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质检工作手册 计量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质检工作手册 计量管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392422.jpg)
- 韩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
- ISBN:978750263697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81页
- 文件大小:181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质量检验-中国-手册;计量管理-中国-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质检工作手册 计量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计量基础知识篇3
第1章 计量和测量3
1.1 计量3
1.2 测量3
1.3 计量学3
1.4 计量学主要领域介绍3
1.4.1 几何量计量3
1.4.2 温度计量4
1.4.3 力学计量5
1.4.4 电磁学计量6
1.4.5 电子学计量6
1.4.6 时间频率计量6
1.4.7 电离辐射计量6
1.4.8 光学计量7
1.4.9 声学计量7
1.4.10 化学计量7
1.5 计量的地位和作用8
1.5.1 计量与科学技术8
1.5.2 计量与工农业8
1.5.3 计量与社会经济秩序9
1.5.4 计量与贸易9
1.5.5 计量与安全9
1.5.6 计量与环境保护10
1.5.7 计量与节能降耗10
1.5.8 计量与国防11
1.5.9 计量与文化体育11
1.5.10 计量与民生12
1.5.11 计量与质量12
第2章 量和单位13
2.1 量和量值13
2.1.1 量的定义13
2.1.2 量的分类13
2.1.3 物理量分类14
2.1.4 量值14
2.2 量制和量纲15
2.3 计量单位和单位制17
2.3.1 计量单位17
2.3.2 单位制18
2.3.3 国际单位制19
2.3.4 法定计量单位25
第3章 计量器具及其特性30
3.1 计量器具30
3.1.1 计量器具30
3.1.2 实物量具30
3.1.3 测量系统30
3.1.4 测量设备30
3.2 计量器具的特性31
3.2.1 示值31
3.2.2 标称量值31
3.2.3 标称示值区间31
3.2.4 测量区间31
3.2.5 测量系统的灵敏度31
3.2.6 鉴别阈31
3.2.7 显示装置的分辨力32
3.2.8 死区32
3.2.9 测量仪器的稳定性32
3.2.10 仪器漂移32
3.2.11 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32
3.2.12 准确度等级33
3.2.13 最大允许测量误差33
3.2.14 示值误差33
3.2.15 引用误差33
第4章 计量基准、计量标准34
4.1 计量基准34
4.1.1 计量基准的含义34
4.1.2 计量基准的分类34
4.1.3 计量基准的地位和作用34
4.2 计量标准34
4.2.1 计量标准的含义34
4.2.2 计量标准的地位和作用35
4.2.3 计量标准的分级和应用35
4.2.4 计量标准的建立和使用35
4.2.5 计量标准的考核和复查36
4.3 标准物质36
4.3.1 标准物质的含义36
4.3.2 标准物质的特点36
4.3.3 标准物质的分级36
4.3.4 标准物质的作用36
4.3.5 标准物质的种类36
4.4 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37
4.4.1 量值传递37
4.4.2 量值溯源37
4.4.3 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的区别37
4.4.4 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的必要性38
第5章 测量结果39
5.1 被测量及影响量39
5.1.1 被测量39
5.1.2 影响量39
5.2 量的真值和约定量值39
5.2.1 量的真值39
5.2.2 约定量值39
5.3 测量结果40
5.4 描述测量结果的术语40
5.4.1 示值40
5.4.2 测量方法40
5.4.3 测量误差40
5.4.4 测量重复性42
5.4.5 测量复现性43
5.4.6 测量准确度43
5.4.7 测量不确定度43
第6章 测量误差47
6.1 测量误差基本概念47
6.1.1 测量误差的定义47
6.1.2 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47
6.2 系统误差的发现和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48
6.2.1 系统误差的发现48
6.2.2 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50
6.3 实验标准偏差的估计方法52
6.3.1 实验标准偏差与随机误差的联系52
6.3.2 随机误差的性质52
6.3.3 常见的实验标准偏差估计方法53
6.4 算术平均值及其实验标准差的计算54
6.4.1 算术平均值的计算54
6.4.2 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的计算54
6.4.3 算术平均值的应用54
6.5 异常值的判别和剔除55
6.5.1 异常值定义55
6.5.2 异常值产生的原因55
6.5.3 异常值的处理规则55
6.5.4 检出水平和剔除水平55
6.5.5 判别异常值常用的统计方法56
6.6 测量重复性和测量复现性的评定58
6.6.1 测量重复性的评定58
6.6.2 测量复现性的评定59
6.7 加权算术平均值及其实验标准偏差的计算方法60
6.7.1 等精度与不等精度测量60
6.7.2 加权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方法60
6.8 计量器具示值误差的表示与评定60
6.8.1 最大允许误差的表示60
6.8.2 计量器具示值误差的评定61
6.8.3 符合性评定61
6.9 计量器具其他计量特性的评定62
6.9.1 准确度等级62
