃的单烷氧基化129
7.3.3 二芳醚的合成129
7.4 推荐的二芳醚合成工艺131
7.5 芳醚合成的常见问题131
7.6 芳醚合成的实例评点132
第8章 卤代芳烃的胺解140
8.1 卤代芳烃胺解反应机理和特征140
8.2 卤代芳烃胺解反应的主、副反应及动力学分析141
8.2.1 温度效应142
8.2.2 浓度效应143
8.3 氨(胺)解反应的影响因素143
8.3.1 氨(胺)的浓度143
8.3.2 胺的用量与溶剂144
8.3.3 原料的回收144
8.3.4 反应温度与压力144
8.3.5 加料方式144
8.4 推荐的胺解反应工艺145
8.5 卤化芳烃胺解的实例评点145
第9章 卤代烃的腈化153
9.1 卤代芳烃的腈化153
9.1.1 卤代芳烃腈化的基本特征153
9.1.2 卤代芳烃腈化反应的主、副反应和动力学分析154
9.1.3 卤代芳烃腈化反应工艺要点155
9.1.4 推荐的卤代芳烃腈化反应工艺157
9.1.5 卤代芳烃腈化的实例评点158
9.2 卤代烷烃的腈化163
9.2.1 卤代烷烃腈化反应机理及基本特征163
9.2.2 卤代烷烃腈化反应的主副反应163
9.2.3 卤代烷烃腈化反应的动力学分析164
9.2.4 工艺条件讨论165
9.2.5 腈化反应实例评点167
第10章 卤代芳烃的水解与分离170
10.1 卤代芳烃水解反应机理和特征170
10.2 副反应与动力学讨论171
10.2.1 按SNAr反应机理进行的水解反应171
10.2.2 按苯炔反应机理进行的水解反应171
10.3 卤代芳烃水解产物——酚的分离172
10.3.1 利用羟基的酸性使非酸性物质除去172
10.3.2 利用挥发酚与水共沸的原理减少水溶解损失173
10.3.3 利用异构体氢键的差异,使异构体分开174
10.3.4 利用对称结构熔点高的原理,去除不对称异构体174
10.4 酚提纯过程的主要问题175
10.5 酚合成与分离实例评点175
第11章 芳烃重氮基水解182
11.1 重氮基水解反应的机理和特征182
11.2 重氮基水解的主副反应和动力学分析182
11.2.1 温度效应184
11.2.2 浓度效应184
11.2.3 温度效应与浓度效应的作用比较184
11.3 重氮盐水解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185
11.3.1 反应温度185
11.3.2 加料方式与分布185
11.3.3 产物的移走186
11.3.4 重氮盐水解的介质及催化剂186
11.3.5 一步法及其应用范围186
11.4 推荐的重氮盐水解工艺187
11.5 重氮盐水解工艺的常见问题188
11.6 重氮盐水解反应实例评点188
第12章 重氮基的自由基取代196
12.1 重氮基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与特征196
12.2 取代反应的主副反应和动力学分析196
12.2.1 卤代反应与水解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197
12.2.2 卤代反应与偶合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198
12.2.3 温度效应与浓度效应的交互作用199
12.3 重氮基卤代反应的工艺条件199
12.3.1 反应温度199
12.3.2 卤化亚铜的用量200
12.3.3 加料方式200
12.3.4 有机溶剂的作用201
12.3.5 产物的分离201
12.4 推荐的重氮盐取代反应工艺201
12.5 重氮基取代反应的常见问题202
12.6 重氮基取代反应实例评点203
第13章 氟代芳烃的合成213
13.1 氟代重氮盐的热解213
13.1.1 氟代重氮盐热解法制氟代芳烃的一般规律213
13.1.2 氟代芳胺重氮盐热分解过程的主、副反应213
13.1.3 芳胺重氮化氟代反应的工业化条件解析214
13.1.4 重氮盐氟化工艺实例评点216
13.1.5 重氮化、氟代反应的改进方向217
13.2 氟硼酸重氮盐热解219
13.2.1 氟硼酸重氮盐热解法(希曼法)219
13.2.2 希曼反应的主、副反应220
13.2.3 氟硼酸重氮盐制备工艺要点221
13.2.4 希曼反应工艺的改进方向222
13.2.5 希曼反应的工业实例评点223
13.3 氯代芳烃氟代226
13.3.1 芳烃氟氯交换反应的基本特征226
13.3.2 氯代芳烃氟化的主、副反应226
13.3.3 卤代芳烃氟代反应的工艺条件解析228
13.3.4 氟氯交换反应的实例评点229
第14章 芳烃侧链的卤化232
14.1 芳烃侧链卤化的机理和特点232
14.1.1 芳烃侧链卤化反应机理232
14.1.2 芳烃侧链卤化反应特征233
14.2 芳烃侧链卤化的主副反应与动力学分析233
14.2.1 侧链卤化与芳环卤化的动力学分析234
14.2.2 侧链卤化不同阶段的动力学分析235
14.2.3 以一卤苄为目标化合物的动力学分析236
14.2.4 以三卤苄为目标化合物的动力学分析237
14.3 芳烃侧链卤化的工艺条件237
14.3.1 溶剂的选择238
14.3.2 卤素的选择238
14.3.3 引发剂的选择239
14.3.4 紫外光与添加剂239
