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史论 甲编403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社会史论 甲编403
  • 周谷城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556342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833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76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史论 甲编403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上篇社会结构篇3

第一章 结构之始3

第一节 由种族斗争到阶级对立3

中国人的来历问题3

历史上的中国人3

被人忘却了的苗族5

各民族所处的环境6

各民族的互相斗争8

汉族的胜利及其原因9

汉族对他族政治的统治方法11

社会的统治方法12

教育的统治方法13

由种族斗争到阶级对立14

劳动人口的增加16

生产工具的进步17

农业的发达18

生产品的剩余19

国家的实现20

阶级的社会21

第二节 政治制度与土地制度22

第一项 政治制度(附录)22

历代政治概论22

贵族的发生及贵族政治24

古封建政治的兴起26

古封建的衰落27

秦之废封建为郡县28

封建的余波与封建郡县并行制30

魏晋后的门阀与唐的藩镇31

政治制度小结32

第二项 土地制度32

概说32

井田制34

胡适之的意见36

秦废井田开阡陌37

豪强兼并及救济之策39

新莽与晋魏隋唐的均田制40

宋的纯粹剥削制41

元的纯粹剥削制42

明清的剥削制44

公田运动46

第二章 统治阶级49

第一节 统治阶级的主要成分49

统治阶级的总头子49

无聊的历史学家51

所谓文化的来源52

帝王春秋54

特权者55

汉朝特权者众多57

汉以后历代的特权者59

特权者生活的来源63

第二节 女性统治67

概说67

多妻69

挑选秀女之事72

穷奢极欲74

女性统治下的特别官吏76

宦官之害民77

唐代宦官之祸78

明代宦官之祸及宦官之富79

第三节 官僚与地主82

第一项 官僚82

实际需要的官吏82

官吏的家奴化85

官吏家奴化的原因87

官僚政府89

官僚之多91

第二项 地主93

地主的最广义93

比较具体的解释94

狭义的地主95

地主的来源96

贫富悬殊的原因98

第三章 被压迫的民众100

第一节 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义务100

人民在统治阶级眼中的重要100

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义务101

秦汉时代人民的义务102

晋隋间人民的义务103

唐朝人民的义务106

宋代统治阶级的大剥削107

元代蒙古游牧贵族的大劫掠109

明代人民的义务111

明代矿税害人112

清朝满洲贵族剥削汉人114

第二节 一般的压迫116

乡绅的压迫116

地主的压迫119

官吏之害120

大官之害121

兵役之苦及兵饷之累123

第三节 民众的暴动128

秦末民众暴动的特别原因128

平民革命129

西汉末年民众暴动的特别原因131

赤眉之乱134

新兴的统治势力大胜利135

黄巾之乱137

统治阶级的大屠杀139

隋朝统治阶级自掘坟墓141

群暴之乱143

唐末民众暴动的特别原因144

黄巢之乱145

元朝民众暴动的原因147

民众的大暴动149

明末民众暴动的原因150

明末的流寇152

清朝太平天国之乱154

结论156

第四章 知识分子160

第一节 通论160

知识分子的地位160

知识分子的意义162

知识分子的来源164

民间知识分子之所由生165

挑选知识分子的方法168

挑选方法的流弊与举业170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作用及态度173

第一项 知识分子作用173

提倡学术173

保存古典175

作好官176

毫无用处的知识分子177

粉饰太平的知识分子179

桎梏人性的知识分子180

第二项 知识分子对统治阶级的态度182

乞怜的知识分子182

知识分子的无耻183

效死力的知识分子185

知识分子的不合作186

反统治阶级189

第三节 近代的知识分子(附录)192

旧社会里的旧知识192

机器文明扰动了中国社会194

知识的变动195

经济落后的中国知识分子198

第五章 社会结构与新形势200

第一节产业革命的逆行200

西洋产业革命的顺序200

外患的压迫203

外患的压迫(续)205

整军经武207

兵战不如商战210

交通及运输事业的发达212

矿业与工业214

商战不如学战216

学校教育之盛218

结语及趁火打劫的外国人219

第二节 社会结构之新形势221

第一项 农村中贫富悬殊之险象221

农民所受的压迫221

地主与佃户224

地主的收租以致富227

农民的无产化231

盗匪世界233

第二项 都市社会里的人235

资本家235

买办237

工人240

女工和童工244

上等职业的发达245

下等职业的发达247

第三项 军阀249

练兵249

军事扰攘250

军阀政治252

中篇 社会变化篇257

第一章 帝国主义与产业革命257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中国社会变化的动因258