6.9.2 分辨力63
6.9.3 灵敏度63
6.9.4 鉴别力(阈)63
6.9.5 稳定性63
6.9.6 漂移64
6.9.7 响应特性64
第7章 测量不确定度65
7.1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65
7.2 统计技术应用65
7.2.1 概率分布66
7.2.2 数学期望与方差66
7.2.3 标准偏差66
7.2.4 算术平均值和实验标准偏差67
7.2.5 常用的概率分布67
7.2.6 t分布67
7.2.7 独立与相关67
7.3 评定不确定度的一般步骤68
7.3.1 被测量及测量过程的描述68
7.3.2 建立测量模型68
7.3.3 灵敏系数及不确定度传播律68
7.3.4 不确定度分量及来源69
7.3.5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69
7.3.6 标准不确定度一览表69
7.3.7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70
7.3.8 扩展不确定度计算70
7.3.9 测量不确定度报告71
7.3.10 不确定度评定的流程72
7.4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72
7.4.1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72
7.4.2 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73
7.4.3 自由度74
7.4.4 蒙特卡洛法74
7.5 表示不确定度的符号75
第8章 测量结果的处理和报告76
8.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及数字修约规则76
8.1.1 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76
8.1.2 数值修约规则76
8.2 报告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的有效位数的确定77
8.3 测量结果的表示和报告77
8.3.1 测量结果报告的内容77
8.3.2 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报告测量结果77
8.3.3 用扩展不确定度报告测量结果78
计量法律法规篇83
第9章 计量法律83
9.1 我国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83
9.2 我国计量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基本体系83
9.3 《计量法》立法的宗旨和调整范围84
9.3.1 计量立法的宗旨84
9.3.2 调整的范围84
9.3.3 主要内容84
第10章 计量行政法规85
10.1 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85
10.1.1 调整的范围85
10.1.2 主要内容85
10.2 全面推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85
10.2.1 调整的范围86
10.2.2 主要内容86
10.3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87
10.3.1 调整范围87
10.3.2 主要内容87
1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87
10.4.1 调整范围87
10.4.2 主要内容88
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计量器具监督管理办法88
10.5.1 调整范围88
10.5.2 主要内容88
10.6 关于改革全国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通知89
10.6.1 调整范围90
10.6.2 主要内容90
第11章 计量部门规章91
11.1 计量授权管理办法91
11.2 计量违法行为处罚细则92
11.3 专业计量站管理办法95
11.4 社会公正计量行(站)监督管理办法96
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计量器具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96
11.6 商品量计量违法行为处罚规定98
11.7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监督管理办法99
11.8 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100
11.9 加油站计量监督管理办法101
11.10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管理办法102
11.11 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105
11.12 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106
11.13 计量标准考核办法106
11.14 计量器具新产品管理办法108
11.15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109
11.16 计量基准管理办法111
11.17 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监督管理办法112
11.18 计量检定人员管理办法113
11.19 计量比对管理办法114
11.20 能源计量器具监督管理办法116
第12章 地方性计量法规、地方政府规章117
12.1 地方性法规(省级)117
12.1.1 吉林省计量管理条例117
12.1.2 辽宁省计量监督条例117
12.1.3 安徽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17
12.1.4 山西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18
