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融长尾战略 金融创新的长尾风险与后全能银行时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杜丽虹,姜昧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24379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金融长尾战略 金融创新的长尾风险与后全能银行时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次贷危机启示:金融创新的长尾风险3
第1章 次贷危机中的“长尾风险”3
1.1 次贷危机暴露混业困局4
1.2 金融创新,从“风险分散”到“风险扩散”6
1.2.1 案例 雷曼的创新风险6
1.2.2 案例 AIG的创新风险9
1.2.3 案例 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危险转型13
1.2.4 启示:金融创新要求风险隔离15
1.3 全能银行,钻巴塞尔协议空子16
1.3.1 案例 富通,巴塞尔协议的牺牲品17
1.3.2 案例 巴克莱,下一站,富通19
1.3.3 反思巴塞尔协议25
1.4 全能银行,“交叉销售”的双刃剑26
1.4.1 案例 UBS,从全面协同到有限协同26
1.4.2 对经营协同的反思38
1.5 金融创新中风险控制的三原则40
1.5.1 金融创新要求风险隔离40
1.5.2 风险控制要求资本独立42
1.5.3 内部协作要求有限协同43
第2章 金融创新中全能银行的业务重构45
2.1 金融业务的风险分类45
2.1.1 重资本业务vs轻资本业务45
2.1.2 长尾业务vs短尾业务46
2.2 金融创新中的业务结构设计49
2.3 案例 花旗集团的业务重构54
2.3.1 金融创新中的业务结构变迁54
2.3.2 盲目混业的风险隐忧56
2.3.3 次贷危机中“全能模式”的崩溃59
2.3.4 根据风险原则,重构花旗集团60
2.4 “后次贷”时期的金融新贵61
第3章 中国金融集团的业务结构设计63
3.1 中国金融机构的长尾风险63
3.2 中国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再设计64
3.2.1 从区域总分行制到业务事业部制64
3.2.2 长尾业务的风险隔离65
3.2.3 交叉销售中的内部定价和外部市场66
3.3 结论:金融现代化的基础是业务结构的现代化67
第2篇 金融创新时代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71
第4章 金融创新时代银行的转型价值71
4.1 引言71
4.2 案例 美国最古老的银行如何应对金融创新72
4.2.1 纽约银行,百年转型72
4.2.2 最古老的银行,最前沿的业务75
4.3 转型的背后,金融价值链的专业化裂变与重新聚合78
4.3.1 转型的背后,金融创新的压力78
4.3.2 金融产生价值链裂变中的专业化分工79
4.3.3 金融产业价值链的重新聚合,金融新贵的崛起84
4.4 金融创新与转型价值86
4.4.1 回报率的提升86
4.4.2 业绩稳定性提高86
4.4.3 估值水平的提升88
4.5 案例 梅隆公司,大胆转型的又一个案例89
4.6 创新价值两倍于传统价值94
第5章 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小型银行的选择97
5.1 引言97
5.2 案例 德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尝试98
5.2.1 成长中的创新尝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98
5.2.2 创新尝试的经验总结100
5.3 中小型银行的创新选择112
5.3.1 找准金融价值链上的定位112
5.3.2 零售业务上另辟蹊径115
5.3.3 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模式转变115
第6章 金融创新背景下地区性银行的选择117
6.1 引言117
6.2 案例 渣打银行的突围之路119
6.2.1 地区性银行躲不过零售业务的天花板119
6.2.2 零售业务的出路:借助对公业务平台124
6.2.3 聚焦策略下的对公中间业务126
6.2.4 对公中间业务,对抗危机的中流砥柱130
6.3 国内地区性商业银行该向渣打学习什么132
副文1:公司金融业务,地区银行的新亮点133
副文2:渣打银行发展史,从聚焦到多元化到再度聚焦134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排名137
7.1 引言137
7.2 综合实力排名137
7.2.1 整体排名: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工商银行137
