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笔墨材料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笔墨材料化学
  • 董川,温建辉,张俊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4988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1MB
  • 文件页数:67页
  • 主题词:笔-材料-应用化学;墨-材料-应用化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笔墨材料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1章 笔墨材料概述1

1.1 笔墨材料的概念1

1.1.1 笔和墨的概念1

1.1.2 墨水化学的分子思维2

1.2 笔墨材料的分类3

1.2.1 笔的分类3

1.3 书写笔墨的发展历程5

1.2.2 墨水的分类5

1.4 印刷墨水的产生与发展8

1.5 笔墨的发展年表9

1.6 笔墨在中国早期文献中的应用12

1.6.1 岩画12

1.6.2 彩陶文化13

1.6.3 甲骨文14

1.6.4 青铜器铭文15

1.6.5 石刻15

1.6.6 简策16

1.7 我国笔类产品进出口情况概述18

1.7.1 2003年我国笔类产品产销、进出口总体情况18

1.6.7 帛书18

1.7.2 2004年上半年我国笔类产品进出口情况概述29

参考文献34

2.1.1 毛笔的产生与发展35

2.1.3 墨汁的分类与组成35

2.1.2 毛笔的分类35

2.1 毛笔与墨汁35

第2章 重要的笔墨材料35

2.1.4 墨汁的配制36

2.2 铅笔与铅芯37

2.2.1 铅笔的产生与发展37

2.2.2 铅笔的分类与性质39

2.3 自来水笔与墨水40

2.3.1 自来水笔的产生与发展40

2.3.2 钢笔墨水的产生与发展42

2.3.3 自来水笔的分类43

2.3.4 自来水笔墨水的组成与制备44

2.3.5 自来水笔的使用与保养49

2.4 圆珠笔与圆珠笔墨水50

2.4.1 圆珠笔的产生与发展50

2.4.2 圆珠笔的分类52

2.4.3 传统圆珠笔墨水52

2.5 签字笔与签字笔墨水54

2.5.1 签字笔的分类54

2.5.2 签字笔墨水的组成54

2.5.3 多用途水性墨水的配制56

2.6 中性笔与中性笔墨水57

2.6.1 中性笔的产生与发展57

2.6.2 中性笔墨水的配制59

2.6.3 高黏度水性墨水的配制61

2.6.4 中性笔随动密封剂(锂基酯)63

2.7 记号笔与标记墨水64

2.7.1 记号笔的分类65

2.8.1 荧光笔的种类66

2.8 荧光笔66

2.7.2 标记墨水66

2.8.2 荧光墨水的配制67

2.9 彩色蜡笔68

2.10 粉笔与黑板69

2.10.1 普通粉笔69

2.10.2 无尘粉笔70

2.10.3 香味彩色无尘粉笔的制作70

2.11.2 白板笔墨水的组成71

2.11.1 白板笔的应用历史71

2.11 白板笔与白板笔墨水71

2.11.3 白板笔墨水的制备72

2.11.4 白板和白板笔墨水的缺点73

2.12 水性液粉笔73

2.12.1 水性液粉笔的制备74

2.12.2 原料用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74

2.13 光敏水解笔75

2.13.1 光敏水解墨水的反应原理75

2.13.2 第一代和第二代光敏水解褪色教学产品的具体内容77

2.13.3 第三代产品的内容简介80

参考文献81

第3章 印刷墨水简介82

3.1 印刷墨水的分类与组成82

3.1.1 印刷墨水的分类及特性82

3.1.2 印刷墨水的组成83

3.1.3 配方举例85

3.2 喷墨打印机用墨水86

3.2.1 喷墨打印原理86

3.2.2 墨水的组成87

3.3 特色墨水简介88

3.3.1 快干印刷油墨88

3.3.2 彩印金墨89

3.3.3 UV颜料墨水89

3.3.4 陶瓷墨水89

3.3.5 电子墨水90

3.3.6 可以脱色的墨水92

参考文献93

4.1 色料的分类94

第4章 色料在墨水中的应用94

4.2 无机色料96

4.3 有机色料97

4.3.1 偶氮类色料97

4.3.2 色淀类颜料99

4.3.3 酞菁类色料99

4.3.4 喹吖啶酮类色料100