第一项 由相互的通商到一方面的侵略258

中外通商258

中英通商与鸦片烟259

鸦片战争260

南京条约261

由相互的通商到一方面的侵略262

第二项 民族的反抗与英法联军之役263

民族的反抗运动263

奸商教士与帝国主义264

英法联军攻中国265

武力制造不平等条约266

民族反抗所得的悲惨结果267

第三项 帝国主义者之夺取藩属268

概论268

中国藩属的被夺取269

法并安南270

英吞缅甸272

第四项 由中日战争到庚子联军之役273

日帝国主义者的兴起273

帝国主义者要求租借地274

划定势力范围275

极大的反帝国主义运动276

八国联军的大压迫277

帝国主义的压迫之变策278

帝国主义与中国产业革命279

第二节 产业革命为中国社会变化的枢纽281

第一项 概说281

常在变化中的生产方法281

模范的产业革命283

中国产业革命的次序284

与帝国主义平行的产业革命286

第二项 产业界之基本的变动287

军用工业之首先创办287

致富的矿业288

国际资本主义下的矿业296

铁路的建筑298

国际资本主义下的铁路302

如入无人之境的外国轮船309

中国自己的航业及其地位310

轮船火车与中国313

第三项 续前314

旧式工业314

新式工业316

新式工业的渐渐兴起318

国际资本主义压倒中国的实例319

产业革命中的商业320

近代中国商业的特征322

中国商业的失败323

第四项 四种结果325

都市的发展325

农村的崩溃327

都市发展与农村崩溃中的军阀328

意识形态的变化330

第二章 都市的发展332

第一节 新都市的来历332

荒凉寂寞的旧都市332

帝国主义的文化先锋队与旧都市333

新都市的开辟334

《南京条约》后所开商埠一览336

第二节 促进都市发展的事实343

第一项 商业的发达343

利于外人的商埠343

对外贸易的发展345

对外贸易发展的实况347

商业的发达与都市的变动350

第二项 工业的发达351

帝国主义在华的工业351

中国当局促进工业353

新式工业的进步356

工商业的进步与交通运输业359

第三项 金融机关之变革及发展363

旧式金融机关363

银行的设立364

银行资本的形成366

银行资本的来源367

第三节 都市社会之新关系369

新式资本家的出现369

在华的外国资本家371

买办制度372

都市上主要的被压迫者374

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376

女工与童工379

自由职业者的众多382

下等生活384

第四节 都市文明的危机387

罪犯之多387

罪犯的防御法391

第三章 农村的崩溃394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下的农村395

第一项 土地私有制395

土地之由公有而私有395

土地的兼并397

贫富之悬殊399

救济兼并的政策401

第二项 土地私有制下的经济关系403

地主与佃户的关系403

田租及地主剥削佃户的高度407

押租金与佃户的地位410

土地资本的累积413

高利贷资本的发达416

农民生活的恶化418

无产农民的生活421

自古已然于今更烈之匪患423

第二节 农村崩溃中的资本主义427

第一项 商业资本与农村的崩溃427

由地租到商业资本427

商业资本的扩大与土地兼并的盛行430

商业资本吸收地租432

货币数量的增加434

生产品之地理的差异437

帝国主义的商品439

国际贸易中的商业资本442

商人阶级的发达444

手工业的崩溃445

生活程度的提高与贫民生活的落伍447

第二项 农村崩溃以后的生产事业449

农村崩溃总论449

农村崩溃后的生产事业450

第四章 都市发展与农村崩溃中的军阀453

第一节 军阀的起源453

旧时代的湘军453

由旧军到新军455

陆军留学生的派遣457

新军的训练459

全国军队数461

军之所以为阀463

旧统治阶级的崩溃464

革命运动的加紧466

过渡时代的统军者468

帝国主义者之利用军阀469

第二节 军阀的经济基础473

第一项 破坏农村的军阀473

军费的浩大473

田赋及田赋附加475

盐税与帝国主义的财政资本478

军阀统治下的苛捐480

军阀统治下的杂税484

第二项 都市发展中的军阀487

都市发展与税收的增加487

便利军阀的金融机关489

所谓政治借款492

二十年来的政治外债493

军械的输入497

第三节 军阀政治500

军阀之摧残新势力500

霸占中央的军阀502

军阀割据505

军阀混战507

军阀政治下的官僚511

下篇 社会现状篇517

导论本篇的目的及范围517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中国517

研究中国的下手处518

一种研究的范畴519

综合的研究520

第一章 一部斗争的中国史522

第一节 由横的斗争到纵的斗争523

亚洲民族述略523

中国的七族四裔523

无时或息的种族斗争524

培植斗争能力的天然环境527

汉族独占胜利的理由528

胜者对付败者的一般方法530

汉族对付战败民族的方法531

由横的斗争到纵的斗争533

阶级对立的物质条件534

强者的阶级哲学536

第二节 阶级对立的长期历史537

历史上的一个关键537

统治阶级的主要成分538

官僚与地主540

阶级对立之里面541

所谓政治543

农民与统治阶级的关系544

农民的暴动546

农民暴动的原因547

民众暴动的导火线548

民众暴动的对象550

第三节 由阶级对立到新的种族斗争552

阶级对立时的种族斗争552

历史上又一个关键554

新的种族斗争史555

鸦片战前中外斗争大势557

鸦片战前中外斗争大势(续前)559

继长增高的经济侵略560

武力的压迫562

武力的压迫(续前)564

经济侵略的永久保障565

武力压迫与经济侵略的消长567

反抗运动举例568

第二章 经济之辩证的动态571

第一节 原有经济之动的研究571

决定经济的天然环境571

农业国573

土地私有制的成立575

真的兼并与假的均分577

地租略论578

建于地租之上的工业580

工业的两系582

