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潮的兴起与变迁 1840-2000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潮的兴起与变迁 1840-2000
  • 段治文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9964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236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技术史-中国-近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潮的兴起与变迁 1840-200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近代科技在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的艰难孕育1

一、为什么近代科技没有从中国社会内部产生?1

1.近代科技革命在西方发生的条件1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内在缺陷3

二、近世学风与西学东渐:近代科技在中国的肇端9

1.近世学风的变动:实学思潮的兴起与演进9

2.西学东渐思潮的兴起及其与实学思潮合流的最初成果12

3.西学东渐思潮与实学思潮的再次结合,推动近代科技时代的到来14

第二章近代科技在中西文化矛盾运动中发展17

一、“中体西用”的历史成果17

1.如何认识“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17

2.近代科技的发展及第一批近代科学家的形成20

二、体制变革与中国近代科技的拓展24

1.近代科技发展孕育了体制变革运动24

2.体制变革运动促进了近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26

3.近代科学技术体系雏形在中国的形成28

三、文化大变动的时代与中国科技近代化的初步完成31

1.文化大变动的形势及其与科技发展的关系31

2.中国科技近代化的初步完成33

第三章 近代中国思想界科学观四形态演变39

一、思想变动的前奏:器物科学观形态的形成39

二、理性化发展:方法论科学观形态的确立41

1.严复的科学文化观及其对科学方法最早的系统揭示41

2.康有为:从物用科学观到方法论科学观44

3.梁启超:建立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科学理性倡扬47

三、启蒙科学观形态的发端与发展50

1.启蒙科学观的发端及其内涵50

2.陈独秀和胡适:启蒙科学观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走向55

3.孙中山的科学启蒙思想58

四、唯科学主义观形态的形成62

第四章 科技发展与科技教育体制化进程及学术变迁68

一、科技发展与近代科技教育体制化进程68

1.科技教育的开端与科学渗入科举的时期68

2.科技教育的发展与科学科举并举的时期72

3.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科技教育体制化的初步完成76

二、近代科技推动了社会科学及其学科视野的拓展78

1.“天演进化论”催生了近代社会科学78

2.近代科技拓展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82

3.科学理性观念推动着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化84

第五章 科技发展与近代中国前期社会经济变革86

一、旧经济结构在外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冲击下的解体86

二、近代工业革命在科技推动下的萌发89

1.近代中国工业化思潮的兴起89

2.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运动的开展93

三、科技理性意识与近代工业化运动之命运103

1.对科技动力的认识与近代产业革命精神的初步展现103

2.科技理性意识普遍薄弱与近代工业化运动之受挫105

第六章 科技发展与近代中国前期民众文化变迁111

一、近代科技对中国早期社会民众影响的主要途径111

1.通过广大思想家知识者的宣传和启蒙111

2.通过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变革影响社会民众文化112

3.通过学校教育影响社会文化113

4.通过书籍报刊的出版发行影响民众115

二、近代科技对民众文化影响的主要方面117

1.观念领域的变动117

2.生活方式的变迁119

3.民俗习惯的变化121

4.封建迷信的式微124

三、近代科技对社会民众文化影响的局限126

第七章科学研究的发展与科学本土化的探索130

一、五四以后是历史的终结还是新的开端?130

二、中国现代科学全面复兴的开始132

1.“科学共同体”的全面发展132

2.科技研究的推进并汇入世界主流科学体系140

3.科学方法传播的深入146

三、中国特色的科学研究体制的探索147

1.“科学共同体”与早期科学体制的形成和缺陷147

2.中央研究院与中国特色科学体制的形成150

四、科技教育体制的现代转换154

1.学制改革的新探索及其对科技教育的影响154

2.大学院建制与大学科学研究理念的凸现156

3.独特的文化迁移现象与科技学术界的成长159

五、科学本土化探索及其局限166

第八章社会科学化与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变迁171

一、科学与中国现代知识体系的形成171

1.知识科学化与现代知识体系的形成171

2.现代学科专业理念的确立174

3.中国近代学术范式的再度转化176

二、主体追问:科学与“人”及“人生观”180

1.科学权威提升的三种类型及其困惑180

2.人生科学化与主体冲突182

3.关于“科玄论战”的历史再审视185

三、哲学科学化及其分化与走向194

1.科学主义思潮的发展与哲学的科学化194

2.科学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96

四、科学主义政治哲学的三次转向198

第九章科学社会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203

一、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科学化运动203

1.科学化运动的背景203

2.关于“科学化”的定义与内涵204

3.如何实行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205

4.科学化运动的推行与成就207

二、科学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213

1.“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学?”213

2.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教育间的互动关系问题220

3.社会民众的科学素养问题228

三、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科学家群体的社会学分析230

1.科学家的学科分布及年龄结构分析230

2.科学家的籍贯区域分布及海外留学经历分析232

3.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及精神特质的比较分析234

4.科学家的职业化专业化与近代社会结构的业缘化239

四、新中国建立前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历史缺陷241

第十章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新开端245

一、统一的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科技复兴的重要基础245

二、新中国科学的重建248

1.科研机构的组建与中国科学新体制的建立248

2.科学人才的集聚与自然科学界的大团结249

3.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252

三、科技文化观念的第一次转型与民众科技文化发展的新探索257

1.科技文化观的转型与“人民科学观”的历史奠定257

2.自然科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与本土化260

3.对民众科技文化发展的新探索262

第十一章第一代领袖群体的科技战略思想270

一、工业化视野下的科技观270

二、“向科学进军”的主要思想和实践272

1.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潮流273

2.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努力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274

3.科技发展要与中国实际结合,重点发展,迎头赶上275

4.走群众路线,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276

三、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首次合流与历史迷途277

第十二章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及其影响281

一、科技体制的转换与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281

二、科学建制国家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84

1.世界科学建制发展的新动向285

2.中国现代化后发展特点的历史要求285

3.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287

三、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作用和反思288

1.科学规划和政策的制定289

2.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293

3.“大科学”体制下取得的突出成果294

4.中国式“大科学”体制并非真正现代意义的“大科学”体制298

第十三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技文化观念的历史迷途302

一、科技文化观念的第二次转型与“政治化科学观”的确立302

二、科学政治化的背景及原因探析306

1.历史原因:人民科学观的进一步发展与高度政治化的形势306

2.根本原因:整风与反右后全社会政治意识畸形转向并向各领域渗透308

3.现实原因:急于求成,全面大跃进形势的推动309

4.内在原因: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泛起310

三、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与民众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312

1.群众性的科技协作网建立312

2.群众性科技革新运动全面开展和畸形演变314

四、科学与反科学仅一步之遥318

第十四章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新发展321

一、邓小平的科技战略思想的演进321

1.拨乱反正“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开端321

2.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322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深化325

二、江泽民对科技战略思想的发展328

1.科技动力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基础328

2.科教兴国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330

3.技术创新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核心332

三、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再度合流335

1.关于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关系的阐述和新认识335

2.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再度历史性合流的战略展开337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进程中科技发展新阶段341

一、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341

1.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发展的四个阶段341

2.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344

3.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345

二、改革开放过程中科技发展的主要体现348

1.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348

2.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技法制体系356

3.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奖励制度357

4.开始建设并初步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358

5.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362

三、民众科技文化的新发展与民众科学素养评价369

1.社会民众科技文化的新发展369

2.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377

结束语383

一、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383

二、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384

三、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387

热门推荐