4.3.5 1,4-二酮吡咯并吡咯(DPP)类颜料101

4.3.6 有机荧光颜料101

4.4 墨水中颜色产生的机理102

4.5 粒子的物理特征对颜色的影响104

4.6 纳米技术在墨水中的应用106

4.6.1 纳米技术的产生106

4.6.2 纳米级水性颜料墨水的制备108

4.6.3 纳米级水性颜料墨水的特性109

参考文献110

5.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111

5.1.1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11

第5章 表面活性剂在墨水中的应用111

5.1.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12

5.1.3 结构混合型表面活性剂112

5.1.4 特殊类型表面活性剂112

5.2 表面活性剂在墨水中的作用112

5.2.1 降低水(或其他溶剂)的表面张力113

5.2.2 润湿作用116

5.2.3 吸附作用117

5.2.4 发泡作用119

5.3 墨水中表面活性剂的选择121

参考文献122

第6章 聚合物在墨水中的应用124

6.1 早期墨水中的聚合物124

6.2 聚合物的基本概念124

6.3 聚合反应的基本类型126

6.4 聚合物在墨水中的作用127

6.4.1 成膜作用127

6.4.3 调节黏度128

6.4.2 分散作用128

6.5 墨水中的几种重要聚合物129

6.5.1 琥珀聚糖在墨水中的应用129

6.5.2 聚丙烯酸酯在墨水中的应用129

6.5.3 交联聚丙烯酸盐在墨水中的应用131

6.6 墨水中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132

参考文献138

7.1 抗发泡剂和消泡剂140

7.1.1 机理140

第7章 墨水中的其他组分140

7.1.2 墨水中的抗发泡剂141

7.1.3 墨水中的消泡剂144

7.2 溶剂145

7.2.1 有机溶剂的分类及性能145

7.2.2 水基墨水的新时代147

参考文献149

第8章 胶体化学在墨水中的应用151

8.1 胶体的存在151

8.2.3 超声分散法153

8.2.2 胶溶法153

8.2 胶体的制备153

8.2.1 研磨法153

8.2.4 化学反应法154

8.2.5 更换溶剂法154

8.3 胶体的性质155

8.3.1 动力学性质155

8.3.2 光学性质155

8.3.3 电学性质155

8.4 胶粒间的相互作用156

参考文献159

第9章 辐射化学在墨水中的应用161

9.1 紫外线化学在墨水中的应用161

9.1.1 UV固化墨水与技术162

9.1.2 UV固化过程的光化学163

9.1.3 UV光源165

9.2 墨水中的荧光化学167

9.2.1 荧光和磷光的产生168

9.2.3 分子结构与荧光170

9.2.2 荧光光谱的特点170

9.2.4 取代基的影响172

9.2.5 荧光光谱在墨水分析中的应用172

9.3 原子辐射化学在墨水中的应用174

9.3.1 高能电子束的获得174

9.3.2 辐射化学原理175

9.3.3 水的辐射化学176

9.3.4 有机分子的辐射化学178

参考文献180

第10章 墨水字迹的耐久性检验181

10.1 蓝黑墨水字迹的耐久性测试与分析181

10.1.1 试验方法181

10.1.2 测试结果与分折182

10.1.3 结论与建议183

10.2 中性笔字迹的耐久性测试与分析183

10.2.1 试验方法184

10.2.2 测试结果与分析184

10.3.1 试验方法185

10.3 签字笔字迹的耐久性测试与分析185

10.2.3 结论与建议185

10.3.2 测试结果与分析186

10.3.3 结论与建议187

10.4 黑色宝珠笔墨水的性能检验187

10.4.1 主要性能指标187

10.4.2 检测方法188

10.5 紫外线对墨水类记录材料的破坏机理189

10.5.1 碳素墨水字迹189

10.5.4 蓝黑墨水字迹190

10.6 可擦性彩色墨水的性能检验190

10.5.2 红墨水字迹190

10.5.3 纯蓝墨水字迹190

10.7 可擦性无尘笔用水性白墨水的性能检验191

10.8 如何保持喷墨图像不褪色192

10.8.1 褪色的原因193

10.8.2 怎样尽可能地减少褪色193

参考文献194

11.1.1 实验方法195

第11章 墨水成分的检验195