商业与商业资本583

农村中的三种毒物585

第二节 中国经济的变动587

商业资本的新活动587

由农村都市到国际市场589

手工业的破产591

利权的挽回与游资的聚积592

由地下之富到地上之富593

由帆船骡马到轮船火车595

由旧工业到新工业597

由钱庄票号到新式银行598

民族资本主义的成立600

第三节 国际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中国经济602

国际资本主义方盛民族资本主义萌芽602

民族资本主义与国际资本主义相反对604

国际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相融合606

民族资本主义与国际资本主义相竞争607

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609

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610

国际资本主义者在华的投资612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系统中的作用615

中国经济之辩证的动态616

第三章 社会阶级的重组(Regrouping)619

第一节 旧社会里的阶级619

阶级对立与剩余农品619

统治阶级概论621

统治阶级中的官僚622

统治阶级中的地主624

被压迫者626

被压迫的农民627

被压迫的手工业者及小商人630

富商大贾的社会地位631

剥削关系论633

剥削制度下的两种产物635

第二节 社会阶级的重组637

剩余物与剩余人口的结合637

现代资本家的抬头639

由官僚地主等到现代资本家640

无产者的出现642

资本主义生产制下的青年与妇女645

由农民手艺工人及手工业者到无产阶级646

新时代的知识分子648

知识分子的种类及社会地位649

高等游民与流氓无产者651

兵与匪654

第三节 世界社会关系中的中国社会阶级657

华工在世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657

猪仔贩运制下的华工658

各国资本家云集中国660

买办制度及买办664

买办的社会的地位665

世界社会关系中的中国商人667

世界社会关系中的中国农民668

世界社会关系中的中国工人670

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作用672

本章总结673

第四章 维持阶级秩序之工具一——政治675

第一节 概论及史实的观察675

资产阶级的政治论675

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论676

中国政治的性质678

地主政治680

政治思想682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政制的进化684

几种政治机构687

社会阶级相互的冲突与政权的动摇689

清政权的动摇与新政权的难产690

第二节 军阀政治成立的经过691

旧政权的动摇及对帝国主义的挣扎691

对外的军事准备693

军阀势力的发展695

旧政权的动摇及对民主势力的挣扎697

民主势力的主要成分699

华侨在民主势力中的地位700

辛亥革命与满清政权的瓦解702

民主势力与军阀势力的冲突704

军阀政权的确立706

军阀政治概论708

第三节 帝国主义下的军阀709

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变动图解709

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范围711

帝国主义者在华领事裁判权713

帝国主义者在华的军警715

帝国主义者之利用军阀716

利用军阀之目的一718

利用军阀之目的二719

利用军阀之目的三721

世界政治中的中国军阀723

第五章 维持阶级秩序之工具二——教育725

第一节 旧教育的工具性725

教育与社会阶级725

中国旧社会阶级与教育等差726

维持身份的教育728

讲求治术的教育730

讲求治术的教育与选举制731

治术教育之目的733

治术教育的成果735

农工如何教育子弟737

旧教育的根本精神与工具性738

第二节 教育的维新741

环境的变迁741

废科举742

设新学校743

派遣留学生745

翻译西书747

资本主义教育的成立748

资本主义教育的失败一750

资本主义教育的失败二752

资本主义教育的失败三754

第三节 所谓买办教育756

殖民地的新教育756

开通风气760

教会势力与中国人的欧化762

教会的工具与中国人的欧化763

教会教育的势力765

教会学校学生的发达766

买办教育概论768

买办教育与出版界770

出版事业的买办性771

第六章 思想的变动774

第一节 最便于统治阶级的旧思想774

周末思想发达的原因774

孔老墨三大派776

不十分得势的道家777

为何墨家也不得势779

孔学成功的理由781

董仲舒及其天人合一说783

韩愈与孔学785

宋明理学与朱子786

暗地成功的法家788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之思想的传播791

思想的转变791

思想的转变(续前)792

新时代的张之洞795

新时代的张之洞(续前)796

《新民业报》里的梁启超798

“德”“赛”两先生畅游中国803

工具主义805

所谓综合的道德论807

略评综合的道德论810

第三节 无产阶级哲学的勃兴813

现代中国与《向导周报》813

伊利亚派之“静”814

黑格尔的逻辑与“变”816

由唯心到唯物818

历史的唯物主义819

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821

辩证法823

社会阶级的互相冲突825

社会主义827

结论——世界之统一与再分裂829

中国之辩证的变动829

世界之横的统一与纵的分裂8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