7.2.2 最佳成长速度:北京银行138
7.2.3 最佳资本拨备:南京银行、宁波银行140
7.2.4 最受投资人青睐:浦发银行141
7.2.5 进步最快:工商银行、中信银行142
7.3 业务单项排名142
7.3.1 最佳零售业务银行:工商银行143
7.3.2 最佳对公业务银行:中信银行146
7.3.3 最佳资金业务银行:建设银行149
7.4 综合实力分析150
7.5 榜单启示:专业优于大而全152
7.5.1 创新业务重要性开始显现152
7.5.2 大型银行在零售业务上具有先天优势152
7.5.3 对公业务是中小银行的突围空间152
7.5.4 资金业务向风险管理转化153
7.5.5 专业化仍是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153
副文:银行综合实力排名的指标体系153
第3篇 金融创新时代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第8章 信托行业的两种专业化道路159
8.1 引言159
8.2 信托迷途159
8.3 国际信托业成长的两个维度160
8.3.1 产品专业化道路161
8.3.2 客户专业化道路162
8.3.3 案例 北方信托的客户专业化之路163
8.4 信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一窄一宽”171
8.4.1 “一窄”,精确定位高端客户171
8.4.2 “一宽”,拓展投资范围,抵御短期波动172
8.4.3 核心:挖掘“弱流动性”价值172
副文1:案例 信孚银行,失败的信托道路173
副文2:耶鲁基金深挖投资品种175
第9章 私人股权基金的鲇鱼效应179
9.1 引言179
9.2 私人股权基金的套利新模式180
9.3 案例 黑石,行业整合的鲇鱼181
9.3.1 行业整合中的鲇鱼效应182
9.3.2 鲇鱼的积极意义188
9.3.3 鲇鱼的负面效应189
9.4 鲇鱼效应在中国193
9.4.1 外资“鲇鱼”的渗透193
9.4.2 本土“鲇鱼”的诞生194
第10章 财险公司的“农村包围城市之路”203
10.1 引言203
10.2 国内财险公司的规模困局204
10.3 案例 AIG保险业务的另类成长208
10.3.1 AIG仍是传奇208
10.3.2 AIG,利基市场冠军209
10.3.3 AIG,突围企业险市场213
10.4 以能力取胜,回避规模拼杀214
10.4.1 细分市场中的生存空间215
10.4.2 利基市场中的高利润区间219
10.4.3 企业险市场化解规模拼杀223
10.4.4 企业险市场,更长的保费投资期233
10.4.5 多产品线分散风险237
10.5 目标:“农村”包围“城市”240
10.6 特色化突围的其他案例242
10.6.1 案例 财险巨头不一定出身车险市场242
10.6.2 案例 Liberty Mutual,工伤险起家的综合保险商243
10.6.3 案例 苏黎士保险集团,海事险起家的综合保险商244
10.6.4 案例 ACE公司,长尾业务起家,金融危机套利245
10.6.5 案例 CAN公司,企业险市场的广泛组合246
10.6.6 案例 Chubb公司,特殊险市场的深度挖掘247
第4篇 金融创新时代的产融战略253
第11章 产融战略的成功原理253
11.1 机会导向型的产融战略暗藏风险253
11.2 产融战略的演化254
11.3 产融战略的第一个层次:基于经营协同的产融战略255
11.3.1 案例 卡特彼勒的“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255
11.3.2 案例 UPS的“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259
11.3.3 案例 沃尔玛的“零售+消费信贷”模式262
11.3.4 案例 马里奥特的“证券化”模式263
11.3.5 案例 福特,当产业基础衰退时264
11.3.6 产融战略的第一个层次: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节约264
11.4 产融战略的第二个层次:基于金融协同的产融战略265
11.4.1 案例 GE的“产业组合+综合银行”模式265
11.4.2 产融战略的第二个层次: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资金成本节约274
11.5 产业基础决定产融模式274
11.6 对中国企业的启示:经营协同是起点274
第12章 产融战略的更高层次279
12.1 案例 巴菲特的产融价值链279
12.1.1 巴菲特的“保险+产业投资+证券投资”模式279
12.1.2 巴菲特产融模式的核心:承保业务自身的盈亏平衡282
12.1.3 巴菲特产融模式的支点:来自产业部门的充沛现金流288
12.1.4 产业之于保险:规模扩张的后盾292
12.2 产业+保险:长在悬崖上的花296
12.3 产业基础决定金融宽度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