11.1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曙红墨水中的染料195

11.1.2 结果与讨论196

11.2 液相色谱法测定蓝黑墨水成分196

11.2.1 实验方法197

11.2.2 结果与讨论198

11.3 气相色谱法分析圆珠笔油墨199

11.3.1 实验方法199

11.3.2 结果与讨论200

11.4.1 实验方法201

11.4 红外分光光度法分析非接触式喷墨打印墨水201

11.4.2 结果与讨论202

11.4.3 结论203

11.5 X射线荧光分析圆珠笔字迹中的微量元素203

11.5.1 实验方法203

11.5.2 结果与讨论204

11.6 薄层色谱法分析圆珠笔色痕形成时间204

11.6.2 结果与讨论205

11.6.1 实验方法205

11.7 蓝色圆珠笔油墨紫外线照射变化的研究206

11.7.1 实验方法207

11.7.2 结果与讨论207

11.8 蓝色圆珠笔字迹色痕FTIR光谱解析208

11.8.1 实验方法209

11.8.2 结果与讨论209

参考文献212

12.1.1 实验部分213

12.1 加热浸提-原子吸收法快速测定蜡笔中的可溶性铅和镉213

第12章 笔墨材料的毒害性检验213

12.1.2 结果与讨论214

12.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蜡笔中的砷、硒、铬、钡、铅、镉215

12.2.1 实验部分216

12.2.2 结果与讨论217

12.3 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法测定出口蜡笔中的有害元素219

12.3.1 实验部分219

12.3.2 结果与讨论220

12.4.1 实验部分221

12.4 铅笔涂漆层中可溶性铅含量的测定221

12.4.2 结果与讨论222

12.5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笔涂漆层中可溶性铅224

12.5.1 实验部分224

12.5.2 结果与讨论225

参考文献227

第13章 书写材料与人体健康228

13.1 粉笔尘对师生健康的影响228

13.1.1 对粉笔尘危害的不同认识228

13.1.2 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卫生学意义230

13.1.3 粉尘的入体途径、沉降及排除232

13.1.4 国内外教师呼吸系统健康状况调查235

13.2 黑板对学生视力的影响237

13.2.1 黑板使用现状237

13.2.2 黑板与教室采光照明237

13.2.3 黑板与学生近视238

13.3.2 粉笔尘溶解度的测定239

13.3.1 粉笔尘形态的测定239

13.3 粉笔尘理化性质检测239

13.3.3 粉笔尘酸碱性的测定240

13.3.4 粉笔尘中游离SiO2含量的测定241

13.3.5 粉笔尘浓度的测定242

13.3.6 粉笔尘分散度的测定244

13.3.7 粉笔尘中有害离子的检测245

13.3.8 其他检测248

13.4 粉笔尘的预防249

13.4.1 教师与学生接触粉笔尘特点的比较250

13.4.2 粉笔尘对师生不同器官的危害251

13.4.3 粉笔尘危害的预防252

13.5 新教具的研制253

13.5.1 国内外动态253

13.5.2 新教具的性能及特点254

13.5.3 新教具的鉴定255

参考文献256

14.1.2 国内外研究动态259

14.1.1 研究背景259

14.1 研究意义259

第14章 光敏水解墨水分析测试标准的制定259

14.2 主要研究内容261

14.2.1 书写液质控指标及测试方法261

14.2.2 指标的意义262

14.3 实验方法与技术路线264

14.3.1 内控指标264

14.3.2 外控指标265

14.3.3 一般指标267

参考文献268

第15章 展望269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272

附录1 活动铅笔用黑铅芯行业标准QB 1024 91272

附录2 活动铅笔用黑铅芯质量分等规定280

附录3 蓝黑墨水质量分等规定281

附录4 圆珠笔用油墨行业标准QB 937—84284

附录5 自来水笔用墨水行业标准Fountain pen ink QB/T1745—932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