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思潮与学派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思潮与学派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4771090.jpg)
- 郑师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7485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9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14页
- 主题词:文化思潮-中国-近代-文集;文化-学派-中国-近代-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思潮与学派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1
一、“西学源出中国说”与清初西学观念的倒退2
二、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西学观念的演进9
三、士大夫西学观念演进的时代意义24
20世纪初年的文化反思27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折向27
二、从“锻铸国魂”说到“古学复兴”论30
三、文化民族性问题的提出与对中西文化的再认识35
四、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思想铺垫40
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42
一、“西方的没落”与世界文化的对话42
二、马克思主义者、西化派、东方文化派50
三、“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再认识60
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68
一、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68
二、从“保教”、“存学”到“东方化”71
三、“吾人之天职在实现吾人之理想生活”79
四、文化民族主义:一柄双刃剑84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基督教的传播87
一、西方教会势力卷土重来87
二、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89
三、士大夫的抵拒92
四、传教士失去了自负94
五、反教斗争正未有穷期96
在华传教士与西学的传播(1840-1860年)99
一、东南沿海地区最初出现的一批近代文化设施99
二、西学传播的主要内容108
三、科学的自觉观念的传入113
四、西学传播受限原因分析117
五、传教士的历史悲喜122
鸦片战争后20年间上海地区风习的变迁124
一、战后上海地区逐渐向开放型社会的过渡124
二、社会风习的变迁127
三、风习变迁对传统社会的冲击135
晚清国粹派的崛起139
一、从中国教育会到国学保存会139
二、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44
三、晚清国粹派崛起的历史机缘147
晚清国粹派的文化观153
一、国粹、国学、国魂153
二、“古学复兴,此其时矣”158
三、“不类方更为荣,非耻之分也”162
四、国粹派文化观的历史地位166
晚清国粹派与社会学170
一、晚清西方社会学的主要译介者170
二、吸纳社会进化论与社会有机论172
三、社会起源论与国粹派对中国远古社会的再认识176
四、国粹派对西方社会学的存异182
晚清国粹派的新史学探讨187
一、中国传统史学实难“当意”187
二、新史学的构想190
三、史学方法论的拓展197
四、20世纪初“史学革命”的重要方面军203
晚清国粹派的经学思想204
一、革命与改良,古文经与今文经204
二、《春秋》研究208
三、“夷六艺于古史”212
晚清国粹派论清学220
一、超越民族主义220
二、清学的特色与得失222
三、有清汉宋、今古文争的评说229
四、开创近代清学研究的先河233
学衡派的文化观236
一、学衡派文化运思的理路237
二、“以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为己任”240
三、“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文化,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252
四、学衡派文化思考的得失261
学衡派的史学思想265
一、学衡派与西方史学思潮的变动265
二、“史学双轨”:普及与提高并重270
三、关于专史研究276
学衡派论诸子学281
一、由胡适观点引出的争论281
二、孔子、儒家与老子、道家284
三、墨子的评说287
四、对学衡派论诸子学应持宽容的态度292
学衡派的教育思想294
一、“教育之目的,在造出真正之人”294
二、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宏通教育299
三、“创立我国独立之教育制度”306
梁启超与今文经学311
一、追随康有为,藉今文经学宣传变法维新311
二、戊戌后开始摆脱乃师今文经学理论的羁绊316
三、对清代今文经学运动作出了精辟论述的学者319
严复与卢梭的《民约论》324
一、近代宣传《民约论》第一人324
二、戊戌后对《民约论》的批评327
三、辛亥后对《民约论》的否定332
章太炎与刘师培的交谊335
一、订交的思想基础335
二、刘师培东渡与交谊的破裂339
三、辛亥后章太炎“不念旧恶”与交谊的终结346
四、值得惋惜的章、刘交谊悲剧351
杜亚泉与新文化运动353
一、两种视角353
二、冲突、交叉与互补355
三、关于“新旧调和”论360
四、文化革新大潮中的先锋与“稳健派”364
钱玄同与《刘申叔遗书》367
一、钱玄同总其成:“尊重历史,表彰学术”368
二、“同情的理解”:体例严谨与校勘之精良373
三、《钱玄同序》的历史价值380
四、一个考察钱玄同思想变动的新视角382
吴宓的道德观386
一、道德本体论:“一多、两世界”386
二、道德实践论:“天、人、物”三级与宗教的信念389
三、孤独的失败者与崇高的道德境界393
《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397
一、对战争性质的颠倒是非398
二、诱逼中国接受《马关条约》406
三、探讨中国战败教训的合理见解413
四、《万国公报》宣传的得失两分419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421
一、从梁启超到张百熙:“办理学堂首重师范”421
二、招生、教学与管理425
三、大学堂的核心与基础432
四、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起点438
近年来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若干问题443
一、贬抑反帝反封建的代表性人物,颂扬某些统治阶级的代表性人物444
二、盲目颂扬主“和”论而贬抑抵抗450
三、客观主义、无是非描述的倾向455
《中国文化通史》总序459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459
二、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回顾464
三、中国文化史发展脉络472
四、中国文化的特质483
五、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助益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