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新的教育研究范式 基于设计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创新的教育研究范式 基于设计的研究
  • 王文静,董奇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8231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54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教育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创新的教育研究范式 基于设计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兴起背景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1

一、初具独立形态的教育研究2

二、教育研究的学科化3

(一)教育研究的学者群体及其影响力日益扩大3

(二)教育研究的学科化建设和方法论探索稳步推进4

三、教育研究的制度化6

(一)教育研究制度化的源起6

(二)教育研究制度化的突破性进展8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11

一、从复杂性的视域透视教育研究11

(一)复杂性思维在人类研究领域的觉醒11

(二)复杂性思维在教育研究领域的渗透与显现12

二、基于教育学立场构建跨学科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14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要服务于教育问题的解决14

(二)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要避免单一化,采取跨学科整合的视角15

三、以现实问题解决为取向拓展教育研究的生存空间17

(一)教育研究长期面临生存空间狭小的现实17

(二)教育研究要以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19

第三节 学习科学的产生与基于设计的研究之兴起21

一、学习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1

(一)学习科学产生的社会背景22

(二)学习科学的涵义与国内外发展状况23

二、学习科学对“学”与“教”的新解读25

(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创新能力要以深度学习为基础25

(二)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支持27

(三)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设计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深入的追踪28

三、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视角推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之出现29

第二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涵义、特征与理论基础第一节 基于设计的研究:内涵与分类32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内涵32

(一)方法说33

(二)方法论说34

(三)范式说35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分类39

(一)以实验实施的真实情境为划分依据39

(二)以所设计产品的性状和特点为划分依据40

第二节 基于设计的研究:主要特征42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比较与分析42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与心理学实验室研究方法的区别42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与一般设计的区别44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与形成性评价的区别45

(四)基于设计的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区别46

(五)基于设计的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区别47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主要特征49

(一)理论取向49

(二)实用主义导向50

(三)干预主义取向51

(四)过程取向52

(五)迭代循环53

第三节 基于设计的研究:理论基础57

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临床访谈法”57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与“最近发展区”61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即持续不断的经验改造”65

第三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发展中的教育研究新范式第一节 教育研究范式及其未来走向71

一、范式的涵义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71

(一)范式的涵义71

(二)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73

二、教育研究的范式类型74

(一)教育研究范式分类的早期观点75

(二)教育研究范式的分类与主要类型76

三、教育研究范式的未来走向77

(一)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整合78

(二)从简单范式走向复杂范式80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83

一、范式转换及其所需的条件83

(一)范式转换: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深层本质83

(二)科学研究范式转换的条件85

二、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与教育研究的整体创新86

(一)创新的涵义与本质属性86

(二)教育创新的涵义与特点86

(三)以范式转换推动教育研究的整体创新87

三、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谋求知识建构工具的更新88

(一)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知识建构88

(二)教育知识建构与教育研究范式之间的联系89

(三)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质是知识建构工具的更新90

第三节 基于设计的研究:发展中的教育研究新范式92

一、走向设计的教育科学92

(一)设计的涵义与本质92

(二)设计与教育的天然联系95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知识建构的新工具97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知识建构路径分析99

(一)以巴斯德象限思想为指导整合教育理论与实践99

(二)运用工程学隐喻推动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转换101

(三)在科学研究指导原则下分析教育问题发生的因果机制103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在范式层面的创新106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在本体论方面的创新106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在认识论方面的创新107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在方法论方面的创新108

第四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一节 基于设计的研究:国外研究进展110

一、工业领域的设计性研究学派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110

(一)德国包豪斯“艺术和技术新统一”设计思想的诞生111

(二)第一代设计性研究:设计方法运动112

(三)第二代设计性研究:创造人工物的设计科学的建立113

二、面向教育的设计性研究:西方教育研究者的早期探索115

(一)数学和科学教育领域的建构主义教学实验115

(二)教育领域的设计性实验:美国学者的早期探索117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在美国的研究与新进展121

(一)多元探索:基于设计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宽121

(二)体系形成:基于设计的研究实践不断拓展123

(三)持续发展:基于设计的研究共同体稳固壮大127

第二节 基于设计的研究:国内研究进展130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在理论层面的推介130

(一)国内相关研究梳理131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132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在实践层面的探索与尝试140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以高中研究型课程“人·建筑与城市”为例141

(二)“希赛可”人工智能系统英语口语教学项目的开发与应用142

第五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国外经典实验案例第一节 早期案例:培育学习者共同体146

一、研究背景147

(一)创始人介绍147

(二)研究目的148

二、培育学习者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148

(一)初期形成阶段——基于互惠式教学的研究148

(二)发展成熟阶段——培育学习者共同体150

三、研究设计152

(一)被试选择152

(二)变量控制153

(三)数据收集154

(四)结果分析154

四、成效与评论155

(一)成效155

(二)相关评论156

第二节 经典案例:促进知识建构共同体的集体认知责任158

一、研究背景159

(一)知识建构共同体中的集体认知责任159

(二)有助于促进集体认知责任的社会互动结构163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166

(一)研究设计166

(二)研究实施167

三、研究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170

(一)研究数据收集170

(二)研究结果分析174

(三)讨论183

(四)结论与展望188

致谢189

第六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本土实验探索第一节 实验的背景190

一、现实背景190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亟待提升190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与问题分析191

二、理论背景193

(一)深度学习与理解的涵义及其实现方式193

(二)“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及其特点195

(三)“做中学”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195

第二节 实验的设计与实施197

一、实验概况197

二、实验的原则199

(一)在行动中激发先前知识,为学生的实践体验奠定基础199

(二)以“真实任务”为支架开展教学,重视关键教学事件的作用200

(三)搭建灵活多样的师徒合作关系,把学习延伸到教室之外201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差异基础上的交互与协作202

(五)以教学设计作品为载体,外显教学设计的内隐知识203

三、实验的具体设计与实施203

(一)第一轮实验的具体设计与实施204

(二)第二轮实验的具体设计与实施210

第三节 实验研究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212

一、实验研究数据收集213

(一)第一轮实验研究数据收集213

(二)第二轮实验研究数据收集215

二、第一轮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215

(一)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情况分析215

(二)学生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提升的情况分析226

(三)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227

三、第二轮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229

(一)课前真实课堂体验的过程与分析229

(二)个性教学设计方案精细化的过程与分析230

(三)课堂教学体验的过程与分析231

四、实验的下阶段计划233

(一)在新型教学模式基本成熟的基础上,整体设计思路更加开放233

(二)各环节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部分环节上做出更精细的调整233

附录235

主要参考文献248

后记2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