12.1.5 宁夏回族自治区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18
12.1.6 四川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18
12.1.7 天津市计量管理条例119
12.1.8 江苏省贸易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19
12.1.9 甘肃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19
12.1.10 黑龙江省计量条例120
12.1.11 江西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20
12.1.12 内蒙古自治区计量管理条例120
12.1.13 河北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20
12.1.14 重庆市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21
12.1.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21
12.1.16 上海市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21
12.1.17 陕西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22
12.1.18 贵州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22
12.1.19 山东省计量条例122
12.1.20 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条例122
12.1.21 湖北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23
12.1.22 海南省计量管理条例123
12.1.23 河南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23
12.1.24 吉林省贸易计量监督条例124
12.1.25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办法124
12.2 地方性法规(市级)124
12.2.1 深圳经济特区计量条例124
12.2.2 成都市计量管理监督条例124
12.2.3 淄博市计量监督管理办法125
12.2.4 昆明市计量监督管理条例125
12.3 地方政府规章(省级)125
12.3.1 广东省衡器管理办法125
12.3.2 广东省医疗卫生计量器具管理办法126
12.3.3 上海市商品计量管理办法127
12.3.4 内蒙古自治区贸易结算计量监督管理办法127
12.3.5 上海市计量校准机构管理办法128
12.3.6 湖南省计量计费监督管理办法129
12.3.7 广东省出租小汽车计费器管理办法130
12.3.8 浙江省贸易结算计量监督管理办法131
12.3.9 上海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管理办法132
12.3.10 辽宁省用水计量管理办法133
12.3.11 吉林省用能和排污计量监督管理办法134
12.3.12 北京市计量监督管理规定135
12.3.13 甘肃省贸易计量监督管理办法137
12.4 地方政府规章(市级)138
12.4.1 南京市计量监督管理办法138
12.4.2 宁波市计量监督管理办法139
第13章 涉及计量工作的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142
13.1 涉及计量工作的其他法律142
1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42
1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42
13.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42
13.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142
13.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43
13.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143
13.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43
13.1.8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143
13.1.9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43
13.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44
13.2 涉及计量工作的其他法规144
13.2.1 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144
13.2.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144
13.2.3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144
13.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145
13.3 涉及计量工作的其他部门规章145
13.3.1 核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验收标准145
13.3.2 商业部粮油调运管理规则145
13.3.3 电离辐射计量检定员管理规定145
13.3.4 邮电通信计量管理办法146
13.3.5 水利部计量工作管理办法149
13.3.6 农药登记环境试验单位管理办法152
计量行政管理篇155
第14章 计量基准管理155
14.1 计量基准管理的依据155
14.2 计量基准的建立155
14.2.1 计量基准建立的基本原则155