14.3.5 反应温度的选择239
14.3.6 杂质的影响239
14.3.7 加料方式240
14.4 推荐的芳烃侧链氯化工艺240
14.5 侧链卤化的常见问题240
14.5.1 溶剂的选择不当240
14.5.2 自由基的引发不利241
14.5.3 卤化剂的选择不利241
14.6 芳烃侧链卤化实例评点241
第15章 格氏试剂的制备与反应246
15.1 格氏试剂的一般概况246
15.2 格氏试剂合成与反应的主副反应和动力学分析246
15.2.1 格氏试剂合成的主副反应和动力学分析246
15.2.2 格氏试剂亲核取代(亲核加成)反应的动力学分析248
15.3 格氏反应的工业化条件讨论250
15.3.1 无氧、无水、无锈的操作条件250
15.3.2 溶剂的选择、用量和回收利用250
15.3.3 反应设备要求251
15.3.4 引发过程控制252
15.3.5 反应温度及加料方式252
15.3.6 格氏试剂亲核取代(亲核加成)反应的工艺要点252
15.4 推荐的格氏反应工艺253
15.5 格氏反应的常见问题254
15.5.1 溶剂的选择与回收问题254
15.5.2 卤代烃的选择问题254
15.5.3 加料方式问题254
15.6 格氏反应的实例评点254
第16章 羰基的加成缩合260
16.1 羰基加成缩合反应的一般规律260
16.2 醛-酮缩合260
16.2.1 亚苄基丙酮合成过程的主副反应及动力学分析261
16.2.2 亚苄基丙酮合成实例评点263
16.2.3 其他醛酮缩合实例评点265
16.3 酮-酯缩合267
16.3.1 甲基酮与酯缩合的主副反应及动力学分析267
16.3.2 茚满二酮合成实例评点268
16.3.3 其他酮-酯缩合实例评点269
16.4 酯-酯缩合271
16.4.1 酯-酯缩合机理及一般规律271
16.4.2 异酯缩合的主副反应和动力学分析271
16.4.3 酯-酯缩合的工艺条件273
16.4.4 酯-酯缩合实例评点273
第17章 氮杂环化合物276
17.1 氮杂环化合物的特征和合成机理276
17.1.1 氮杂环化合物的特征276
17.1.2 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机理276
17.2 含氮杂环化合物合成的一般特点和主副反应278
17.3 EVP>EVM时的动力学分析280
17.3.1 平行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280
17.3.2 中间体连串副反应的动力学分析282
17.3.3 缩合、环合反应动力学综合分析282
17.4 吡唑与嘧啶(β-酮酸酯与脲类合成法)的合成条件283
17.4.1 反应温度283
17.4.2 加料方式283
17.4.3 溶剂的作用284
17.5 推荐的吡唑、嘧啶(β-酮酸酯与脲类合成法)合成工艺284
17.5.1 活化能差较大时的两步缩合反应工艺284
17.5.2 活化能差较小时的两步缩合反应工艺284
17.6 吡唑与嘧啶合成实例评点285
17.7 EVP<EVM时的动力学分析288
17.7.1 温度效应290
17.7.2 浓度效应290
17.8 推荐的咪唑和嘧啶(羧酸衍生物与丙二胺法)合成工艺290
17.9 咪唑和嘧啶(羧酸衍生物与丙二胺法)合成工艺实例评点291
17.10 杂环化合物的提纯293
17.10.1 杂环化合物的一般特点293
17.10.2 碱性杂环化合物提纯的一般步骤293
17.10.3 氮杂环化合物提纯实例评点293
第18章 进攻试剂的活性比较296
18.1 芳烃的亲电取代296
18.2 芳烃的亲核取代298
18.2.1 SNAr机理(SN2机理)298
18.2.2 SN1机理299
18.2.3 苯炔机理299
18.3 卤代脂肪烃的亲核取代300
18.3.1 SN2机理300
18.3.2 SN1机理301
18.4 烯烃的亲电加成302
18.5 羰基的亲核加成303
18.6 自由基取代反应304
18.6.1 自由基反应机理的三个阶段(自由基的引发、传递和终止)304
18.6.2 自由基反应活性304
18.6.3 自由基进攻的选择性305
第19章 有机合成反应的工业化放大307
19.1 釜式反应器的放大效应307
19.1.1 温度梯度、浓度梯度不同307
19.1.2 换热比表面积与反应周期不同308
19.1.3 死区与设备清洗不同309
19.1.4 温度指示的偏差不同309
19.2 反应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310
19.2.1 混合状态的影响310
19.2.2 局部过热和局部过浓问题的解决(消除梯度)312
19.2.3 吸热反应的温度控制313
19.2.4 放热反应的温度控制315
19.3 工业化放大的准备319
19.3.1 原料、中间体的可用性评价320
19.3.2 设备的可用性评价321
19.3.3 工艺的准备及管理322
19.3.4 安全准备323
19.4 工业化放大的设计技巧324
19.4.1 多功能反应单元的设计325
19.4.2 分层罐的设计326
19.4.3 公用工程的设计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