14.2.2 计量基准建立的基本程序155
14.3 计量基准的运行管理156
14.3.1 计量基准的运行156
14.3.2 计量基准的保存、维护156
14.3.3 计量基准的改造、拆迁157
14.4 计量基准的监督157
14.4.1 计量基准的监督检查157
14.4.2 计量基准的废除157
14.4.3 机构和人员的法律责任157
第15章 计量标准管理158
15.1 计量标准管理的依据158
15.2 计量标准的命名规则159
15.3 计量标准考核的性质与范围159
15.3.1 计量标准考核的性质159
15.3.2 计量标准考核的范围160
15.4 计量标准考核的原则和内容160
15.4.1 计量标准考核的原则160
15.4.2 计量标准考核的内容160
15.5 计量标准的考核要求161
15.5.1 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161
15.5.2 计量标准的主要计量特性162
15.5.3 环境条件及设施162
15.5.4 人员162
15.5.5 文件集163
15.5.6 计量标准测量能力的确认164
15.6 计量标准的建立164
15.6.1 建立计量标准的策划164
15.6.2 建立计量标准的技术准备165
15.7 计量标准考核的实施166
15.7.1 计量标准考核的程序166
15.7.2 计量标准的考评原则和要求167
15.7.3 计量标准的考评方法168
15.8 计量标准考核的后续监管169
15.8.1 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的更换169
15.8.2 计量标准的其他更换169
15.8.3 计量标准的封存和撤销170
15.8.4 计量标准的恢复使用170
15.8.5 计量标准的技术监督170
15.9 计量标准的使用、保存和维护170
15.9.1 计量标准的使用170
15.9.2 计量标准的保存和维护171
第16章 计量器具型式批准172
16.1 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的依据172
16.1.1 依据的计量法律法规和规章172
16.1.2 依据的技术法规172
16.2 计量器具命名与分类编码172
16.2.1 计量器具命名172
16.2.2 计量器具分类编码173
16.3 型式批准的概念174
16.3.1 计量器具的型式174
16.3.2 计量器具型式批准174
16.3.3 计量器具型式评价174
16.4 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的范围174
16.4.1 计量器具新产品的型式批准范围174
16.4.2 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的范围178
16.5 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的程序178
16.5.1 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批准的程序178
16.5.2 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的程序179
16.6 型式评价的程序180
16.6.1 提交资料和试验样机180
16.6.2 型式评价大纲的要求180
16.6.3 型式评价的实施181
16.6.4 型式评价结果的判定181
16.7 标准物质的定级鉴定182
16.7.1 标准物质的含义与特点182
16.7.2 标准物质定级鉴定的依据182
16.7.3 标准物质的分级和定级182
第17章 计量器具制造、修理许可184
17.1 许可的依据184
17.1.1 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184
17.1.2 依据的技术法规184
17.2 许可的范围184
17.3 许可管理职责185
17.3.1 制造、修理者的责任185
17.3.2 质检部门的职责185
17.3.3 许可的管理原则186
17.4 许可程序186
17.4.1 申请186
17.4.2 受理187
17.4.3 现场考核188
17.4.4 核准与发证190
17.4.5 档案管理191
17.5 许可效力191
17.5.1 名称与型号效力191
17.5.2 产品性能效力191
17.5.3 条件效力192
17.6 证书与标志192
17.6.1 许可有效期192
17.6.2 证书管理192
17.7 监督管理193
17.7.1 监督管理的主体和监督管理的内容193
17.7.2 许可的撤回和撤销194
17.7.3 许可的注销195
17.7.4 公告与备案195
17.7.5 监督纪律195
17.8 法律责任195
17.8.1 制造、修理者的法律责任195
17.8.2 销售者的法律责任196
17.8.3 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196
第18章 强制检定197
18.1 强制检定管理依据197
18.2 强制检定范围197
18.2.1 计量标准强制检定的范围197
18.2.2 工作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的范围197
18.3 强制检定的组织实施199
18.3.1 计量行政部门职责199
18.3.2 计量检定机构职责199
18.3.3 使用单位的职责200
18.4 强制检定的授权200
18.4.1 授权原则200
18.4.2 被授权单位的职责200
18.4.3 授权监督200
第19章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201
19.1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管理依据201
19.2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组成201
19.3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职责201
19.3.1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职责201
19.3.2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行为准则202
19.4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监督管理202
19.4.1 监督管理体制202
19.4.2 监督管理机制202
19.5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203
19.5.1 考核要求203
19.5.2 考核方法204
第20章 计量检定人员和注册计量师管理206
20.1 计量检定人员管理206
20.1.1 计量检定人员管理依据206
20.1.2 计量检定人员的管理体制206
20.1.3 计量检定人员的资格206
20.1.4 计量检定人员的权利207
20.1.5 计量检定人员的义务207
20.1.6 计量检定人员的法律责任207
20.2 注册计量师的管理208
20.2.1 注册计量师管理的依据208
20.2.2 注册计量师的性质和管理体制208
20.2.3 注册计量师的考试制度208
20.2.4 注册计量师的注册制度209
20.2.5 注册计量师的权利210
20.2.6 注册计量师的义务211
20.2.7 计量检定人员考核制度和注册计量师制度的关系211
第21章 商品量计量监督212
21.1 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212
21.1.1 零售商品计量监督的依据212
21.1.2 管理对象与要求212
21.1.3 核称商品的方法213
21.1.4 法律责任213
21.2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213
21.2.1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依据213
21.2.2 管理范围213
21.2.3 管理要求213
21.2.4 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检验216
21.2.5 禁止误导性包装220
21.2.6 计量保证能力评价220
21.2.7 法律责任223
21.3 其他商品量的计量监督224
21.3.1 其他商品计量监督的依据224
21.3.2 基本要求224
21.3.3 适用范围224
21.3.4 计量偏差的规定224
21.3.5 法律责任225
第22章 能源计量226
22.1 能源计量的重要性226
22.1.1 能源计量的意义226
22.1.2 能源计量的作用226
22.2 能源计量的监督管理227
22.2.1 监督管理的依据227
22.2.2 质监部门的职责228
22.2.3 用能单位的职责228
22.2.4 计量技术机构的职责228
22.2.5 监督检查范围229
22.2.6 法律责任229
22.3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229
22.3.1 配备和管理依据229
22.3.2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要求229
22.3.3 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求232
22.3.4 法律责任234
22.4 能源效率标识管理234
22.4.1 能源效率标识管理依据234
22.4.2 能源效率标识范围和要求234
22.4.3 能源效率标识管理职责235
22.4.4 能源效率标识的实施235
22.4.5 能源效率标识的监督管理236
22.4.6 罚则236
22.5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236
22.5.1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重要性236
22.5.2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依据237
22.5.3 食品和化妆品包装计量检验237
第23章 企业计量管理243
23.1 企业计量管理的重要性243
23.1.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计量是重要技术基础243
23.1.2 提高产品质量,计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243
23.1.3 提高经济效益,计量是基本保证244
23.1.4 计量是安全生产和环境监测的必要保证244
23.2 企业计量管理的范围和特点245
23.2.1 企业计量管理的对象245
23.2.2 企业计量管理的范围245
23.2.3 企业计量管理的特点246
23.3 中小企业计量管理247
23.3.1 中小企业计量管理的依据247
23.3.2 中小企业计量管理的指导思想247
23.3.3 中小企业计量工作的任务247
23.3.4 质监部门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职责248
23.3.5 《中小企业计量检测保证规范》248
23.4 测量管理体系251
23.4.1 测量管理体系标准简介251
23.4.2 测量管理体系的实施260
计量技术管理篇265
第24章 计量技术法规265
24.1 计量技术法规的范围和分类265
24.1.1 计量技术法规的范围265
24.1.2 计量技术法规的分类265
24.2 计量检定规程的编写和使用267
24.2.1 计量检定规程的编写267
24.2.2 计量检定规程的使用267
24.3 计量技术规范的编写和使用267
24.3.1 计量技术规范的编写267
24.3.2 计量技术规范的使用268
第25章 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269
25.1 检定、校准和检测概述269
25.1.1 检定、校准和检测定义269
25.1.2 检定269
25.1.3 校准271
25.1.4 检测271
25.2 检定、校准、检测过程272
25.2.1 检定、校准和检测依据的文件272
25.2.2 检定、校准和检测人员的资质要求273
25.2.3 计量标准的选择和仪器设备的配置274
25.2.4 检定、校准和检测环境条件的控制274
25.2.5 检定、校准和检测原始记录274
25.2.6 检定、校准和检测数据的处理和结果275
25.2.7 检定、校准和检测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置276
25.3 校准和测量能力的评定276
25.4 检定周期和校准间隔的确定276
25.4.1 检定周期确定原则277
25.4.2 检定周期确定方法278
25.5 周期检定(校准)计划的编制280
25.5.1 单位内部周期检定(校准)计划280
25.5.2 强制性周期检定计划280
25.6 计量标准器具和配套设备的管理280
25.6.1 仪器设备购置281
25.6.2 仪器设备验收281
25.6.3 仪器设备标识和建档281
25.6.4 检定、校准状态标识281
25.6.5 仪器设备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281
25.6.6 期间核查282
25.6.7 仪器设备的修理、改装和报废282
25.7 仲裁检定的实施282
25.8 检定证书、校准证书和检测报告282
25.8.1 证书、报告的分类282
25.8.2 校准证书中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要求284
25.8.3 证书、报告的审核和批准284
25.8.4 证书、报告的修改和变更285
25.8.5 证书、报告的质量保证285
25.8.6 证书、报告的管理286
第26章 计量技术机构管理287
26.1 计量技术机构的基本要求287
26.2 检定、校准、检测工作公正性的要求287
26.3 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287
26.4 资源的配置和管理289
26.4.1 人力资源289
26.4.2 设施和环境条件289
26.4.3 测量设备289
26.5 计量标准、测量设备量值溯源的实施290
26.6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291
26.6.1 识别顾客291
26.6.2 识别顾客需求291
26.6.3 服务顾客291
26.7 检定、校准、检测方法的选择和确认292
26.7.1 方法的选择292
26.7.2 方法的确认292
26.8 检定、校准、检测物品的处置293
26.9 检定、校准、检测中抽样的控制293
26.10 检定、校准、检测的质量保证293
26.10.1 检定、校准和检测过程的控制293
26.10.2 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控制294
26.11 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294
26.11.1 记录的内容294
26.11.2 记录的修改294
26.11.3 记录的保存295
26.12 检定、校准、检测结果的报告295
26.12.1 检定结果295
26.12.2 校准结果295
26.12.3 检测结果295
26.12.4 证书、报告的修改295
26.13 不符合的控制295
26.14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实施296
26.14.1 内部审核296
26.14.2 管理评审296
26.15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297
26.15.1 纠正措施297
26.15.2 预防措施297
26.16 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298
第27章 计量比对299
27.1 比对的作用299
27.1.1 比对的定义299
27.1.2 比对在量值传递与溯源中的作用299
27.2 比对的类型和组织方式300
27.2.1 比对的类型300
27.2.2 比对组织方式及相关方应具备的条件和责任300
27.3 比对实施方案的制定301
27.3.1 比对实施方案301
27.3.2 对传递标准的要求303
27.3.3 比对方式303
27.3.4 参考值的确定303
27.3.5 参考值的合理性与可靠性306
27.4 比对结果的评价307
27.4.1 参比实验室比对结果的评价307
27.4.2 比对结果的分析308
27.5 比对过程举例309
27.5.1 比对项目的立项309
27.5.2 比对的组织309
27.5.3 比对前期技术准备工作309
27.5.4 比对实施方案的起草和确定309
27.5.5 比对实验310
27.5.6 比对结果提交310
27.5.7 比对数据处理310
27.6 比对总结报告311
国际计量篇317
第28章 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317
28.1 中国参加的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317
28.2 世界主要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介绍317
28.2.1 米制公约组织317
28.2.2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324
28.2.3 国际计量测试联合会(IMEKO)329
28.2.4 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331
28.2.5 亚太法制计量论坛(APLMF)335
28.2.6 国际标准物质信息库(COMAR)337
第29章 国际计量互认338
29.1 OIML证书制度338
29.1.1 OIML基本证书制度338
29.1.2 OIML多边互认框架协议(MAA)338
29.2 计量器具型式试验结果的双边和多边互认341
29.3 我国推行OIML证书制度的情况341
附录345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第一批~第八批)345
附录2 米制公约349
附录3 米制公约组织成员名单354
附录4 CIPM MRA签署机构名录355
附录5 OIML成员名单及出版物目录363
附录6 APMP成员名单370
附录7 APLMF正式成员经济体和观察员经济体名单372
附录8 适用OIML证书制度和MAA的国际建议名录373
参考文献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